APP下载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2016-12-05代岑颖

时代金融 2016年2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摘要】武陵山区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独特,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分析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针对特征提出开发其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三大要点,以期促进当地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武陵山区  少数民族文化  生态旅游资源

一、基础理论

(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个外来词汇,英文为ecotourism或ecological tourism。1983年,赫克特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此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完整的、普适的生态旅游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综合各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可概括为:人类回归大自然,在放松自我,旅游的同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生态旅游从属于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对应。我国学者赵飞与苏少敏(2009)综合国内学者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定义,将文化生态旅游界定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文化生态旅游既要求旅游目的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又要求旅游的形式符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旅游者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当地文化资源得以传承与保护。

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一)民族文化浓厚

武陵山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多万人。武陵山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着土家、汉家、瑶家、苗家、侗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18个自治县,另有一个少数民族区黔江区。少数民族长期在此居住,生息繁衍,孕育出绚烂丰富的民族文化,多彩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历史遗迹众多

武陵山区历史悠久,历史遗迹众多,远至距今约300万的旧石器时代,近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武陵山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汉文化、巴文化、苗文化发祥于此,现已发现十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数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凤凰古城、土司王城遗址、里耶古城、苗王城、土家木鱼寨等众多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湖南张家界贺龙故居、湖南会同粟裕故居、重庆酉阳赵世炎故居传播着红色文化,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等革命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该地区共有45项国家级、143项省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是其优势产业,服饰、饮食、建筑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45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土家族有21项,苗族12项,侗族5项,瑶族2项,仡佬族2项,白族1项,土家族与苗族两民族2项,涉及歌曲、舞蹈、绘画、乐器、医药、花灯等多个领域。143项少数民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湖北省有25项,湖南省67项,贵州省31项,重庆市20项,除上述领域外,还涵盖传说、故事、武术、民歌、纺织、祭祀等多个方面。

三、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点

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与世界的瑰宝。在文化生态旅游这一模式下,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促进当地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化。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点为以下几点。

(一)保护历史遗迹,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历史遗迹,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陵山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首要任务。在传统医药方面,有丰富的土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应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研究,申报国家级与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重医药技术的推广,惠泽百姓,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手工业、民族传统技艺方面,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给予涉及该方面的人员、公司税收优惠或者政府补贴。民族传统技艺必须要有传承人,注重民族手工业的传承与创新,如开设手工作坊、DIY工作室,让游客参与其中。在歌曲、舞蹈、武术等方面应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链,通过技艺展示、大型歌舞节、民俗节日举办等多种形式推广少数民族文化。

(二)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力度

如若少数民族文化未能得以保护、传承、发展,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将遭受重大损失,武陵山区也将失去其核心竞争力。民族教育是保护、传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当地教育则可代代相传。武陵山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应从人力、财力两方面加大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设立教育专项补贴,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当地居民,通过文化下乡,宣传短片,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让大家认识到保护、传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全民参与、全民保护。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宣传工作

虽然文化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重宣传、重保护、重打造、重发展,才能让游客纷至沓来,方能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拓更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广度上,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宣传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武陵山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打造旅游品牌。深度上,深挖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其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突出其独一无二性,提升其吸引力。在宣传上,应具有针对性,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采取不同的文化生态旅游方案。

参考文献

[1]胡芬,李恒.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矛盾解析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土家族文化为例[J].旅游管理研究,2012(08).

[2]彭成刚.基于历史文化的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J].城市旅游规划,2014(05).

[3]孙志国,钟儒刚等.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重庆与世界,2012(09).

[4]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资助项目“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合同编号WLYF2016006)。

作者简介:代岑颖(1988-),女,重庆,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藏羌彝文化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思路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