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

2016-12-05孙文怡

时代金融 2016年29期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中央银行

【摘要】微观审慎监管自金融危机以后已无法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虽我国的金融监管近几年有效性有所提高,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亟需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而宏观审慎正好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理金融市场的方向,把监管视角从微观审慎转向宏观审慎,有效地补充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监管空白。本文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和现状,并就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建议:金融统计的标准、系统风险度量、系统重要性机构因其独特的性质需要差别化要求,最后对中央银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优劣做出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  中央银行  系统重要性机构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

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且我国只有一家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也不发达而且金融监管体系也较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发展,我国金融企业也开始“政企分离”,四大行相继恢复设立。自此,央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全部分离,只行使央行职能。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

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要在法律规定的的框架下运作,它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这个法律框架就相当于是金融监管。我国对于金融业的监管也规制了法律法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化解金融危机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的规定略显原则化、分散。在许多方面还有交叉监管和法律监管空白的地方,目前还没有健全可行的宏观审慎监管法律体系。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指导理念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法律体系是尽早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在微观审慎监管的指导理念下制定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稳定。并形成了“三会”的分业监管为我国现行监管模式,“三会”各司其职,共同为我国金融稳定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随着现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理念造到了各方面的冲击,各国金融稳定也备受威胁,我国急需转换金融监管理念,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以深化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预防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金融统计标准化

整个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完善的、及时的金融数据和信息统计有利于提高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的有效性。由于没有完备的统计数据,许多国际先进的测量技术在我国都无法付诸实践。央行在2012年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到,我国需要建立监管面广、监管标准科学统一、收集的信息可以多部门共享的金融统计体系,实现各金融行业相互合作协调的目标,建立起对金融相关产业和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标准统计的制度,并且提高统计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透明度,减少多重统计,实现数据的跨部门分享。

(二)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和预警

系统性风险已成为检测和预防金融危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估和预警体系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措施。据目前国际上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对系统性风险的相关实践,在结合我国本国的基本国情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本文提出建议:

一是要强化对系统性风险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尤其需要注意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监管数据的对接。二是构建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评估对象应包括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另外,各金融行业层面的风险评估应当为金融体系层面的风险评估提供支持。三是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根据评估状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设计多层次的应急措施和处置方案,强化对系统性风险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应对。

(三)差别化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金融危机充分表明了系统重要性或者“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会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政府难以承受,不得不在“大而不倒”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出手求助,这又造成了这类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必须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时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那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评估,针对这些机构的风险采取缓释措施,在对这些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进行定量判断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关联性、可替代性、规模以及关联业务的复杂性。根据各机构系统重要性的区别,采取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减低其经营失败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道德风险也是重要的防范重点,避免为达到监管目标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的出现。

要引起注意的是,系统性风险和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及规模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削弱系统性风险不能只把监管重点放在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上,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实施差别化的资本监管措施,对于系统重要性比较弱却具有高风险贡献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则需要采取更为审慎的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于已经发生损失的吸收能力各有不同,在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时存在难度,也会增加监管成本。

四、央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优劣势

我国现行的监管当局包括“一行三会”,国家财政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对政策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影响,属多头监管格局。在行使宏观审慎监管权力方面,央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银监会施行资本比率和流动性监管,谁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责任方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宏观调控的核心仍是货币政策,因此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中央银行可以同时实现对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的管理,但存在的弊端也很明显——对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潜在威胁。

(一)央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的优势

一方面,在现行金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银行需要承担起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宏观审慎监管失去效力时,货币政策将独自面对金融失衡,以及金融波动所造成的整体影响,政策负担也因此加重。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监管失效将迫使中央银行为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流通性,这给自身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受到自身处境和货币政策的双重需求的影响,央行会自发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标准来降低系统性风险。

另外一方面,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合理搭配使用可以使政策发挥最大的功效,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可以更好地作用于整体经济。央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可以更好的从各金融部门收集其微观信息,和货币政策在行使过程中各阶段的情况,从而提高货币政策决策能力。同时,央行在数据收集、整理、统计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设计和开发宏观审慎管理工具,降低多头监管格局下的成本问题,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二)行使宏观审慎职能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潜在影响

1.与货币政策冲突。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而宏观审慎的目标则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以达到金融稳定,虽则两者的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操作目标选择的冲突,进而导致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会做出妥协。

2.与最后贷款人角色冲突。当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流动性不足并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时,让该机构进入破产清算流程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处理方式。央行在作为最后贷款人时,会出现职能行使不当造成道德风险的情况产生。在履行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的职能时,央行会帮助要进入破产清算的金融机构承担过度的债务负担。由此导致的道德风险会降低金融监管的效率。

会对货币政策造成潜在的声誉风险和政治压力。央行需要承担最后贷款人、并需要在经济危机时提供流动性等职责,这就已经面临了很大的政治压力,进一步夸大央行的监管职能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政治压力,使决策政治化,影响央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而央行需要足够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监管失败的结果也会因为金融监管的效果备受公众关注而更加的显而易见。因此,如果央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失败会动摇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并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工具与相关制度安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 5-15.

[2]史建平,高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1(8):66-74.

[3]王作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3.

[4]吴国培,徐剑波,许伟河.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实践与建议[J].中国金融,2012,06:78-79.

[5]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02:1-17.

[6]曾丽娟.从宏观审慎监管析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孙文怡(1994-),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

猜你喜欢

系统性风险中央银行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系统性风险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宏观审慎监管
影子银行及其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纸币(壹)》出版发行
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