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融入发展

2016-11-28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09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社团体育课程融入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9

许 兰,刘 苏



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融入发展

1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和高校体育课程弊端

1.1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

对于每个人来说,拥有良好的体质都是可以受益终身的,尤其是对于高校里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他们今后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基础和本钱。然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概念[1]。为了应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让体育不至于拖一些同学的后腿,许多高校也纷纷降低了在校大学生生体质测试的最低标准,这是出于无奈的举措。那么,为什么明明有国家条文的规定、常规体育课程的锻炼、体育工作者勤勉的工作依旧有许多高校大学生体质呈普遍下降趋势呢?高校体育课程是基于良好的目标才开设成立的:让学生进行户外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质以及增加对某些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了解等。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视,并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由国家教委1990年9月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对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即每周不得少于两次。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然而这些明文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到现在,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依旧呈下降趋势。

1.2高校体育课程的多种弊端

首先,体育课课时较少,目前高校体育课的必修时间为两年,学时也仅为144 学时[2],限制了高校大学生的锻炼活动时间,也有许多学生为了学分,对体育课并不重视,只要按时出勤就好,其他无所谓。其次,陈旧的“三基”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力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厌倦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身体素质教育。再次,单一的课程考核违背考核机制违背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体育课的考查制度也让一些同学对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简单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在所选的专项考试中可能得到了很高的成绩,就忽视了平时的出勤率,认为自己已经学好了该有的技能,再去上课也是浪费时间,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就可以了,为此高校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增加学生的出勤率,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更加反感。再次,体育课程内容的来源和素材单一、呆板、匮乏,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期望的内在价值,应当体现蕴涵在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竞技运动为教材体系,结果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更多的是竞技类内容,少量的娱乐、健身内容;可有可无的休闲内容、野外拓展内容。而且在教材中更为注重技术内容的体现,忽视了教材编排的娱乐性、生活化,不能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组织教材,结果也无法让学生把体育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体育习惯和体育生活方式[3]。当前高校学生由于体育技能、运动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统一,即使有分层次的选项班,老师仍需重复讲授基本技术,这就导致部分悟性高、技能强的同学不喜欢体育课。最后,相比于某些专业课,许多学生思想上并不是很重视体育课,即使现今高校对体育运动的益处已普遍认同,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体育课程的地位依然是尴尬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依然是体育课程的典型处境[4]。以上课程的种种弊端最终形成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恶性循环。

2高校体育社团的兴起

为了弥补体育课程的不足,学生们纷纷开始建立各种体育社团,以此来满足自己对某一个体育项目的需求。这种由一群具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自发组织形成的群众性团体就是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社团自然也有其优、缺点。从优点来看,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及手段,具有灵活性、集体性、娱乐性等特点,是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之有效的组织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各方面的积极功能[5],同时,它是能够弥补从大学体育必修课到社会体育之间所存在着的时空的缺失。体育社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增强体质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凡事均有两面性,在显露优点的同时,缺点也开始暴露出来。大学生社团由于是自发组织的,内部常常出现由于组织松散、纪律约束,矛盾和隐患也比较多。

3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的尝试性融入的创新模式

3.1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的对比以及融入的可能性

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存在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去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且为之努力,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让自己在该领域里面得到更多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而另一种则是学校强制性的、为了加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生活等原因而开设的课程。而这从出发点来说具有相似性,但却也截然不同,毕竟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参与的积极性便会有所不同,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唯一相同的就是二者各有优缺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因为有的思想在学生的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体育课程因为是学校开设的,所以自然有其强大的执行力和规范性。作为必修课,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这是必须接受的教育。至于体育社团,学生积极性纵然是有了,没有强有力的执行规则,也就造成了学生懒散、可去可不去的态度。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互补的,便可以尝试让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入,相互渗透,共同创造一个更适合高校学生拓宽学习生活方式的新方法。

3.2取长补短——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彼此融入的切入点

提到相互融入,对于体育课程来说,首先想到的便是学生的考核和成绩问题,估计很多人上体育课也就是为了它的成绩,那么体育课程又该如何进行融入,如何吸收体育社团的长处呢?体育社团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具有参加的积极性,那么不妨将参加体育社团的部分计入体育成绩中,按照比例来调整体育课程的成绩,让大家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增强体质锻炼。但是,既然体育成绩又增加了社团的部分,那么会不会有人为了提高成绩,而趁机在社团活动中投机取巧,继续重复在体育课上的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要求社团活动在体育成绩的评定中占得比例不能太重,起辅佐作用即可,这样不至于给老师造成太大的负担,也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制订考核方案时,不要加入过多的硬性要求,如参加比赛获得奖励,每周至少几个小时等,可以在社团中安排相关人员,在社团活动时了解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在最后体育成绩评估时参考学生平时的参与度、表现情况、技术等多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最终得分,以此来减少一些学生滥竽充数,只为成绩的思想。

既然考虑将社团活动作为体育评测的一部分,那么由谁来做这个工作呢?由谁在社团里来判断一个学生的表现呢?这时便需要体育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体育社团中,重视体育社团的课程规范化和约束力建设。二者是学生确保体育社团相关活动能向课程化转变的基础[6]。如果说学分制在体育课程中具有绝对权威的话,那么相信如果将这一方式运用到体育社团中的话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由于本身就对该种运动有一定的兴趣,再有一些外在的硬性条件约束的话,一定可以让体育社团变得更有活力。如果能够实施的话,那么从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一个体育社团开始,在一个有约束但不死板的地方娱乐、练习,就和上体育课一样,因为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体育课时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的,只不过体育课的强制性更多一点,所以才让很多学生较为反感,在这个方面,体育社团则不同,即使有了约束,那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在努力着。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更多的体育授课老师来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在并不压抑的情绪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和老师交流,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推进教学改革。

3.3保持各自独立——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彼此融入的基本要求

当然,二者的彼此融入、彼此渗透并不意味着合二为一,或者一个为另一个的附属品,它们仍旧独立,只不过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尽管在相互学习后形式十分相似,但本质还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学校开设的课程,一个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共同目的就是让学生加强体质锻炼,多参与户外活动,提高对某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热情,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4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

高校体育社团利用闲暇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通过所开展的各种体育运动来激发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续。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相互学习并不是为了给体育社团带上枷锁,也不是为了给体育课程绝对地放宽政策,二者要找到彼此的一个平衡点,不要让二者的沦为一样的形式,保持自身的特点,继续在高校的学生教育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http:/ /www.sport.gov.cn /n16/n1077/n297454/2052573.html.

[2]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04-107.

[3]许兰,刘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优化模式研究[J].药学教育2012,(6).

[4]任晓龙,刘敏.体育课程隐性价值的迷失[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1):57.

[5]李默轩,李卫东.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用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4,(35):190-191.

Integration of Sports Associations into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and Development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210009

许兰,刘苏

Xu Lan, Liu Su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却也难免陷入以追求成绩为目标的窠臼;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性的组织,其作为一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及手段,具有灵活性、集体性、娱乐性等特点,是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将体育社团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式,并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社团;融入

Abstract:Being "normative" and "binding",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tends to become grade-oriented. Voluntarily organized by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form and means for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and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flexible, collective, and entertaining. I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ports curriculu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of integrating sports associations into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while preserving their own features. This has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sports interest and the formation of sports exercise habits.

Key words:P.E. curriculum; sports association; integration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4.00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4-0010-2

作者简介:第一许兰(1970-),女,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项目编号:T-b/2013/0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培育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PY2014TY02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Jiangsu, China.

猜你喜欢

体育社团体育课程融入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社团成因及其对体育课程作用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