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学习贵在明理

2016-11-27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世界观读书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吉炳轩



专 稿

读书学习贵在明理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相互关联的,可以融为一体的,通过读书可以得到,但需要去悟,只有在悟中才能明白。

我曾就读书学习写了一些东西,而且书还在读,东西也还在写,可以说是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东西。我读书很杂,写的东西也很杂,且多是一管之见,所思随记。在写的这些东西中,有一些是谈读书感悟的,就是在读书中就如何读书问题而得到的一些体会。这些如何读书的体会也是通过读书得到的,或者说,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体会到的。这里再就如何读书问题谈一个话题:读书贵在明理。

读书是为了求知,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掌握了知识又为了什么,这却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的最大体会是:读书贵在明理。明什么理?应该知道和明白的道理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以及怎样去活着的人生之理。这里着重谈谈我在读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读书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四观”的问题。

一、读书学习要树立顺天应道的宇宙观

宇宙观是人生知世之法则。

宇宙观,简单说,就是对宇宙的看法。通过读书学习,知道了一些天地日月、风霜雨雪的运行知识,能认识到自然运动的规律和法则,并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顺应自然法则,而不去违背自然法则,这是知世的基础,也是根本。不懂自然法则,想把人世间的活动弄明白则是不可能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顺天应人”的说法,这里讲的“顺天”就是顺应天道。天道,就是天的运行法则。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就是唯物主义的宇宙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这些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运动着的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等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对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宇宙是可知的,唯心主义论者则认为宇宙是不可知的;唯物主义论者是客观能动的,唯心主义论者则是主观宿命的。

通过读书学习,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十分重要。宇宙观是一切观念的开始、基础和根本。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名利观、道德观等,无不与正确的宇宙观有极大关系,也可以说无一不是滋生于正确的宇宙观。反之,一些错误的意识和观念,也无一不滋生于错误的宇宙观。

宇宙观是人类对于宇宙的基本看法。之所以宇宙观如此重要,就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一切社会活动无一不是与自然界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人生于自然,活于自然,乐于自然,悲于自然,而最终又归于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转换,有了温热凉寒、风霜雨雪,也就有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也正是在这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四时耕作,日月轮换之中,才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并由此而产生了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进而发展出了科技文化和科技文明。文明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同自然界的抗争,在斗转星移中锻造出语言、文字、文化和文明。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哲学观点,无不来自于人与自然的结合、碰撞和斗争,并发展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使其更加复杂、更加深邃、更加残酷和更加丰富多彩。任何一项科技创造和发明,无不发端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并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而产生的智慧和力量。懂得了自然,了解了自然,顺应了自然,人类就会更加有智慧和更加有力量。作为一个人来说,如果树立起了科学而广博的宇宙观,就会更加聪明起来,更加豁达起来,思想和行为也会更加质朴和纯洁。

人如果能够把整个人类社会、世界万事万物,置于整个宇宙来看待,就会想清楚、看明白更多的事情,也就会少办不少蠢事。人类社会有许多壮举,无一不是在正确的宇宙观指导下而发现发明和发生的。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至今仍然是管用的,因为它是科学的。科学就科学在它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按照自然法则来自行农业耕作。人类的修房盖屋、打猎捕鱼,乃至筑路修桥、经商旅行,也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来进行。修房盖屋要背风向阳,遮风挡雨,御寒保暖,还要能祛暑防湿,这都离不开对自然的认识,并顺应自然法则去进行生产和生活。如果把房子修在风口上,建在雨季里,或在冰天雪地去施工,最终是要出问题的。一些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一些地方毁坏严重,究其原因,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讲天道,选址选时有问题。农业种植,打猎捕鱼更与自然紧密相连。东西南北,高原平川,其水域、山林、湖泊、草原大不相同,所生长、生存的物种也不一样,习性也有很大差异,其种植、管理、捕获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自然环境认识得清楚明白、认识得深刻实际,就能多有收成,有更好的效益,反之,就少有收成,少有效益。经商旅行也是如此,四时不同,需求不同;南北有别,需求有异。南热北寒,东湿西燥,外出旅游或搞商品经营也是不能相同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都是宇宙观指导人类社会活动的具体表现。有点宇宙观的知识,懂一点自然法则,知道点自然规律,处事为人就会大不一样,就会多了些客观,少了些主观;多了些唯物,少了些唯心。

人类社会有许多蠢事是源于违背了自然法则,缺乏正确的宇宙观所造成的。古今中外,办的蠢事很多,难以一一枚举。这里仅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来说。自秦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不断决口泛滥,造成地上悬河的危困局面就是人为造成的。历史上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采取的主要是分流疏导的办法,通过疏通河道,分散水势,使江河能顺利入海而少生灾害,这是应天顺水的科学方法。水往低处流,散则开,聚则涌,这也是物之原理、自然法则。黄河自青藏高原发源,流经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沙而下,这是它的特点。黄河水中含沙量大,这非人力所为,这是它自身的流域地形地貌所决定的。但水往低处流,依靠水的力量,即一定的流速把泥沙带入海中,这也是自然的力量和水的运行法则。水流向低处,流速起了变化,流向有了改变,就会开始涌聚,力量也会减弱,泥沙就要沉淀,这也是自然法则。水中泥沙经过沉淀,把坑洼处垫高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平原,水就会冲刷出新的河道,寻找更低的地方向海中流去,百川最终归向大海这也是自然法则。我们的华北大平原、黄淮大平原、松辽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无一不是这样形成的。人类文明也就是在这些法则中形成的。长江、黄河造福了中华民族,成就了中华文明。遗憾的是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南岸和东岸的齐国、鲁国为阻挡北岸和西岸的魏国、赵国就大修堤坝,试图以黄河水淹浸魏国、赵国;魏国、赵国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修堤坝逼黄河水南浸东荡,以淹齐、鲁,结果是南北都修大堤把滔滔黄河夹了起来,致使河道变窄,河流改向,泥沙就在河床内沉淀,导致河床越来越高。水涨坝增,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堤坝也就越来越高,几千年不停修筑,时至今日,黄河已远远高于两岸地面,成了地上悬河。由于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河势也就变化不定,在南北之间来回游荡,像条难以驯服的黄龙,左冲右撞,经常决口。黄河曾南夺淮河流入长江,曾北侵卫河进入漳河,给南北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危害,时至今日仍危害犹存。这是缺乏宇宙观,违背自然法则所造成的恶果,这一恶果危害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这是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沉痛教训,是农耕文明中的不文明表现。现代工业文明,科技发达了,机械先进了,本该对宇宙的认识更清了,对自然法则的坚守更好了,其实也不然,多的不说,仅发展工业、建设城镇,不按规律办事、大肆破坏自然环境一条,就造成了很大危害,带来了沉痛的恶果,而且这个危害仍在继续,不但危害当代,还会延及后代子孙。沙漠化严重,雾霾天增多,空气质量变差,土壤质量下降,大量的河流湖泊被污染,这都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不遵天道、不顺地道,不按自然法则办事所造成的。盲目开发,掠夺经营,是人类自己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自己给自己种下了苦果。一时经济发展了,而遗患祸害的种子埋下了。不懂天道,不应天道,必受天道怪罪、地道惩罚,这也是自然法则,更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

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太重要了。

正确的宇宙观从哪里来?简单说,从社会实践中来,从读书学习中来。社会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不论是经验和教训都是极其宝贵的,都需要去认识总结思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们聪明起来,以防在今后的工作中再犯类似的错误。历史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干成的好的事情,通过读书学习,也可从自然运行法则和社会运动法则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弄清楚好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或经验可用。干得不好的东西,也要看到不好在哪里,哪些方面违背了自然法则,力求要找出根由来,以防以后我们再犯类似的错误。知识是经验的总结、教训的结晶,是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或是经验教训的真实记录,不论是否抽象为理论,即使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只要多看看、多想想,就会明白许多事理。哲学是事物运行的理论抽象,是来自于实践的。当然也有唯心主义的哲学,它不来自于实践,而是宿命主义、神学、宗教观念的理论概括,这是需要注意分辨的。我们所要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共产党人的哲学。历史是已往事实的记录,有经验、有教训,当然也有很多歌功颂德的溢美之事,这也是需要鉴别的。但书籍毕竟是知识的积累,只要认真去读,就能了解很多人类已往走过的路、干过的事,并能从中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会对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有益。特别是有关科学论述、科学研究的书籍,更要认真去读。农学林学,水利工程,气象物理,天体研究、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书籍,都应该有所涉及,不求其通,不求其精,但要求其知,知道了,就会成为明白人,就能少干违背自然法则的蠢事。

不知道科学,没有一丁点科学知识,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得了的,做决策、办事情,就很难做到不犯错误。

通过社会实践,读书学习,树立起科学的宇宙观,就是要知道自然法则,懂得自然规律,清楚明白人类社会来自于自然,生活于自然,发展建设也在自然之中,其所作所为也就必须要顺应自然,而不能凭脑子发热去干违背自然规律的傻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天”就是自然运行的法则。

二、读书学习要树立中道公正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生立世之根本。

思想支配行动,人的行为是由其思想观念支配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来源于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浸染和读书学习。如果一个人爱读书、乐读书,那么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中,读书的影响就是主要的。特别是成年之后,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能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就会耳聪目明,就能明辨是非,就会有定力和耐力,也就会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如果不善读书,或者根本不爱读书,那么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则就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丰富的社会实践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一个人的实践知识丰富,能够比较鉴别,也就能看清楚美丑,分辨出是非。但如果知识实践都贫乏而又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那就会随风就势、摇摆不定。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早期主要是靠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而进入成年,踏上社会以后,则主要是靠工作生活实践和自觉读书学习。

链 接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总书记谈读书

需要特别肯定的是,在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读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以作两种引申理解:一种是勤奋读书,有了知识和本领,就可以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如金钱、美女;另一种是读书学习,快乐无比,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美艳,而且胜过金钱,胜过美艳。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知识就是财富。精神上的富有胜过一切物欲上的富有和满足。为什么读书学习对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如此之大,原因就在于书是知识的海洋。书中载有历史,录有经典,记有科技成果,传有劳动技能,述有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等等,可以说,做人做事、处世待物、成才学艺,乃至治国理政、操家持业、筹划经营、养生健体,等等,书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书如烟海,内容很多,可求知、获技、修身、养生,其学无涯,其乐无穷。读书有益,为需而读。我也曾谈过,读书什么也不为,就是一种兴趣、爱好,那是强调读书不能搞实用主义,更不能为求名利而读书。我现在为志趣而读书,不在书中求得什么,就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但通过读书来满足兴趣爱好,这也是一种需求,即精神上的需求。为需求而读书,这是读书的动力和目的。而且为需求而读书的人是很多的,这主要是因为读书有用,对工作、生活、成才、立业有好处。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好处,谁会去熬眼磨屁股、耗心费神地读书呢?读书依需而择是没有错的,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什么书精读,什么书粗看,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来定,这也都是正确的。如果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去读书,那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谁也没有本事去读天下所有的书。漫无边际地去读书,就是瞎读书,不但少有收获,而且还很难坚持下去。读书要有选择,这是一般道理,也是普遍真理,这里不去过多论述,需要说的是读书要读出正确的世界观来,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坚实的精神支撑、清晰的目标追求,也就会焕发出无尽的动力,进一步把书读好、把事干好、把身修好。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看法、认知、观念,是支配自身行动的意识。世界观也可以包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但我在这里仅把它局限于对人类社会的认知,以区别于前边谈到的对宇宙间自然社会的认知。人类社会受制于自然社会,不了解自然社会,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在前文中已经谈到。但同时,人更多的是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圈子里。人类社会是群居社会,是有组织的、国家的、家庭的,是被人管理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大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如何来看待这个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何来做人做事,在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人做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这就是本文要说的世界观问题。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观念可以谈出许多,不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不论是被大多数人所赞同的,或是被大多数人所摒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都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且是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不能有任何私情假意的,应该是至公至正、大公无私的。这些年社会上不大提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了,大公无私就更不提了。追求权位名利成了当下的社会时尚,特别是官场时尚。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让位于追名逐利、争权夺位的名利观,这是令人悲哀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逆转和倒退。官场中一些歪风邪气就是这些乌七八糟的世界观闹的。当然,这些乌七八糟的世界观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如一些政策的诱导、舆论的煽乎、制度的牵引、社会的熏染,包括在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等。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上,任人唯亲,拉小圈子,重关系、看情意,甚至买官卖官等。歪风邪气都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形成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歪风邪气中,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发生着变化。风气是一方面,就外部环境来说,这还是主要的方面,但从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上来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从内因上来说,也就是本质上说,错误的世界观的形成,则是个人的免疫能力不强问题。而这个免疫能力的不强问题,则主要是读书不够,知识不足,致使科学的世界观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中医治病养生强调固本,读书就是固本的良药,最好的保健品。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这是共产党人必须要做到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其一生的追求就是期望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这幸福的日子要求也不高,就是有饭吃、有活干、有钱花、小日子能过得舒舒心心、快快乐乐。过好日子,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绝大多数对劳动人民说,提出读书要树立什么什么这样的观,那样的念,劳动人民就会说你是书呆子。但人的世界观又是个客观实在,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世界观,不论什么样的人,读书学习都会对其世界观有所影响,这也是不争的实际。任何人都有世界观,都有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是肯定的。对绝大多数人讲世界观不能唱高调,即不能拔太高。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通过读书学习树立起中道公正的世界观,这是人生处世之根本。中道公正不论是为官还是为民,都是应该确立和遵守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道公正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治国理政的准绳,更是为官为民的教范。故宫的大殿上有“正大光明”的匾额,是康熙皇帝玄烨的手书。戏剧舞台上的府衙审案,舞台背景上也多有一块“正大光明”的匾额。这都表示为官处事要光明正大,不能藏着掖着而有什么私情私意。“正大”的核心是正。何为正?正即直、即周、即公,即不能歪、不能邪、不能私。歪了邪了私了就正不了。光明即公开,无遮掩。何事才能公开?公事,正事就能公开,也应公开,公开了也就光明,就什么也不害怕。如何才能做到正?正者公也,正者中也。不公、不中是正不了的。孙中山有一句名言:“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执政为民的准则。“公家”一词来自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井田”土地管理制度。当时,把一方土地以东西南北的道路隔划为九块,即井字型,其中中间的一块称为公田,即“公家”的田,也是周天子家的田。当时周天子尚未发达,是商王朝的一个部落,周天子的祖先,称为古公亶,还只是个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率众东迁,建城郭,开田土,人民拥护他。周的部落民众耕田,要先为“公家”耕,即古公家耕,然后再为私家耕。粮食收获了,渔猎收获了,也是先把最好的东西交给“公家”,然后私家再用。先公后私的思想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虽然这一制度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用儒家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君不像君,民不像民,一切礼仪规矩全坏了,但公与私的思想观念则深深地扎下根来,并不断赋予了它时代意义。不论政权如何更迭,政治制度如何变更,处事为公就是高尚,就是美德而被人所称颂;反之,处事为私就可耻,就是缺德,而被人们所不齿。作为普通人,心中有集体、有国家、有他人,能为国尽忠、助人为乐,人人就敬仰,就视为模范;作为为政之人,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地为人民谋利益,公正地处理政事,人民也就拥护和赞同。为公为私是人的世界观的一道分水岭。事公要执中,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的精华,也是核心。中者,即不能前、不能后,不能左、不能右,不能上、不能下。为什么把中看得如此之重,而由此产生出“中庸”的儒家思想理论,就在于唯有“中”才能“正”。“正”与“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古语中常有“中道行”之句,意思就是做人处事要行中道,而不要走偏锋。世上事物很复杂,各种利益诉求很多,只有执中了,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不论偏了哪一头也就不公正、不公平了。当然,公平公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即使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坚守中道公正之行,而不能走偏,不能过激,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

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能者多劳,劳者多得;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这是公平的,但不是平均的。现阶段,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允许一部分人、一些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这是公平的、合理的,但是不平均的。公平是有标准和条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平标准和条件也是不同的。远古社会提出了大同的思想观念,就是理想建一个天下大公的公平社会,又叫大同世界。大同社会的理想目标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美好理想。而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私有制的建立,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是劳有所得、饥有所食、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屋、老有所养的小康生活,认为做到了这些,就是公平世界。“小康”同“大同”相比,好像是历史的倒退,就公平公正而言,也不是进步了,而是标准降低了。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多了,人们的需求也变化了,占有欲也增强了,反而达不到“天下大同”了,也不敢想“天下大同”了。这就说明,公平公正是有时代条件和时代标准的,是要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合理的公正观,而且是能够促进发展的公正观、维护安宁的公正观、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正观、公平与效率相互兼顾的公正观。

三、读书学习要树立奋发有为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生明世之坐标。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答案。立功、立德、立言,这是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人生意义,并为此而不懈奋斗,终其一生。发家、致富、立业,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并为此奋斗一生的也不少。吃好、玩好、乐好,无忧无虑地、衣食无忧地、快快乐乐地过其一生,这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并也有不少人在为此而努力奋斗,争取一切机会和可能去实现这一目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少病无灾,能平平安安地过其一生,这也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有许多人在平平淡淡地去争取实现这样一种生活。这些都属于人生态度、人生追求问题,也就是人生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且是受其后天环境条件和思想观念、学识水平所影响而成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社会意识。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商人经商,各自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人生的追求目标也就不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环境影响人生,这也是个客观实在。生活在城市与生活在农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农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其处境命运也都是有很大不同的。穷家和富家的孩子其生活追求就不一样。吃不饱饭的人,第一人生追求就是有饱饭吃。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人,最主要的人生追求就是得先有个工作干,有最起码的劳动权,然后才能考虑其他。环境对人生观念的形成影响是很大的,这虽然是外因,但却有时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外因。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外因的。我们有许多人从出生到成长,其所处的环境是很困难的,有的吃不饱饭,有的上不起学,有的看不起病,各种各样的困境很多,但经过自身的努力,不但改变了命运,而且还建了功、立了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我们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多数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成才而建功立业的。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以及名留青史的伟大人物,有许多是在困境、逆境中成长成才而建功立业的。当今的无数科学家、企业家和其他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莫不如是。这些伟人、名人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就在于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冲破藩篱,努力积极进取。他们都是在发挥内因的积极主动作用,不为外因的不良环境所束缚。

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是积极的人生、主动的人生、可为的人生,更是有所作为的人生,这是被古今中外、无数事例、无数伟人名人事业成功之人所不断证明了的真理。

人生观的形成有许多方面,即有许多因素在综合起作用,但后天的读书学习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人的思想观念多数是后天形成的,而这个后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工作、生活的社会实践,另一个方面是读书学习的求知感悟。人的个性脾气乃至智商、智能,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因素在里边,但其思想观念的最终形成,主要是靠自身的知和悟,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得道”。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得道”,在读书学习中也可以“得道”。这个“道”就是人生之追求、人生之目标、人生之准则,也是人生之动力、人生之希望、人生之意义。人生没有丝毫追求,哪怕是精神上的一点追求都没有,那样的人生将是消极的、被动的。凡是缺乏生活目标的人生,也没有了前进动力,说句大白话,就是在混日子。说的难听点,就是行尸走肉。这样的人也有,一种是纯粹的混,还有一种是想奋斗而无门路,是处于无奈的混。

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生追求上,多是积极的,即积极的文化人生,当然也有不少消极文化人生的东西,但观其主流则是积极的。概括地讲,不论中华文化有多少流派,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兵家、农家、墨家、阴阳家等,流来变去,合综归流,几千年来发展到今天,儒释道等众家融合,汇为一体,成就了如汪洋大海而浩瀚、如天地日月而丰厚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融汇为一体的中华文明其核心都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儒家的文化从根上说就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尽管其中有许多守衡的东西,如“中庸”“守成”等观念。如果机械地去理解“中庸”“守成”这些儒家观念,就会限制人的思想进步。但如果全面客观地去看待这些观念,“中庸”“守成”也非全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坚守中道、公正处事、规矩敦厚、诚实守信的人生规范。这是中华文化中的美德。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立德、立功、立言,追求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追求功名是一种欲望,即名利之欲,这是文化糟粕。但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努力去追求功名也就有了奋发有为的动力,若从这一个角度来理解,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其关键是要把握好为什么建功立业。着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康而建功立业则是健康向上的,也是要大力提倡的。道家文化注重质朴、自然、顺势、无为。从一个方面来看,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顺其自然、清静自在的思想观念。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道家所阐述的是深刻而实际的哲学道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治理要尊重自然,顺势而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而不要去刻意强求,要在顺势中有所作为,无为之中而有所为,其最根本的东西还是要有所作为,是另一种形式的积极进取。诸如老子所提出的“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哲学观点,其目的也还是争,是强调通过积极努力,做到顺势有为,达到无人能与其争的程度和地步。不争之争是没有人能够与其争,而不是不去争。道家思想自庄子以后,走上了逃离现实生活、追求自在逍遥的歧途,但其中其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等一些东西还是有益的,也还是积极有用的。佛教是外来的,源自印度、尼泊尔,自西域传到中国。自汉代以来,到了北魏、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并大肆兴起。但自唐宋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从印度、尼泊尔传来的佛教已没有多少“西天佛味”了,基本上成了彻头彻尾的中国式佛教。佛教吸收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因素,并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佛教的外壳是西方(印度、尼泊尔)衣裳,而内质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只不过是那崇拜敬仰的对象由中国的祖宗换成了如来佛祖和众位菩萨罢了。就在这众位菩萨中,也有中国的民族神灵,即被人们所遵奉的历史人物,如关帝君(三国时的关羽),弥勒佛(在浙江奉化出家的和尚)、济公(在浙江灵隐寺出家的道济和尚)等等,中国神也成了西天佛。佛教文化中国化后已经由消极人生而转向了一定的积极人生。印度佛教产生于人类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人民饱受苦难。佛祖释迦牟尼生于乱世,他所悟出的佛道就是“人生苦海”。他认为人来到世上就是吃苦的,只有吃尽了人间苦头,才能够苦尽甘来,进入极乐世界。实际上,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就是死去,死了苦也就没有了,也就极乐了、永久的乐了。这是一种悲观厌世、与世无争、逆来顺受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是与当时印度的社会状况有关的。释迦牟尼虽然是净饭王的王子,但他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极度混乱和人民的百般苦难,为寻找这些苦难的原因和挣脱出苦难的深渊,他就从精神上来寻找出路,以主动受苦、忍受磨难来修炼自身,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是对困苦的自我精神消解,求得精神上的宽慰,以从思想观念去主动接受“人生苦海”这个现实。佛祖创立佛教,主要是修炼自身,即自我宽慰和解脱,而没有“普渡众生”之说。后来他的弟子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小我佛法,修炼自身,一派倡导大我佛法,在修炼自身的同时,也去“普渡众生”,即“小乘”和“大乘”。佛教传之中国,也经历了乐于吃苦、修炼自身到广施佛法、普渡众生的阶段,但都未能站得住脚,后来吸收了中华儒道的忠孝节义等传统文化,把一些中华民众广为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加进了佛教教义,如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守节尚义、忠贞诚信等,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美德,纳入了佛家经义之中,佛教这才在中华大地上站稳了脚,并流传下来,而融入到整个中国文化之中,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生前积德行善,来世荣华富贵;上辈积德行善,下辈富贵尊贤,因果报应之说进入了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积极做好事、行善事,目的是为了积德,为了今世垂名,来世积福,既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而不是原旨佛教中的被动忍受一切,苦尽了,行到了,就等待佛祖来接,进入到极乐世界去。中国的佛教主观愿望很强烈,修行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不管今生如何吃苦受累,行善事、做好事,也都是有目的和追求的,这个目的和追求就是盼望来生,寄福后代。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个根本的变化。这是中华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的魅力,也是中华文明的璀璨光华。

人生是短暂的,但人生也是美好的。怎样使短暂的人生更有意义些,以不枉此一生,正确的态度就要积极豁达,而不能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人生确实很辛苦,人生也确实很坎坷,人类社会的相互竞争和厮杀也确实很惨烈,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和现实。正因为有复杂、美妙又残酷的人类社会实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厌世、嫉世、逃世、隐世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并有不少人去付诸行动。不论是厌世的、逃世的还是愤世的、玩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其都是被动人生、消极人生,而不是主动人生、积极人生。人生的确很复杂,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困苦面前,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把人逼上了绝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使人走向极端,要么破罐破摔,要么一了百了。人在困境中无路可走,被逼无奈,说要积极豁达是很难的。但我在这里还要说,人在顺达的时候,什么都好说,想怎样去说去做都比较容易,而往往人在困境中,能调整好心境,把握住情绪则是很难的。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人越要修炼自身,更要定下心来,在困境中想到希望和光明,以积极的、豁达的态度去看待面临的一切艰险,尽管定下心来很难,但也应该努力去做,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在艰难困苦中精神不倒而去争得希望,获得新生。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开拓进取中。人如果没有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那就如没有精神魂魄的行尸走肉。混日子是毫无意义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话。过去我们过多地理解为这是毛泽东斗争哲学的集中概括,是阶级斗争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但如果我们从人生哲学、人生观念的角度来积极理解,就会发现这是十分值得提倡和赞颂的积极向上的、健康乐观的人生观念。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磨难,艰难困苦将伴随终生。如果人在众多的艰难困苦中不能自拔,不能超脱,那可真是“人生苦海”,苦海无边了。人生很苦,但人生也很乐,这个乐就在于与苦的奋斗中。这不是苦中作乐,而是在痛苦的斗争中得到胜利的欢乐。同艰难困苦进行斗争,这个斗争的过程就是快乐的。与困苦进行斗争是一种快乐,斗争取得了胜利,又是一种快乐。我们的“极乐世界”不是被如来佛祖接到西天打坐去,而是去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积极进取的人生、勇克困难的人生,就是最为快乐的人生。

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坐标。读书求知,首先要求得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个精神和力量就是人生的态度。我们的文化典籍中,在艰难困苦中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辉煌成就的人和事数不胜数。我们在读这些历史故事、经典文萃的时候,在了解历史、认知观点的同时,更要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以牢固我们的人生观念。世界上的成功者、历史上的件件伟业,无不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结果。唯有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才能取得辉煌的业绩,成就美好的人生。

四、读书学习要树立创业奉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处世之准星。

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延伸,也是具体化、形象化。如果说世界观是原则、人生观是标准的话,那么价值观就是具体的行为规范,也是具体表现。

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很多,这二十四个字是难以全面概括的,仅是其中的主要方面。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这个涵盖就比较广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个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其目的是上口、易记、好懂,便于推广开来,形成风气。但若从简洁明了的角度来说,还可以再精炼。应该说,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既是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全体人民的价值观念,更是每个公民的价值观念。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为建设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努力,都应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之所以提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的,即有一定的觉悟要求、历史发展阶段要求,而且是其最主要的观念要求,也是最为重要的行为规范。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很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也很多。价值观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人的标准,更是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诸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仁爱慈善、行侠仗义,团结互助、虚心好学、尊老爱幼、以德报怨等,都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而且还是被人们所称道的价值观念。当然,也有不好的、令人所厌恶的价值观念,如见利忘义、重财轻友、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好吃懒做、追名逐利等。我们所倡导的是对社会有益的、为人们所称道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仁、智、信、忠、孝、节、恕、容等都是被人所称道的,是美好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一部《三国演义》,集中宣扬了忠孝节义观。关羽、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一大批至今活在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都是忠义的化身,忠于汉王朝,忠于汉室宗亲刘玄德。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冒死救阿斗,诸葛亮白帝城受托忠心辅孤,都是忠的表现,也是义的表现。刘玄德、张翼德为关云长报仇,不惜兵败身亡,宁肯舍生取义,也不弃义求生。诸葛亮六出祁山,知道不可为而强为,最后病死五丈原,也是为了尽忠守志,以表忠于汉室,报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恩。一部《水浒传》以忠义观、天命论为主线,全书赞颂了108位梁山好汉,应天上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到人间来替天行道。108人不同姓氏,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家境,但能共同来到梁山泊内、聚义厅前,就是为了忠和义。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努力铲除天下不平之事;108个人称兄道弟,亲如一家,一人有难,争相救援,乃至不惜献出性命。在多如牛毛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能作为传世经典,历久不衰,就在于所宣扬的价值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所称道、遵循的价值追求。书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乃至曹营中的许褚、张辽、徐晁,东吴的鲁肃、陆逊、甘宁、太史慈等;《水浒传》中的李逵、林冲、花容、鲁智深、武松,包括小偷时迁等,都是因为忠义、忠勇而被人们所敬仰、所爱戴,广泛流传于世。戏曲中的杨家将,一门忠烈,世保宋室,祖孙三代、四代,一家男女老幼,连看门的家丁、烧火的丫头,都忠国事主,献身疆场,至今仍为人民所赞扬、传颂。忠孝节义、礼仁诚信,在中华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既是传统美德,也是价值追求,它对于和谐社会、锻造人生都是有益的。但任何价值观念的作用也都是多面的,如果简单了、机械了,片面理解、教条运用,有时就会驶向反面,诸如蠢孝、愚忠,不分青红皂白就拔刀相助等。为尽忠而保昏君,结果祸国殃民的事也不少。《水浒传》中宋江就是“愚忠”的典型,为了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不惜断送梁山大义,使美好的忠义走上了反面。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和事件不少。蠢孝愚忠是不能提倡的,包括无原则的仁、无原则的信、为求名的节、为求名的义等,走偏了,则是要祸世害人的。我们所要倡导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链 接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

这里着重谈一下创业奉献的价值观念。

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吃吃喝喝是一生,庸庸无为是一生,辛辛苦苦是一生,风风光光也是一生,人生奋斗,不论怎么过,都是青烟一缕,黄土一抔。这是宿命主义的观点。不论怎么过,辛苦也罢,安逸也罢,卑微也罢,显赫也罢,到死的时候都是过眼烟云,不但带不到阴曹地府,也修不出来世再生。这样的人生观念正面讲,是豁达的、洒脱的,也是抑制人的欲望所提倡的。若从反面来讲,则是消极的、颓废的,对社会人生则都是不利的,会使人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潭,这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是客观人生、豁达人生,就是既能看透人生世界,没有过多的欲望追求,特别是不追求个人名利,但同时又是积极人生,来到世上走一趟就要活得积极些、主动些、有意义些。这个积极主动不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喝凉水”,抓住一切机会尽情享乐去,而是要干出一番事业,为人类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人生一世努力干出点与人类、社会、国家、民族、他人有益的事情,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而是自己获得精神的充实,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以国家强为个人荣,以他人乐为个人福,以社会宁为个人安,虽然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但以苦为乐,以业为荣,在精神上则是充实和富有的。这样的人生虽然辛苦坎坷,但也其乐无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词句道出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声,也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愿。这就是中华文化中的美德、政德、官德,也是最好的人生价值追求。一生致力于辛辛苦苦的创业,创出业来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这样的人很多。历史上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很多,有许多为他人为社会而不惜牺牲了生命。我们的几千万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连生命都奉献了出来,他们的人生价值是光彩照人的。就当下来说,也有许多一生致力于奉献的人们。我们的多数科学家、企业家都是在创业奉献,他们的成果自己所得很少,而大量的是奉献给了国家、社会和人民。就拿一些企业家来说,他们把产业搞得很大,而自己所用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是安排工人就业,为国家缴纳税收,这也是一种创业奉献精神。我们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广大的农民、工人、解放军指战员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创业奉献的工作。创业奉献是时代的主流,也是时代特征最为明显的核心价值观,是现时代的人都应该所遵循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衡量的是人生的价值,以什么观念为最高价值,最有意义价值?荣华富贵,是一种人生价值,也是被许多人所向往追求的,但这样的价值在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中是不被赞同的。人们盼望幸福,也都想富裕,但十分厌恶为富不仁,富而骄奢。人们仇富的心态不是忌妒,而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反映,就是富了也要讲奉献,多做有益社会的事。在价值观念上,人们最赞同的还是创业奉献之人、德高望众之人、仁义道德之人、乐善好施之人,这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根源。如果人类社会都是自私自利之徒,都在那里争权夺利,那就是十分丑陋的、惨不忍睹的,也就没有什么幸福美好可言。中华文化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美好的价值追求的典范,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中华文明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孝的文化、忠的文化、义的文化、仁的文化、恕的文化、礼的文化,是创业奋斗的文化、振兴图强的文化、追求平等自由的文化、天下大同归一的文化。具体到每个人,这些文化就表现为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行为规范、人的思想品德、人的价值观念。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体、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读书学习,就要找到中华文化中这些精粹的东西,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念,去做一个有益于人生、有利于社会的人。特别是共产党人,尤其是为政之人,更要牢固树立创业奉献的价值观念,尽心尽力地创中华复兴之伟业,全心全意地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乃至一切。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分开来洋洋洒洒地论述了这么多,其实这“四观”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宇宙观和世界观,从理论上来讲就是一回事,宇宙观也可归类于世界观,世界观也包括有宇宙观。我在这里分开来说,目的在于加重宇宙观的分量,也是强调自然的客观存在和自然的客观力量,以使我们的一切观念、一切思想、一切事情,都要做到能尊重客观规律,把人类社会放在大的宇宙中、星球内这样一个环境条件下来看待,不要做“违天”,即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情。这是其一。其二把宇宙观和世界观分开来说,也便于把世界观放在人类社会这个运行规律上更集中论述。宇宙间有其自然运行法则,直接关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但人类社会同时又有自己的运行法则,这个法则须受制于、或者顺应于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因时因地而进行劳作生产外,还有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联系交往、生老病死、推陈出新等运动法则,即社会运动的规律。尽管这个规律不像自然界的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春风秋霜那样明显,但也是有轨可循的。尽管这个规律人类目前还研究得不透、把握得不好,但肯定是有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观、价值观源于世界观、宇宙观,虽不能决然地说,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或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因为也有不少人,其宇宙观是很唯物的,但一到人生方面,反而就唯心了。但就多数人来说,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往往就能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有了错误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想要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则是很难的。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相互关联的,可以融为一体的,通过读书可以得到,但需要去悟,只有在悟中才能明白。道理明白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还很难,这还需要看实践和行动,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辛苦修炼,借用佛教的话,就是要“修行”,即苦心修炼自己的心志和行为。一要知,二要行,知与行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正确的人生观念。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世界观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世界观(二)
重读《夜读偶记》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究
我们一起读书吧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