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中的创见性

2016-11-26陈永敬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述评

陈永敬

摘 要:徐杰先生的《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一文,选取生成语法中被普遍忽视的“词类”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对生成语法中涉及词类问题的有关观点和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对“语类”与“词类”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讨论。通过比较和研究,徐杰先生认为,生成语法中关于“词类语汇”和“功能语类”的分类以及有关隐性空语类的研究,对完善词类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尤其是生成语法关于跨类词性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是对整个词类理论的突破性贡献。《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一文运用生成语法的三个基元特征对八个基本语类进行了定义、描述和配对,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较为科学合理地解释了不同语言种类中词类运用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生成语法 语类 传统语法 词类比较 述评 徐杰

以极端“小句本位”理论为特征的生成语法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以“词本位”为核心的传统语法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生成语法一直都有意无意地将词类问题边缘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翔实的词类理论。从事生成语法研究的学者也未见有谁对散见于生成语法论著中的涉及词类问题的零星论述进行过系统梳理和论证,即便是对传统语法中的“词类”与生成语法中“语类”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也极为少见。也正因为如此,华中师范大学徐杰教授的《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一文的相关研究就具有可贵的创见性和极高的理论价值。

1 首次简明地分析了词类问题在两种语法理论中的不同地位

文章指出,词类问题在包括描写语法在内的各类传统语法分析中向来都是核心议题或核心议题之一。能否妥善处理词的宏观分类和微观归类等问题往往被当作检验传统语法分析方法成功与否和是非优劣的重要标准。而生成语法自始至终都是以句法为核心的,词类问题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从来未能成为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虽然在具体的分析实践中学者们出于表述的便利也会借用传统语法分析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概念术语,但远远没有形成系统的、自成一体的词法理论。

然而,徐杰老师指出词类问题在两种语法理论中的不同地位,并不是要批判生成语法在词类理论上的薄弱和肤浅。恰恰相反,徐杰老师撰写该文的主旨正是在于提醒人们,生成语法论著中涉及词类问题的论述虽然零星分散,但有许多见解却相当精辟,对丰富和完善整个词类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徐杰老师的这一写作立意,紧紧抓住语法理论“揭示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这一核心价值取向,着眼于两种语法理论的借鉴启发和融合共生,超越了简单的对立论辩范畴,体现了睿智的学术眼光和博大的学术胸襟。

2 创造性地提出了将生成语法的“语类”与描写语法中“词类”进行比较的观点

文章指出,“语类”是生成语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讲的是语法单位的分类问题。由小到大可分为终端语类(中心成分)、单标语类和双标语类三个等级。终端语类相当于单词,双标语类大体相当于词组和短语。而从类别上看,生成语法又将语类分为“词汇语类”和“功能语类”两大类。文章作者认为,生成语法中的“语类”在传统语法中并没有完全对等的概念,最为接近者应该是各种“语法成分”(如名词性成分等)。但由于传统语法并没有将“名词性成分”等当作独立的语法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真正能够跟生成语法的“语类”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分析的还是描写语法的“词类”。

徐杰老师不拘泥于“语类”和“词类”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完全对等,而是看重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这种立足于语言实践的研究观点无疑是具有创新性的。

3 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传统语法中“虚词”与生成语法中“功能语类”的异同

徐杰老师在文章中指出,生成语法中没有“虚词”“实词”之说,但却有“功能语类”和“词汇语类”的概念。“功能语类”在理论上与传统语法中的“虚词”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在分析实践上二者有交叉对应关系,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在进行具体比较分析后,文章指出:在实词之于虚词、词汇语类之于功能语类问题上,传统语法的词类系统与生成语法的语类系统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差异:

第一,传统词类理论把代词处理为实词,而生成语法则把它处理为功能语类。

第二,传统词类理论把介词分析为虚词,而生成语法则把它处理为词汇语类。

第三,传统语法一般把助动词(或曰“能愿动词”)当作动词的一个小类看待。既然动词是实词,助动词自然也是实词,而生成语法则认为助动词是功能语类。

第四,限定词和附着词基本上是生成语法的独创,传统词类理论并不把那些语法单位当作独立的词类看待。

在此基础上,文章作者着重对生成语法中把代词处理为“功能语类”,把介词处理为“词汇语类”的“奇怪做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察。并最终得出结论:生成语法的这一“处理”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大量的语言事实为支撑的。这一结论,对进一步完善词类理论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对代词处理为“功能语类”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依据:

(1)代词自身没有独立的实质语义所指,其语义所指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才能确定。代词本质上只是一组语法特征(如代词“我”表示“单数、第一人称”,具体指的是什么人,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罗曼系语言可以通过动词的形态推导出主语的“数”和“人称”,作为主语的代词常常省略,这也佐证了代词其实并不那么“实”。

(2)代词实质上代替的是“限定词短语”,而不仅仅是名词性短语。限定词短语在生成语法中是功能性短语,所以代词本身也应该是功能性的而非词汇性的。

(3)代词跟其他功能性短语一样,具有相对固定、独立的功能,比如充当主语和宾语。

对介词处理为“词汇语类”的问题,文章作者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依据:

(1)介词有关实质的语义所指,汉语中的介词本来就来源于动词,有“次动词”一说。

(2)介词一般不能省略,位置不能空置。

(3)更重要的是,象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典型的词汇语类一样,介词可以充当非功能性短语(介宾结构)的中心成分(介宾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名词完全不同,而跟介词接近,因此,生成语法把介宾结构的中心成分看成是介词而不是介词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徐杰老师对生成语法把“代词”处理为“功能语类”,而把“介词”处理为“词汇语类”的合理性所做的分析和考察,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词类划分的标准和条件,这对传统词类划分理论是一种冲击、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启发。如何借鉴吸收生成语法中关于词类划分的合理因素,是完善传统词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

4 运用生成语法跨类词性特征概括建立的分析框架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徐杰老师认为,生成语法对词类理论最具原创性的实质贡献就在于其跨类特征的概括。按照生成语法理论,语法分析的最小元素是词类特征而非词类本身。一个具体的词类可以按是否具有名词性(+/-N)、动词性(+/-V)、功能性(+/-F)来进行划分和解析,这三项特征也被称为初始基元特征。徐杰老师用三个基元特征对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代词、限定词、助动词、附着词等八个基本语类的语法特征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得出了下表:

在此基础上,徐杰老师利用这个分析框架对多种语言中的三种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了解释。

(1)汉语类语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直接做谓语的问题。动词和形容词为什么能直接做谓语,是由什么语法特征决定的,有什么理论依据?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有些学者甚至主张汉语类语言中动词和形容词没有必要要成两类。但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动词和形容词都具有[+V、-F]的特征,换成汉语语法学界的通用说法,等于是说“具有描述功能的实词”在汉语类语言中可以直接做谓语,这与在其他层面上仍然将它们分为两类词并没有什么矛盾。

(2)动词和介词在多数语言中都可以指派宾格格位的问题。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动词和介词都具有[-N、-F]的词性特征,而且也只有动词和介词才同时具备[-N、-F]的词性特征。正是这一共同特征使它们共同具备了指派宾格格位的语法功能。

(3)俄语中名词和形容词有同样的格位标记的问题。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名词和形容词都具有[+N、-F]的词性特征,并且也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同时具备[+N、-F]的词性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俄语中名词和形容词有同样的格位标记的合理解释。

徐杰老师运用生成语法中的三个基元特征建立的这一分析框架,使传统语法中各个词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以直观、便捷地显现出来,从而也为科学合理地解释不同词类为什么会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找了一条重要的途径。这是对传统词类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5 对生成语法中的“空语类”与传统语法中的“省略”“隐含”也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文章指出,传统语法中有“省略”“隐含”等概念,但对被省略、隐含的成分在语法系统中的具体功能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此相对应,生成语法虽然不讲“省略”“隐含”的概念,但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概念:“空语类”。并且,生成语法对“空语类”的研究深度上远远超过了传统语法对“省略”“隐含”问题的研究深度。生成语法把空语类分成“小空代词”(pro)、“大空代词”(PRO)、NP-语迹和WH-语迹等四种类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徐杰老师在简要介绍了生成语法中四种性质不同的“空语类”后,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不仅存在隐性的词汇语类,还存在着隐性的功能语类,并具体对“空附着词”语法功能和特征进行了具体研究和讨论,运用“空附着词”的概念对汉语类语言中“主谓结构作谓语”等语言现象进行了解释。

通过徐杰老师的这篇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语法中对“省略”“隐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许多重要的语法现象还没有进入传统语法学者的观察视野。而在这方面,一贯以极端“小句本位”为特征的生成语法学却走在前面,许多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 语

综而论之,徐杰老师的《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利用比较分析法对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性而科学的思考,充分肯定了传统语法和生成语法就此所呈现的各自价值效度,同时也揭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尤其可贵的是,其间还运用生成语法对传统语法中的一些虽有价值但未能得到更好地诠释和生发的研究结论做了深入阐释和有力的印证。该文的研究昭示:任何一种语法理论体系或语法观点,都不是绝对孤立或截然对立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才能使语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接近语言的本质和真相。

参考文献:

[1]朱德熙主编.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陆俭明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 2007(00).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述评
河套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政策执行网络研究述评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