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悲亦壮诵秋风——评大型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

2016-11-21朱蓓蕾

剧影月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柳琴血色顾家

■朱蓓蕾



亦悲亦壮诵秋风——评大型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

■朱蓓蕾

大型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作为国家公祭选调剧目,去年12月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该剧由朱正亚编剧、张建强导演、江苏省柳琴剧院演出。央视十一频道对全场演出进行了采录,并对编剧、导演、主演和制作人分别做了采访。

当晚,南京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观众报以连续不断热烈的掌声,无疑是对演出成功的褒奖。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对该剧给予了一致的好评并且寄予期望。

据了解,此剧自去年9月份付排公演,已经巡回演出十几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强烈的反响。一部戏曲作品,能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并且经过了市场检验,可贵的是,这个戏能引起年轻观众群体的共鸣。之所以被选调为2015年“12.13”国家公祭纪念活动展演剧目,观看后方知,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历久弥新的剧本

《血色秋风》文学本,创作于1995年,并在当年《剧本》杂志第12期发表。编剧笑说:“‘待字闺中’整整20年,其间,虽也有几次‘媒聘’,终究无果。还是江苏省柳琴剧院,不嫌‘大龄剩女’,‘迎娶’了去,这才让‘丑媳妇见了公婆’”。机缘巧合么?当然,却也不全然。我们知道,戏曲现代戏剧本,往往局限于时效。一个搁置案头20年之久的现代戏曲文本还能搬上舞台,而且受到广泛欢迎,这本身就是故事了。而故事之所以可以发生,应该是这个剧本的存活力所致。

著名作家杨守松先生在评点编剧的一部中篇小说的文章中,特意提及了这个剧本。他认为编剧写了一个经历了“在抗战年代睿智的抗争与悲壮的洗礼”的小人物,这个小人物就是剧中的解文柏。编剧介绍,这个舞台形象是有史实原型的。虽然名不见经传,也无史料记载,但是,老一辈叙说他的传奇经历,的确栩栩如生。一个贩猪卖肉的生意人,战火硝烟的年代,为了生存,打躬作揖,笑脸迎送,大把撒钱,八面玲珑。起点于江湖义气,坚持在人格底线。但他明确是非,区分正邪。正义和善良促使他有了选择,有了倾向。讲句场面上的话,艰苦卓绝的抗战,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不正是有千千万万解文柏这样的中国人不畏死的奋争吗?!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戏诠释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之一,这就是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的觉醒!

虽然很多的先辈,当时并没将自己的行为上升到民族大义、民族精神的高度。但是,他们选择去做了,乃至义无反顾。所以,缅怀先烈,以崇敬之情唱诵他们的舍命业绩,应当是我们不可推却的责任。像是套话,但言出由衷。

演出本比较文学本,已经大相径庭。虽然还是原来的那些剧中人,但是现在舞台呈现的,已经是许多人的智慧叠加,尤其是初排演出后,南京专家论证会上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这个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再次看了演出的专家和同行均认为“越改越好”了。所以,大型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或许有每演每新的期待。

二.起伏跌宕的剧情

大型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感人故事: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寇屠城,30余万同胞罹难!解文柏和顾家驹,曾经的同门师兄弟,一个是生意人,一个是国军营长。顾家驹战场逃生,和解文柏在逃生途中相遇,并得到共产党人孙敬亭救护,逃回微山湖畔老家。四年后,顾家驹做了“皇协军”团长,解文柏则凭着胆识、睿智,夹缝里谋生,生意人灵活的特质,使得他游刃于八路军地方武装和日伪之间而企求平安。

然而,大义面前,解文柏主动或被动的同情革命,敬佩共产党人,倾向抗战。不顾妻子储二兰劝阻,就有了“狼窝赎人”、“土地庙交心、“夤夜结拜”等举动。终因小舅子储三喜出卖,亲眼目睹爱女解红菱死于鬼子刺刀之下,与中共里堡区区长孙敬亭一同被捕。孙敬亭经受酷刑的大义凛然,加上亲身经历的残酷现实,使得解文柏发出“国破哪有家兴旺”的呐喊。“狱中入党”,个人信义升华为民族大义。

当年被迫嫁给顾家驹的吕云娟,曾与解文柏相互爱慕,对比之下,顾家驹的穷凶极恶,迫使吕云娟搏命刺杀顾家驹,被顾家驹枪杀。解文柏再次被捕,惨遭活埋……

柳琴戏《血色秋风》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复杂交错的人物关系的设置,主线和副线清晰明了,呼应得当。因此,就构成了好看的戏剧情节,步步推进,环环相扣。跌宕而合乎情理,起伏而出乎意料。让观众始终为人物的命运走向所吸引,为之感动,为之喝彩。尤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对于剧中解文柏水到渠成的最终抉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乃至起立鼓掌。既是对演员精彩演绎的认可,换一个角度,也是对英烈们价值观的敬仰。

“寓教于戏”,可能是这台剧目的又一收获。

三.个性独特的人物

《血色秋风》塑造了一群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解文柏更是独具特点。他不同于阿庆嫂,不同于李玉和,更不是一些“神剧”里无所不能的“飞侠”。解文柏应该是无名烈士中的“这一个”。行内都知道,能够塑造出“这一个”,整台戏就成功了一半。而“这一个”常常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难得。这就使我们相信,《血色秋风》之所以反应热烈,用今天流行的话说,那就是“接地气”,血肉丰满,真实确信,因而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以点及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断“逼迫”解文柏做出相应的选择,所以有了好看的剧情发展。解文柏的思想起点并不高,“四处作揖买路走”,为的只是求得小家的平安,他以生意人的玲珑,贴切地表现了战争年代小人物无奈的生存状态。但是,曾经死里逃生的经历,促使他自觉不自觉地有了心理偏向,所以他不齿于同门师兄顾家驹的数典忘宗,因敬佩孙敬亭而不断做出义举。其动因是由衷的,最终的抉择,是那么坚定,毫不矫情。观众的喝彩叫好,是最有力的的佐证。

这样看来,《剧本》杂志多年前就发表了《血色秋风》文学本,应该是肯定了解文柏这个人物的独特性。主演孟浩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演员,遇到这样的角色,实在是一种幸运。”

当然,经过十几稿的反复修改、排练,孙敬亭、吕云娟、储二兰等人物形象也都鲜活鲜明,各具色彩。

追求个性,一人一面。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各自都在行为走向上有着个性化的发展。孙敬亭的豪爽粗犷,却也有着铁汉柔情;吕云娟由羸弱无奈,到逼迫搏命杀贼;储二兰从胆小怕事,成长为抗敌战士等等,均以可信的依据凸显着人物的个性特征。即便对反面人物顾家驹的描述,也努力不去脸谱化,以人物的“前史”作为参照,外化人物的内心。总之,鲜活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个性特点,而个性独特的基础是艺术真实的可信。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文学是人学,戏曲也不例外。

四.精益求情的再创

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2015年7月份建组,9月初彩排、公演,几乎是在不停的改进中完成的。

张建强导演认为,《血色秋风》在成功塑造人物的同时,其创意或许对今天的一些信仰缺失也提出了反思。所以,该剧不是一般的“应景”产物,应当可以做成一部舞台艺术佳品力作。

冲着这样的目标,首先对剧本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继而做了大量案头,对舞美、作曲、造型及服、化、道等均提出要求。潜心竭力,抠人物、抠细节、抠调度、抠环节。孜孜以求“小制作”不失大气的演出效果。

举例为证,柳琴戏是一个地方剧种,很少演武戏。导演认为剧情需要,加入了武打设计,虽然份量不重,目前看起来还不算完美,但是,增加了观赏性是毋庸置疑的。

整个创作团队,不存在谁是“中心”之说。不断有意见和建议,不断磨合与提高。融洽的创作氛围,一群忘我的“戏痴”。

唱腔设计孙柏桦先生和张晓霞女士,他们都是老前辈了,但是为了这个戏仍然甘愿付出心血。是那么谦虚地征求编、导、演的建议,公演后,甚至询问观众,征求改进意见。

舞美设计也是先后数易其稿,具有特色的立柱设计简洁明快,烘托剧情恰如其分。

灯光设计、造型设计、乐队演奏乃至伴唱、合唱,方方面面都在给这个戏加分。

江苏省柳琴剧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联袂演绎。柳琴戏特有的高亢嘹亮的“拉魂腔”,在相当吻合剧情呈现的同时,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排练、演出中一丝不苟的表现,令人尊敬。据了解,9月初在进剧场响排、彩排、录像、公演的那几个紧张的日子里,所有演职人员无不兢兢业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过戏”,而且热情洋溢。正是因为精益求精的二度再创作,才有了现在精彩的舞台呈现。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江苏省柳琴剧院的团队精神。

剧院总经理韩梅女士说:“我们这个戏不能和别人比投入资金,但我们还是有底气比一比剧场效应和社会效益。”

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人物、独特的创意、独特的呈现。大型原创柳琴戏《血色秋风》,收获了应该的成功。或许还没达到最理想的目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剧院表示,在接下来的演出中,还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已经获得的普遍认可,再有南京调演的促进,相信会在精心打磨中日趋完善,带给我们更多的期许。

猜你喜欢

柳琴血色顾家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山坡羊·核酸检测
空中俯瞰辽宁盘锦血色海滩 多彩画卷美得惊艳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少女感“血色”气息来袭
幸福曾经靠近过
“顾家”书记陈世礼的“利益圈”
折出水中“玫瑰”蕊——试析小说《血色》中的“分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