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狂人的呐喊——谈多媒体音乐诗剧《民族魂·鲁迅》中的舞蹈创作

2016-11-21杨华

剧影月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魂狂人现代舞

■杨华



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狂人的呐喊——谈多媒体音乐诗剧《民族魂·鲁迅》中的舞蹈创作

■杨华

《民族魂·鲁迅》是南京艺术学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原创作品。这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阐释鲁迅形象的多媒体音乐诗剧,围绕鲁迅为女作家萧红的文学作品《生死场》写序这段历史展开,通过萧红的回忆牵引出鲁迅面对民族存亡、国家危难时奋起抗争的一系列故事。演出由《生死场》中的一段内容开始,用戏中戏的形式将时间引入了那一段悲戚而压抑的历史之中。在艺术形式上,该剧将音乐歌舞与舞台完美结合、情景交融,烘托了剧情、感人之至。整台演出整合了话剧、舞蹈、音乐、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其中男子独舞《狂人的呐喊》用无声的语言诠释了鲁迅面对当时中国人麻木的悲哀与不甘,将台词所无力表现的情绪彰显到极致,在整个剧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当今以视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对于舞台演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形式紧密地联系。舞台空间急速转换,这种快速切换,不仅打破了传统“三一律”或“写实主义”戏剧的“线性”叙事方法,也打破了演员在创造角色时的传统现实主义思考逻辑。从演员的表演角度来说,在多媒体技术运用中,演员的表演方式和方法,都突破了写实主义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员具有超强的想象力、敏锐的感受力、灵动的表现力、以及对时空迅速转换的适应力。究其实质,多媒体音乐诗剧是一种基于视听蒙太奇的新型艺术,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属性。

一、用现代舞的肢体语汇表现鲁迅的民族魂

舞蹈是人类以肉体的方式最早开始的言说。身体是人类的思想和灵魂的载体,人体动作是人体内在倾向性的外在呈现。人类的无声语言往往比有声语言更丰富且更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独舞《狂人的呐喊》用现代舞的形式来表现压抑、愤怒、呐喊、绝望。现代舞是在反对芭蕾的封闭僵化前提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是从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向陈腐的古典芭蕾旧世界大喊“芭蕾一点也不美”时开始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现代舞大师格莱姆说:“人与人之间的主要联系无疑是肉体的,因为肉体是我们大家共有的一件东西,舞蹈的功能就是交流,所谓交流并非指要去讲述某个故事,而是通过动作去感知,这是现代舞产生的原因。现代舞蹈通过身体的重心、空间的高度以及身体的层次不断地下降,尊重人的本原,重返人的自然。现代舞蹈用身体的语言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偏重于表现与抒情,观众对舞蹈的欣赏不只是局限在通过美的人体去接受美的舞蹈,也不只是欣赏舞蹈动作本身的形态美,更多的时候观众是被舞者的肢体语言在舞台空间所勾画出来流动画面,视觉的冲击力所感动。现代舞是自由的舞蹈,它与古典芭蕾的程式化动作形成强烈反差。这一点与鲁迅反对旧时封建制度和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形成统一,所以《狂人的呐喊》选择用现代舞的语汇体现鲁迅的民族精神。

二、用抽象的肢体语言表现现实形象中的鲁迅精神

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当中。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

舞蹈的动作表现常常是抽象的,但又不能抽象到观众对所要表现的东西无从感知的地步,它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观众的直接感受又是具体的,舞蹈满足人们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各种要素,通过人体动作的抑扬顿挫、缓急轻重、厉柔粗细,揭示鲁迅的内心情感。舞与剧是否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舞的独特肢体表现力能否在剧中得以体现,这都很重要。在音乐诗剧中,如果说剧是框架,起着主导作用,那么舞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则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它负责对框架里的物进行渲染和补充。独舞《狂人的呐喊》在排练之初,舞蹈和剧中的鲁迅是脱节的,只是简单拼接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鲁迅激情洋溢的大段独白后,这个时候需要强烈的舞蹈肢体动作推向高潮。刚开始选择一段电影《一代宗师》里的音乐作为背景,总是觉得不太满意,不够强烈,且显得脱节和突然,后来现场加入鼓手,把鼓点作为舞蹈节奏。这样以来和前面鲁迅和萧红的表演以及话剧片段《生死场》的鼓点节奏延续下来,把鼓作为连接线,把剧和舞有机融合一起,剧给舞蹈出场做了铺垫和力量的积蓄,舞蹈用肢体和强烈的鼓点把鲁迅心中的苦闷、压抑、愤怒、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从舞者的角度诠释鲁迅的精神

鲁迅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精神,一是指“他的政治的远见”,二是指“他的斗争精神”,三是指“他的牺牲精神”。鲁迅对旧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认识,对旧的思想道德作过深刻分析和批判,他把几千年封建压迫概括为“吃人”。他以笔为枪,投向旧道德和“国民性”。中华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带领中国几千年独步世界的,是其精华;近代中国腐败落后,濒临亡国灭种,正是因为糟粕占据上风。民族要救亡图存,就需要打破旧体制,需要破除思想束缚。这方面,鲁迅是旗手、是主将、是战士、他是唤醒革命的呐喊者。

舞者不能像戏剧那样借助身体去扮演某个人物,而是借助身体外形动作去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心情感。用舞者的身体去表现鲁迅,这是非常难把握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肢体语言是夸张的、抽象的。因为鲁迅首先是文人,外冷内热。舞蹈动作必须由内而外,从内心出发,找到动机。具体到舞蹈语汇的编创时,大量的动作从丹田发力,用腹肌的快速收缩来表现鲁迅的痛苦挣扎,用技巧和跳跃动作来表现鲁迅的呐喊和愤怒。我在表现这段时,先做一个后软翻,起身用膝盖向前移动,双手托起,表现鲁迅不甘心就这样死去,最后单手撑地下腰,身体慢慢沉下地面,我并没有完全倒在地上,而是在身体滑下地面时,另一个手握拳伸向天空,最后舞台光圈慢慢收在拳头上。代表着虽然鲁迅的身体已经逝去,但鲁迅的精神永远存在并发扬下去,引领着人们为新中国的自由、民主、强盛继续抗争。当下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国梦,这个过程最需要鲁迅精神。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他的批判,是朝着他所经历的腐败社会进攻。而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朝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进攻,需要毫不留情,不怕牺牲。革命需要鲁迅精神,改革也需要鲁迅精神。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也更需要鲁迅精神。

猜你喜欢

民族魂狂人现代舞
狂人的批判
狂人
历史尘埃:回溯中国现代舞的早期发展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成都第八届《民族魂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守护我们的民族魂
探究现代舞艺术的发展
——东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融合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现代舞创作现状漫议
现代舞创编性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