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梨花雪》看太平天国战争中的破坏问题

2016-11-21孔令琦

剧影月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梨花官兵

■孔令琦



从《梨花雪》看太平天国战争中的破坏问题

■孔令琦

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绝大部分问题脱离了太平天国就将无法解释。但由于其本身缺陷太多且最后以失败告终,加之现存绝大部分文献资料都出当时的自敌对阵营,因此诬蔑、丑化太平天国的现象严重。为天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往往只能以贼、匪的污秽面目留存于过往的记载中。然而,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战争中破坏情况的真实细节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晚清戏剧舞台上曾热演过一出名为《梨花雪》的剧目,反映的就是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后烧杀抢掠的惨痛史实。该剧对太平军、清军、平民及官绅均有描述,可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故其甫经上演即获得热烈反响,时人论其“情文并茂,可歌可泣”。1

本文即拟对该剧的内容、背景等情况加以考察,以期梳理太平天国战争破坏问题的一些基本情况。

《梨花雪》剧本简介

《梨花雪》的作者是徐鄂,字午阁,号棣华,今嘉定人。1861年太平军东进上海,当时17岁的徐鄂被征往天京,后伺机逃回。1885年中举,其“平生大著作、大学问多为人发泄而己,不预其名”。据说其族中多显贵,而独鄂“淡于宦情”,常年游幕于各省,“所规画措施皆洞中机宜”。累功保擢至知府,后卒于家,享年六十春秋。其戏曲作品有《梨花雪》《白头新》《洛水犀》《点额妆》等四种,今上海图书馆藏石印本《诵获斋二种曲》中即保存其前两种。2

《梨花雪》又名《白霓裳》,共十三折,主角是女子黄淑华,据其自白:“小字婉梨,江宁上元人也。家传清白,世业缥缃,粤逆踞城,全家陷贼。……尚有老母在堂。……上有三兄,下留弱弟,仲氏先期他出,余人俱在城中”。一日,淑华与兄嫂等赴菜园浇粪,被太平军兵士申俦瞥见。申垂涎其美色,欲行霸占,“岂知被她一家人十分抢白,可巧适要出城与官兵打仗,此愿未偿,至今恨恨!”申俦自述是“湖南宝庆人,本是个无赖尤,来做了长发贼”。其时湘军围城日久,天京已弹尽援绝。申俦之流的骑墙分子看到太平天国势微,早就动了改换门庭的心思。而湘军在攻城时也到处张贴、散播“投诚免死”的告示,藉以分化拉拢。如此一拍即合,申很快就逃出城去投降,摇身一变而当上了官兵。

不久天京城破,湘军入城烧杀,申便携其同伙扶梁打着“奉令剿贼”的幌子闯入黄家,杀其家中大小五口,并欲强掳黄淑华。淑华怒斥道:“你们做了官兵,就该恪守军令,竟敢肆行屠戮,强劫女子,我家陷贼十年,还没有来过这种恶贼!”然一弱女终究敌不过两壮汉,淑华最终还是被劫走。

申俦得手后即刻出城,雇船逃往湖南老家。而扶梁不久后也阴错阳差地与他们会合同行。由于长江上清军水师往来巡缉,申一时不敢动粗,淑华亦痛定思痛,决计为家人报仇。终于在行至湘乡关王庙住店时,淑华偶获鼠药一包,遂拌入酒菜中,又以成亲伪许申俦,于当晚殷劝二凶啖饮,终致其毒发身亡,黄家沉冤得雪。淑华亦遂投缳自尽,全剧终了。3

该剧情节环环相扣,矛盾错综复杂,人物刻画细腻,对白婉转流畅。其布景“有大炮坚城,帐棚官署,梦中雪景,风摧梨花,真刀真枪,当阳出彩,开新剧未有之奇观”。4就其戏剧艺术而言,不可谓不佳。更难得是,故剧中忠实记录了一些历史的重要细节,为后人抚今追昔、窥度真相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虽然剧本中不乏诸如“我清家,恩泽浩,彼洪匪,寇乱枭,不久王师到,天诛莫逃。”这样为当局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辞,但字里行间仍对太平军有所肯定。如:

“后来伪令封刀,我家得以无恙。…癸丑年破城之后,(两嫂)即与老母幼妹,同入女馆,幸贼中男女之别,伪禁綦严,我辈得以自保,直至丙辰年始得还家。弟兄姑嫂,仍在一处,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也。”5

根据目前留存的史料,这些戏文并非无中生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追忆定都天京后的安民政策时就说:“凡安民家,安民之地,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沓(踏)入民家门口,即斩左脚,右脚沓(踏)【入】民家门口者,斩右脚。”6

当时有本署名锋镝余生的《金陵述略》对太平天国极尽诬蔑摸黑之能事,但该书被一个在天京城内待过的亲历者大段批谬,使我们得以了解真实情况。其中说:“破城后并不举动民间,…内中若有人抢夺,即行枭首。…妇女称为姊妹,二十五人归在一处,紧闭门户,非不许亲人探望,防匪人。而进饮食,按人发给饱餐。…无分富贵贫贱,父子兄弟各有差事。量才夺用,并不勉强。有工则赏,有罪则罚。……乡中百姓有人进财者,登名注册,愚人毫无有犯。…淫恶滔天,断无其事。”7

总的来看,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的十余年内并未对居民刻意迫害,尽管目前的研究显示其在城市管理方面确有很多欠妥之处,但这与纵兵虐民、烧杀抢掠完全是两回事。

黄淑华其人其事

历史上确曾有金陵烈女黄淑华之事。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1864年10月18日在湘乡潭市关王桥旅社曾发生一女毒死一男杀死一男并同归于尽的惨案。女子死前将事件本末详书后粘于房间墙壁,并另写一份帛书缝于怀中,以互相印证。县志全文载录了女子所书文字,使后人得以明晰黄烈女的事迹。8除少数细节有所出入外,《梨花雪》大体与之相符。

黄淑华死后,乡人“葬之桥侧里许”,“峩眉山人及江宁女子某先后过关王庙,书其事乃传于世”,“江南士绅遂据以请旌”。91941年,茶商杨某嘉其节义,慷慨捐资修筑了烈女墓与碑亭。烈女墓位于今涟源市湖泉乡俞家园,墓围内径4米,围以高0.66米的石墙,墓门两旁竖高0.83米石柱,内围周长12.57米。中竖一米多高的石碑,上刻“江南黄婉梨墓”六字,两旁有“忍痛雪仇女中侠,留离表墓国之光”的对联。离墓30米处建有高3.3米,宽1.67米的纪念石碑,刻有黄女生平及自绝诗十首,史载墓成后“吊之者数十人”。遗憾的是墓和碑亭均于1952年修建落旦水库时被毁。10

应该说,《梨花雪》的上演确曾在清末社会中产生过一定的反向。1896年4月11日的《申报》就曾在头版刊登评论文章说:“或者谓赭寇之乱蹂躏十余省,妇女之守节烈死者亦亿万计,顾人皆死于贼至之时,而烈女独死于城复之后,脱非得烈女以暴冤雪恨,则其母兄嫂弟之被恶名以死者,方诸军法宜然。由此推之,知当日城克之日玉石俱焚,必非仅黄氏一门,彼统兵大帅岂竟同然。无知即不知,若申某等之乘机掳掠,冒兵之名,蹈贼之辙,军中耳目岂能尽周?且苟非长江上下巡船密布,恐烈女早罹毒手,否则仅洁其身,与眉寿同沉耳,乌能手刃仇人得偿其志哉?至舍舟就陆后,以二壮夫挟一弱女子,此其形迹竟无诘者,则地方有司之失也。”11

其实黄淑华的命运不过是个典型例子而已,直至上世纪80年代,在湘乡上了年级的人尚能指认出某家某某祖母系由某地掳来,某家之祖从某地掳来了几房姨太等。12

天京沦陷时的惨状

该剧中申俦和扶梁曾就出城投降改当官兵有段对白,刻画地可谓入木三分:“

扶:做了官兵,军令拘束,诸多不便,怎么好?

申:你想长做官兵么?官兵有什么意思,我们各将心里人弄到手了,再趁风打劫些金银财物,溜到家里,慢慢享福。”13

事实也正是如此,清兵军纪败坏史不绝书。郭嵩焘曾说湘军悍将鲍超部“所过残灭如项羽”。但曾对鲍却十分赞赏,倍加器重,由此各军群起效尤。朱品隆军占领皖南石埭后,“将房屋拆毁以作柴薪,归民捉去为伊搬运”,以致“城乡内外房屋完全者百无一二”,“归民有官兵不若长毛之叹”。无锡经李鸿章部淮军“克复后,计民居十不存一。城中则贼毁其二,土匪毁其一,留防勇丁之所毁,殆不啻十之六”。曾、李北上剿捻时,淮上民众因“官兵又骚扰异常,几有贼过如篦,兵过如洗之惨。民圩仇视官兵,于贼匪反有恕词,即从贼亦无愧色。”此类暴行的频出,甚至令某些体制内的成员都看不过去。如曾、左好友王柏心之子王家仕即痛斥湘军:“使东南数千里民之肝脑涂地,而诸将之黄金填库,民之妻孥亡散,而诸将之美女盈门”。负责围攻天京的曾国荃部更是为时人所诟病,“乃至妇孺怨诅”。14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雪》正是舆论对这类暴行的谴责。湘军攻陷天京后,湘中便流行起用“打开南京”来形容有人发了洋财,或花钱不知节俭之类的俗语。15

那南京又是怎样打开的呢?当时身为曾国荃机要幕僚的赵烈文在他的日记中给予了详实的记录,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段:“

(1864年7月)酉戌间,望城中火光烛天,…闻各军入城后,贪掠夺,颇乱伍。余又见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于道。

十七日时城中伪天王府、忠王府等尚在,余王府多自焚。…贼所焚十之三,兵所焚十之七。

十九日是日文案委员有至城,见人幼子甫八岁,貌清秀,强夺之归,其母追哭数里,鞭逐之。余众委员无大无小争购贼物,各贮一箱,终日交相夸示,不为厌。…宋君生香喟然曰:“此地不可居矣。”

廿三日计城破之后,……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元。其乱如此,可为发指。”16

经过此番摧残,南京城以往的繁华彻底成为昨日黄花。直至近30年后,当谭嗣同到南京时,城内仍“满地荒凉气象。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但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17因此,当我们今天回首过往历史时,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及缜密的研究较为全面地、科学地看待,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注释:

1《梵天庐丛录》卷十六。

2《嘉定县续志》卷十一,第17页。

3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5集·第16卷》,第121~191页,上海:上海书店,1996。

4《申报》,1915.11.12。

5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5集·第16卷》,第118~122页,上海:上海书店,1996。

6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二,第35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五·80~8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梁绍辉:《曾国藩评传》,第175~17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十.

10中共娄底地委宣传部、娄底地区地方志办公室:《湘中娄底》,第48~49页,1987。

11《申报》,1915.11.12。

12梁绍辉:《曾国藩评传》,第175~17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第5集·第16卷》,第136页,上海:上海书店,1996。

14龙盛运:《湘军史稿》,第430~431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5梁绍辉:《曾国藩评传》,第169~170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第269~27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谭嗣同:《谭嗣同全集》,第326页,北京:三联书店,1954。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梨花官兵
梨花(外一首)
万溪冲赏梨花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
《梨花里的白》
梨花深深,不见你音书遥寄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太平天国也说“国”
方寸中的太平天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