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2016-11-14张枝实

职教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台湾地区和大陆城市之间,特别是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相近。台北市社区教育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其开办所采用的招标制度、营运主体的丰富性、课程分类和建设、学程创新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对于大陆市域社区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海峡视角;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开放大学;比较教育;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枝实(1980-),男,河南南阳人,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教育技术、远程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海峡视角下社区大学的比较研究——以台北和杭州市为例”(编号:A14JY02),主持人:张枝实。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61-07

一、台北市社区大学概况

台湾地区第一所社区大学是台北市1998年创办的文山社区大学。该校开启了台湾社区教育发展的先河,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地区现已成立各类社区大学近百所,其中台北市有13所。

台北市政府与民间力量携手合作推动社区大学筹设的初衷,在于辅导社区民众丰富生活知能,由强调自我成长提升到回馈社区,从而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其法源依据为台湾地区《终身学习法》第九条及台北市政府制定的《台北市社区大学设置及管理办法》。台北市社区大学与一般的正式学校不同,它们是政府以招标制公开甄选民间公益团体,并提供经费及有关场地,为“公办民营”的终身学习机构[1]。台北市12个行政区13所社区大学,分别委托政府部门、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学校法人等营运。具体详见表1。

台北市社区大学主要承担以下职能:开设有关提升民众人文素养、生活知能及培养健全终身学习的课程;配合市政发展需要,开设现代公民学程及其他推动政令倡导所需的课程和活动;遴聘社区大学讲师,研发社区教育课程及资源;聘僱与管理社区大学有关工作人员,管理与维护营运设施与设备等。社区大学招生不设前置学历条件、不举行入学考试、没有户籍和国籍限制,凡年满18岁均可注册入学,并可跨行政区选读[2]。

二、台北市社区大学的作用和意义

台北市社区大学每学年开设学术类、社团活动类以及生活艺能类等各式各样课程超过千门,招收学员约3万名,超过台北市民总数的1%。在学生构成中,女性学员和30-50岁之间的青壮年占较大比例,详见表2。

台北市社区大学由于充沛的办学活力,以及市民对于多元学习的渴望,招生保持常态增长,并对台北市生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开启个人经验世界

台北市社区大学是以重构知识为基础,重视经验交流的开放学校。学校不仅仅补习知识,辅导套装的教材,教授生活艺能,培养休闲情趣,改变个人气质,更是让不同先天条件、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经由社大课程研习,通过共读、思辨、讨论、实践的密集互动,相互教育、启蒙、协助,最终开启经验世界,把生活阅历延伸到不同的时空,能够更真实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台北市社区大学注重随时回溯学生累积的自身经验,发挥分析问题的优势,提供延伸自身经验的学习机会,从而倍增教育成效。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正规学校“教育—实践—再教育—再实践……”的过程,而是“教育—实践”同步进行的过程。

(二)助力公共事务发展

中年人群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可能会受到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家庭事务的羁绊,而该人群又通常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北市社区大学以实务结合学术课程的形式进行理论研讨,并提供思考、讨论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和素材,籍此引发学员特别是中年人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兴趣,深化社会认知,引发社会关怀,共同面对社会问题,为社会公共事务注入丰沛的人力资源。

台北市社区大学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台北市社区文化发展和公共事务发展的重镇。包括推动和支持区政发展规划,地方文史的调查与编撰,环境影响评价与防灾减灾,以及与区公所或社区团体合作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如地方文化会馆规划、社区垃圾分类管理)等议题,使社区民众能够有效凝聚,学习潜能与行动活力被有效激发。

(三)形成学习型社团

除了设计精彩的课程之外,台北市社区大学还积极在校内培育社团,推动志愿服务精神以及自主学习、团体共学的风气在课堂之外得到弘扬。学员倾力筹备成立的社团琳琅满目:包括校务志工社、摄影社、生态社、视听读书会、自然科学研习社、采风社、河洛汉诗社等。社团课程不但提供学员密集互动场所和机会,鼓励学员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对授课效果进行评鉴,还能促使学员深入社会公共领域,激发和宣扬社会正能量。

社区大学另外也积极参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民政局以及区公所举办的文化活动,或结合社区的艺文团体与学员社团,推动各种社区活动,以艺术的熏陶,让学员重新思考、调整生活的态度,进而改变生活习惯,改善生活质量,掌握生活的真意。

(四)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发展,过去属于个人生活的基本技能被专业化,逐渐脱离了人的生活。台北市社区大学并非以面向职业的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而是要恢复人们生活中的自主能力,一方面提供个人知识成长、学历加深的机会,另一方面强调开拓公共领域和集体认同,充实生活内容。

传统大学必须遵循各项标准来选聘师资,这在后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造成了旺盛、实时的教育需求和狭窄、延时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引入“民间活水”的社区大学,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齐头并进,更“接地气”的民间专业和技术得以快速进入课堂,使得社区大学更具备学习内涵,也搭建了社会大众交流的平台。比如各社区大学生活艺能课程的师资主要来自各专业领域精于事务的实际工作者,许多不具有学历和职称等教师任职资格的艺术工作者、民间技师、乃至水电工都可到社区大学授课,这样的课堂形式更像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淡化阶层界限,促进人与人的沟通[3-4]。

三、台北市社区大学的教学特征

(一)台北市社区大学的课程体系

台北市社区大学注重通识能力培养,而非纯粹的专业技术能力。它们认为专业技术能力可以通过职训机构、补习机构得到完整训练,但是工作生活中涉及的知识广度,事理分析、理性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成熟的人际关系,这些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通识能力,对于在职学员却很少有再次提升的通道,课程开设要以此为原则。根据台北市社区大学课程实务,具体可以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项目性课程两大类,详见表3:

一般性课程开设原则以现代公民养成教育为主,着重通识能力培育与公共议题探讨,应符合社区大学精神及社区文化特色、科学原理、公民伦理道德和相关法令规定。课程内容及名称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触犯相关法规政策,不能涉及医疗行为,也禁止涉及风水、姓名学等封建迷信内容。一般性课程分为学术、社团、生活艺能等三大类,并由各社区大学自行规划开设,但三类课程应有一定比例。项目性课程一般为临时性内容,依照台北市教育局年度重点议题依案开办,每班学员人数不应少于15人,课时按照有关规定。有关课程名称详见表4。

学术性课程除特定科目涉及基本原理的架构,必要对学员施以系统性训练,其他课程一般不采用概论或冗长的文本介绍,而改为重点式的专题分析,由问题出发,采用读书与讨论等新颖特别的课程编排方式,将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生动介绍,让学生掌握课程精意。以文山社区大学《中国科技史》课程为例,该课程以幻灯、简报、剪辑影片等授课方式,回顾了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目的在于建立民族信心,巩固常识,复习中学自然学科,深化科技素养,并资谈助,课程进度详见表5。

社团活动课程可以视为正式课程,这是台北市社区大学课程的一大特色。课程活动通常由学员自己组织,聘请老师担任社团顾问,给予有关咨询和指导。丰富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学员主动参与社区学习和公共事务的热忱及能力。

生活艺能课程是社区大学最受社区居民亲睐的招生领域,例如陶艺、居家修理DIY、水电修理等课程。为吸引居民学习兴趣,台北市教育局规定,社区大学设立初期,生活艺能课程比例以最高50%为限,此后须逐年降低比例(第三年须降低到40%以下),使学术与社团性课程比例逐年增加,以激发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达成课程规划的目标。

虽然台北市社区大学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是为了充实自我而去选修有关课程,但是部分学员选课的目的性也很强,可能仅仅是为了少数热门课程而来社区大学,课程结束即离开社大,也不会去选修其他课程,造成课程选修比例的不平衡,这和社区大学促进终身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也不吻合。为鼓励学员均衡选修各类课程,避免资源拥挤,台北市社区大学在制度上进行了有关设计,将热门课程的名额保障给长期均衡修课的资深学员,或限制必须是已修过其他课程的学员才能选读热门课程。详见表6。

学生期望的课程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学术课程,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希望通过书面报告;对于社团课程,学生基本都能接受各种评价方式;而对于生活艺能课程,学生则希望通过实地演练的方式。整体来讲,学生更倾向于以书面报告来反馈学业成绩。详见表7。

(二)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学程制度

台湾地区学程制是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化诉求日益强烈,而传统同一制式下齐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无力满足的背景下移入的。最早在1979年,因为当时学系审批不易,台湾科技大学于是将工管、纤维等学程作为阶梯和踏板,另辟蹊径,先行开课,既对接了社会需求,又不违反政策要求[7]。同样,由于台湾地区《“终身学习法”》明确社区大学作为非正规教育,不能授予学位,因此,各社区大学为了帮助有系统化学习需求的学员完成特定的学习主题,也借鉴引入了学程设计,通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以达成特定的学习经验总和,这也是有别于常规学位体系的一种创新。

社区学员原本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专业基础,所迫切需要的是个人的再发展,而非塑造,并不需要完整的学位教育来保障。学程设置的自由度比学位更具优势,可以让社区大学的课程向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员做长期的选课规划,也是台北市政府推动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向。

为配合市政发展需要和现代社会公民养成,台北市教育局特别召集下属社区大学共同规划了现代公民学程,如《台北学》、《父母学》、《国际事务》、《社区成长》、《环境学》、《现代公民素养》、《志愿服务》、《非盈利组织》等学程。这些学程主要集合了与主题相关的24-30学分的系列课程,协助十八岁以上的民众做中长期计划性的终身学习。学程招生采取登记制,并可跨校选课,学分可以互认。

如《台北学》学程,目标在于了解台北市城市形成与发展历史、了解人与自然如何共生共存、可持续发展,了解台北市人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台北市公共建设与城市发展,了解台北市政策与法规等。学程课程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与产业等6个主题,每一主题包括若干课程。详见表8。

(三)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学习规划

在台北市社区大学修读的学生可以分为通识修读生、学程修读生和科目选修生三种。社区大学每年分两学期开课,每学期通常排课18周,一门课程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上课时间依每学分上课1小时的方式累计(例如2学分的课程每次上课2小时)。另外也会开设2天、6周、12周等弹性课程。

目前,台北市部分社区大学参照学士学位课程128学分的要求,对修读规定学分(学术课程48学分、社团课程40学分、生活艺能课程40学分)的学员,发给专门的研习证书。另外,台北市教育局协助各社区大学规划现代公民学程,修毕每一学程,由台北市教育局核发学程证书。台北市社区大学全部课程可登录公务人员终身学习护照,所开设的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可进行教师进修时数认证。

为激发民众参与学习活动,使正规、非正规教育活动产生交流,型塑学习文化,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非正规教育学习成就认证办法》,委托台湾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非正规教育课程认证中心,办理相关认证。该办法还规定,社区大学开设的非正规教育课程,经认证中心审核后可以甄选部分学分课程,社区学员修习学分课程者,凡年满22岁以上、修业成绩达60分以上、缺课未超过总上课时数之六分之一、具有高级中等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资格者,将核发学分证明书,在进入一般大学后可申请抵免相应学位学分。

四、海峡两岸市域社区教育比较分析

为了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陆发展社区教育主要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整合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教育培训,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来进行。社区教育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壮大,满足了社区居民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虽然大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台湾地区已经比较接近,社区教育经过长年发展取得了积极成绩,但是和台湾地区仍然存在差距,以浙江省会杭州为参照,可以发现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距离。大台北地区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原台北县)和基隆市,杭州市市域面积是大台北地区的7倍,台北市的61倍,人口为台北地区的1.29倍,台北市的3.27倍,GDP为台北市的1.7倍,但人均GDP只相当于台北市的一半。现在的台北市不包括新北和基隆,高度繁荣、市域集中。杭州市域面积要远大于台北,除了主城区外,还有边远的山区、库区等郊县,存在着城乡二元的差距。其次,人口素质还不高。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文盲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而杭州市文盲率更是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较后位置,尚没有达到台北市社区教育发展依托的居民素质条件。三是,社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杭州市各社区学院不论从成立时间还是从发展水平来看,均较台北市滞后约5年,虽然已经完成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网络建设,但尚未发挥主体作用;虽然积极介入社区活动,但实质性的工作仍处摸索阶段,尚未很好发挥社教功能。通过对台北市和杭州市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做政府需要做的事”——政府推动转向社区自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相应提出,要以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为核心,积极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实施社区学校等级评估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与办学品质。

杭州各区(市、县)通常都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社区教育领导组织,明确机构职责和议事制度,普遍实行“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8]。社区教育根植于社区,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直接,如果说常规学校是“国有经济”需要保证质量,而社区教育则相当于“民营经济”,保持自身的活力、自主的活动更为重要。

自2008年1月,淳安社区学院成立之后,杭州市社区教育主体网络基本形成,在这些社区学院中,有社区学院为主导的独立型(如西湖区、拱墅区),有电大为龙头的依托型(如萧山区、富阳区),有“合纵连横”为特点的综合型(如下城区),在这个阶段政府推动起了关键作用。但是从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发展经验来看,台北实行的并不是委托制而是招标制,各社区大学成立之后仍然时刻保持发展压力,工作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点和杭州部分工作停滞的社区学院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台北承办社区大学的有财团法人、社团法人和高校,类型较多,开展社区教育的思路和方案比较丰富,并有充分的自主权,彼此之间形成办学的协作和竞争[9],所以内地在出台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等评优机制同时,也可以借鉴台北经验,设计考核制并和经费奖励补助等相挂钩。

台北市政府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凭借社区大学之手塑造现代公民,台北市社区大学通过对修读热门课程必须同修其他课程的巧妙设置,通过学程必修课的科学设置,无形中扩大了社区大学的授课范围,学员在社大接受引导式学习,除了能有知识储备的丰富,思想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道德风尚,还可以融洽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对政府科学决策、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环保和城建等民生政策有比较理性和广泛的认同。另外台北市社区大学学生社团也是一支规模稳定、活动频繁、积极向上的社会公益力量,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台北市社区大学这种办学定位主动对接了政府需要,也是大陆社区学院应该学习借鉴,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办学层次的重要方面。

(二)“做社会未想到的事”——创新社区教育形式

在继续教育领域,原有的成人学历教育正逐渐遇冷,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弱,适学人口不断减少;另外能力的重要性也逐步超越文凭,或现有的文凭设置不能满足求学人群的需求。

台北市社区大学最初的学程制是为了弥补不能授予学位的缺憾,但是这种学制短、学分少、课程简、内容精的新型“学位教育”形式在实际办学中却收到了意向不到的良好效果。由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系统的专业知识也许不再重要,企业对于紧需人才,学生对于扩充个人技能,可能并不需要通过较长期的系统学习获得一本毕业证书,一组代表工作水平和学习经历、只占学位课程学习任务五分之一(24-30学分)的学程课程组合已经足够,而且学程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和架构已然超出职业资格认证的范围,且不会对国民教育系列内的教育形式构成冲击。由台北市教育局颁授的学程证书是社区大学充分实践、长期争取的结果,证书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并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认可。纵观大陆范围,涉及到学习成果的评价,除了正规教育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非正规教育的研究生课程进修证书之外,尚未有类似的学程形式出现。

对于杭州各社区学院,尤其是主城区内的社区学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可以研究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探索颁授类似学程证书的可行性。对于独立设置的社区学院,由于其本身并不能颁发学历证书,通过颁发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学程证书”,可以提升其日常教学的规范程度,提高社区教育学员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扭转人们对社区学院缺少层次和水平,通常只开展“大妈跳舞唱歌”、“大爷书法绘画”活动的偏见。对于电大和社区学院整合的学校,推出“学程课程”可以为后续学历教育积累更大批潜在生源,而且“学程制度”也能为刚刚启动建设的浙江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提供学分累积、兑换的创新实践载体。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过程中,成人学历教育一定能再次蓬勃发展,形成新常态。

(三)“做他人做不了的事”——兼顾教育和服务功能

台北市社区大学从名称来看都是“大学”,虽然仅仅是台北各行政区依托于中学的办学机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但是他们借鉴欧美和韩日社区大学的实践,不但争取到了法律保障的身份依据,而且更具有开办学位教育的奋斗梦想,办学行为规范而又目标明确,并与独立高校看齐。社区大学既像政府的业务部门,对居民有服务的功能,又像社会的办学机构,对学员有教育的功能,社区大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对后两者的超越,做政府业务部门开展不了的教育活动,又能做社会办学机构无法提供的服务推送,要坚持这种优势,就要教育和服务均衡发展。

杭州市教育局对于社区学院目前定位的主要职能仅是培训[10],其实社区学院是可以参照台北市作为地方管理的类似于电大的又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能够发挥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更大作用[11]。现实中,一些社区学院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政府的社教培训,这些任务往往具有临时性和特殊性,使社区学院常被动处于向各级政府和单位拉项目“朝不保夕”的窘况,缺乏像台北社区大学那样直接面向学员招生“旱涝保收”的淡定,同样缺乏对课程规范细致的科学分类建设制度,对学程和专业的长远规划制度,以及对于学员的人性培养深度,也就无法窥见其实潜藏在社区居民当中旺盛的社教需求,造成社区学院忙忙碌碌,而社区居民应者寥寥,参与度、认知度不高。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项: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大学补助经费、奖励经费,台北市政府委托办理经费,台北市教育局批准的课程学费[12]。台北市教育局规定,社区大学每一期的开学周可以免费旁听,但开放至多两周;另外在第九周(公民素养周),各校依据学校和社区特色组织的讲座、论坛、户外导览等多元公民素养活动亦可开放免费旁听。正常的教学周除部分额满课程或因课程属性不宜开放旁听的课程,其他开放旁听的每堂课程需要收取旁听费250元新台币。台北社区大学虽然具有公益性质,也对特定人群有减免学费政策,但通常不提供免费教育,社区居民参加社大学习虽然要付出不菲的学费,仍然能踊跃报名,充分可以体现其在社区居民当中的强大吸引力,但是大陆一些社区学院仍然在做“要他读”而不是“他要读”的上级下达的任务。

另外,一些社区学院热衷于开展面向大规模学习受众的在线教育,这样一开始可能就面临着建设大功能学习平台、招聘大批量师资、开发高质量资源的难题,对于一些县区来讲是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的,其实完全可以依托上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平台和服务。社区教育目前需求最紧迫、最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课程,往往就是那些机关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菜单式的项目,这也和台北市社区大学的主要办学业务趋同。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借鉴国际上新近出现的有别于MOOC的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私播客”)模式,从而适应社区教育学员追求高成就的价值观,满足较低成本开发需要,发挥社区教育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真正提升社区教育绩效。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电子报[EB/OL].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210.

[2]王涛涛.台北市社区大学历史及现状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13):59-63.

[3]台北市政府.台北巿社区大学自治条例[Z].2012-06-11.

[4]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社区大学计划[C].2012.

[5]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EB/OL].http://www.wenshan.org.tw/.

[6]台北市社区大学联网[EB/OL].http://www.ccwt.tp.edu.tw/.

[7]翟亚军,张娟.台湾高校学程制述评[J].教育与现代化,2010(4):85-88.

[8]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浙江省社区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杨章明.对中国台北市社区发展的考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4-71.

[10]肖锋.杭州社区教育发展报告1989-2009[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1]张枝实.台湾空中大学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5):42-46.

[12]张枝实.台湾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78-8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对策研究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基于“多元”视角下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