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松散到聚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路

2016-11-08李明高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师范生课程体系

●李明高

从松散到聚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路

●李明高

当下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存在一种松散和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平面化,课程内容碎片化,课程实践无序化,课程资源单一化,课程评价简单化。构建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走向聚合和系统,进而实现课程的目标体系立体化,内容体系系统化,实践体系全程化,资源体系全息化,评价体系多元化。

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重建理路

客观地说,当下的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在培养和修炼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指导和引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彰显,甚至还显得“苍白”和“疲软”,“实践功用乏力”,“解释、预测力不显”,“指导、感召力不强”[1],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课程设计还“脱节”或“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一鲜活的“教学实场”。因此,构建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形成有效的对接和融通,这是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应然选择。

一、松散与无序: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现状审视

(一)课程目标的平面化

课程目标既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准则,也是选择课程方法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和评估课程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学论课程中具有“灵魂”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目标定位还存在着“平面化”等问题,缺乏立体性、多维性的思考。近年来,关于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引起不少学者的讨论,尽管大家观点各异,但有一点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就是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科教学论教师并没有从传统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仍然把课程的重心放在认知性的目标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将学科教学论当成纯理论性的课程来教学,“对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实视而不见,对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2],不关注学生实践的经历和体验,不重视学生教学信念和教学情感的培育,对课程的行为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缺乏应有的关照。

(二)课程内容的碎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却没有有效地跟进,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反观目前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为数不少的院校只开设一门“学科教学论”。有的学校是72课时,有的学校是54课时,人们想当然地试图通过这一门课程和十分有限的课时,实现师范生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技能素质、教学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顾此失彼,理论上不去,实践下不来,至多是留给学生一点碎片化的知识。

(三)课程实践的无序化

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师范生的从教素养和实践智慧,因此,从道理上说应该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应该向实践开放,在生动的教学实践中检验理论,提升理论,反思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但是,在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实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就课堂教学来说,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科教学论课程还是理论传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有些学校明确要求实践要占一定的课时,大致在20%-40%,但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以理论取代实践,实践环节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就教育见习、实习来说,一些学校也是疏于设计、指导和管理,所谓见习就是带学生到附近中小学听几节课,所谓实习常常采取的是“放羊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选择学校,然后带回一张实习证明就算完成差事,少实习、假实习、不实习的现象司空见惯,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实践,处于一种随意性、无序化状态。

(四)课程资源的单一化

课程资源的适切性、丰富性是学科教学论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但是,当下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其资源还显得极其单一和贫乏,还是建立在以文本资源为主体内容的框架下,至多辅之以一点网络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源体系,有的高师院校甚至连中小学现行的教材都没有配齐。基础教育一线许多非常生动的名师资源和案例资源,在学科教学论课程里并未得到有效的吸纳;一些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缤纷多姿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也未真正在课堂里得以充分地分享,鲜活灵动的学生资源常常被边缘化。总之,学科教学论课程资源还处于一种单一化、碎片化、凌乱化的状态。学科教学论教师是“守着金矿不知挖掘”,沉浸在陈旧、封闭的文本资源里“津津乐道”。

(五)课程评价的简单化

课程评价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考核评价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识记、轻应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是采取“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简单化做法。理论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通过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来实现,实践课程的考核也常常通过卷面上的几个案例分析来达成。忽视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核,忽视对学生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方法机械。这种简单化的课程评价,既无法全面地考核出学生真正的水平,也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聚合与系统: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路

“一个学科的学科内容(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水平,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标志”[3]。世界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催生出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学科教学论课程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并作出积极回应。因此,构建新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使之与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相适切,这是应然的选择。笔者认为,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找准当下存在的问题,聚合各种有效的资源和信息,进行系统地设计。

(一)目标体系立体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出发点,它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确定课程目标,那么,学科教学论同样应该构建立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师范生教学素养的立体建构和综合培养。笔者认为,学科教学论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应该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构建本学科的课程目标体系。

表1 学科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领域涉及情意性目标、认知性目标、行为性目标三个方面,与基础教育的三维目标基本精神也是一致的,它体现了一门课程的立体化目标体系。只有建立立体化的目标系统,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才能形成综合性、适切性的从教素养,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的教学生活。当然,每个目标下面还有更具体的要求,如“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观察、教学组织、教学演示、教学点拨、教学理答、教学拓展、教学强化”等多方面要求,这里就不再具体陈述了。

(二)内容体系系统化

学科教学论的目标是培养未来胜任基础教育教学的合格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修养。因此,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碎片化的无序呈现,而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化的结构。笔者认为,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七个方面。

表2 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其中“史”、“理”、“事”、“法”“技”构成学科教学论内容的基本维度,是对师范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艺”、“研”构成了学科教学论内容的发展维度,是对师范生的更高要求,希望他们通过学习能真正走上研究型、卓越型的教师之路。当下的很多师范生对学科教学论“史”的知识严重缺失,对学科教学论前贤的优秀经验知之甚少,对许多宝贵的本土教学智慧置若罔闻,对许多富有价值的教学名家、教学流派、教学思想不甚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史”的知识缺乏很有关系。另外他们在“艺”和“研”两方面的能力也严重不足,缺乏研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必须完善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只有形成系统化的内容体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从教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立得住脚。客观地说,当下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应该加大课时比重,单靠几十课时的一门综合的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不够的,学科教学论应该是一个课程群,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配合。

(三)实践体系全程化

学科教学论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课程的有效性。一方面,应该适当延长教学实践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现场的融通,从师范生一进校门开始就要建立起与实践现场的有机联系,统筹部署,全面安排,“长流水,不断线”,形成全程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认为,学科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表3 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实践

以上表格,从纵横两个方面设计学科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体系。

纵的方面,按照师范院校4年8个学期来设计,将学科教学论的实践体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实践体系的全程化。其中。基本功训练落实到3年6个学期,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这是学生从教的基础实践能力,必须夯实。基本功的训练科目主要包括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课件制作等,基本功训练可以采取过关考核的形式,确保人人达标,个个过关。每学期可以考核一次。关于见习,基本上每年一次,让学生不断保持与基础教育教学现场的联系。模习,涉及听、备、说、上、评五个方面,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五种教学技能,将其与见习基本对应地安排。实习分两个阶段,一种是集中实习,一种是分散实习,先集中后分散,将规定动作与选择动作相结合,同时考虑最后一学期师范生面临毕业论文答辩和应聘就业的冲突,将时间分解一部分到前一学期,可以规避一些问题。

横的方面,按照训习、见习、模习、实习四个维度安排,涉及到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前三年完成实践基本能力的单项训练,为最后一年的综合能力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体现了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递进性。

(四)资源体系全息化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型学习”已成为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发展的主流。作为学科教学论课程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强资源学习意识,在课程建设中建立起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库,形成全息化的学科教学论课程资源体系和共享平台,为学科教学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智力支持。

首先,全息化的资源体系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笔者认为,学科教学论的课程资源至少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表4 学科教学论的课程资源

其次,全息化的资源体系应该是动态、有效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动态意识,不断更新资源内容,及时吸纳前沿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正确地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地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源。

其三,全息化的资源体系应该是便捷、好用的。教学资源是为了方便师生的学习,必须便捷好用。有些学校资源不能有效地向学生开放,音像资源借不到、网络资源打不开、物理资源用不上。当资源处于闲置的状态时,再多再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另外,学科教学论还要善于结合本校、本土实际,开发和建设特色化的校本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弹性和内在活力。

(五)评价体系多元化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检查、反馈、激励、定向和管理的功能。目前,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少学校还是以书面性、终结性、等级性评价为主要方式,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重构学科教学论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学科教学论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具体说,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科教学论的课程评价,要从过去的教师单一评价走向任课教师、学生自我、学生同伴、校内督导、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建立交互作用的评价机制,从而客观地反映学科教学论的课程状况和学生的实际素质。

第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教学论课程涉及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等多方面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样态,因此,其评价内容理当各不相同,不应使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另外,即使对同一项目的评价,也涉及到认知性评价、情意性评价、行为性评价等不同维度,如果把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就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第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要走出单一化、静态化的误区,使评价多样性、动态化,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结合,通过情境检测、行为观察、书面报告、平时作业、网上交流、成果展示来考查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热情和积极性。

以上从目标、内容、实践、资源、评价五个方面勾勒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框架,每个方面有其各自的构成体系,而五个方面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体系。

总之,学科教学论课程要有效彰显其在培养未来教师中的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教师的实际需求角度来思考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和构建课程体系,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松散走向聚合,这才是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的逻辑理路。

[1]容中逵.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尴尬境遇及其生存之道[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2]王家云,王瑛.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3]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责任编辑:孙宽宁)

李明高/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科技产业处处长,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研究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的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880041)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师范生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