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进版对外德语教材分析

2016-10-26郑峻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评价标准

郑峻

摘 要:原版教材在国内对外德语教学中日益受到青睐,而相关教材比较分析却付之阙如。本文将在德国教材分析专家Hermann Funk理论的基础上,就配套、编排和内容等方面提出八条评价标准,对引进国内的三套对外德语教材进行分析,为德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全新的借鉴。

关键词:对外德语 教材分析 评价标准

一、对外德语教材分析的理论

教材分析在中国教学法专业领域出现较晚,且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英语教材,德语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1998年同济大学德语系教师赵劲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了《德语本科教学的经济德语教材探讨》一文。作者在经济德语专业范围内,从教学内容、专业语言和教学法等角度入手,对三本原版的经济德语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然而这几本教材出版于90年代,且没有被引进国内,与当今对外德语教学的关联不大。20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武玲丽完成了名为《<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的硕士论文。作者结合教学法理论,从教学大纲出发,以语法、四项技能和国情三个方面为标准,对《新编大学德语》进行详尽的分析并提出建议,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2012年《考试周刊》(第23期)刊载绵阳师范学院杨雪的论文《<基础德语>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作者从教学目的、教材结构、教材内容、语法讲解和正字法等角度简单列举了《基础德语》新旧版本的差异,尚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分析。

相比国内,教材分析在德国的起步较早。近四十年来,每个年代都有重要的论著面世。70年代末出版的《曼海姆评鉴》一书开创了德语教材分析的先河。它从教学目的与方法、教材结构、四项基本技能、语音、练习、国情等十六个方面列出详细的评判标准,随后从教学法、语言学和国情学三个角度分析所研究的教材是否达到标准。80年代,另一部著作《语言协会评鉴》面世,它的评价标准是针对为外国人开设的德语培训班而设定的。90年代由Bernd Kast和Gerhard Neuer发表的合集《教材的分析、评价和发展》是德国几十年教材分析论著的总结。它指出教材评价不能得出一个总结性的结论。因为外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新的教材不断出现,评价标准的设定也需要不断更新。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耶拿大学的教材分析专家Hermann Funk教授于2004年发表了《教材质量评估的建议》一文,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十二条评价标准:多媒体配套设备、教学及考试大纲、教学机构的特点、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练习、语法及语音、词汇、国情、自我评价。Funk教授的建议具有时代性,评价标准的划分非常完整。以此为理论依据,笔者将对外德语的教材分析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外部”指的是各方面的衔接,具体体现为:配套教材和多媒体支持、章节编排、与欧标考试2的匹配度。“内部”指的是教材本身的内容,具体体现为:四项技能(听、说、读、写)、语音、语法、词汇、国情。

二、对外德语教材分析的实践

Max Hueber、康乃馨(Cornelsen)及柯莱特(Klett)是德国最权威的教育出版社,它们发行的外语类教材在成人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目前我国引进的对外德语教材,均来自这三家出版社。

(一)《交际德语教程》(Studio D)

该教材是康乃馨出版社(Cornelsen Verlag)推出的全媒体立体化教程,201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整套教材分为预备级、A1、A2和B1四个级别。除预备级之外,每册均配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与测试、词汇手册。

1.“外部”评价标准

除了网络免费下载MP3听力外,该教材还根据实现自主学习的理念,配备助学光盘。学生可借助人机互动的方式巩固每一课对应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甚至可通过软件自行录音,检查口语表达是否准确。教师用书提供大量教学及课堂活动建议,让教师在备课中不但关注“教什么”,更关注“如何教”。助教光盘提供电子版的备课材料,方便教师打印使用。视频光盘中的内容紧扣课文主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学生用书》全彩印刷,配有大量插图和照片,大大增加趣味性。每个小主题被编排在一个对开的双页中,主题之间衔接紧密,能实现快速查找。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指示,让教师和学生对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点一目了然;每一单元结尾有语法点和重要句式的梳理,学生可自行检测。学有余力者可以在《练习与测试》中获得知识的补充。《词汇手册》以便携式口袋本为开本,方便随时背诵单词。

《练习与测试》中有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以及欧标语言考试的模拟题,让学生了解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生用书的难度与考试有所脱节,比如大部分学生在第三册学完后并不能达到B1考试的水平,需要后续教材或课程的衔接才能实现。

2.“内部”评价标准

《交际德语教程》注重四项技能的联动培养。在写作和口语练习中,编者做到了以人为本,即要求学生以“我”的角度来写作或讲话,促使学生将学到的句型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中。听力和阅读素材真实感很强,大多源于生活本身,并不是为编写教材拼凑而成的。

与国内编写的教材不同,原版教材很少有专门的语音训练,因此教师上课时需要额外准备材料。预备级教材在原有练习的基础上,补充了德语发音的规则,针对中国学生的语言困难设计练习。在后续级别的教材中,语音训练被连贯地穿插于课文中。某些容易混淆的语音训练,甚至延续到B1级别。

词汇引出的方式比较科学。每一单元的基础词汇在引言课文中引出,其他新词在阅读课文中补充。听力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已学的词汇,新词出现频率较低。口语和写作练习中常有惯用语的总结,帮助学生主动运用词汇。

个别语法的编排不够合理。以第一册为例,A1口试中的重要考点命令句式以及人称代词第四格都在最后一课出现,无疑为时过晚。很多特殊的动词变位没有在课本中系统总结,需要教师自行补充;而sein的过去时却在第三课早早出现。

《学生用书》的课文都围绕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展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整套教材着力介绍德语国家国情知识,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练习与测试》每四个单元安排“生活在德国”栏目,选用真实的素材,帮助生活在德国的外国人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

(二)《走遍德国》(Passwort Deutsch/ Mittelpunkt)

该教材分初级和中级两个系列,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德国柯莱特(Klett)教育出版社引进。为适用于欧洲共同语言标准的考试,柯莱特出版社将《走遍德国(初级)》从原来的五卷本改为三卷本,配有学生用书、练习手册和教师手册,涵盖A1至B1三个级别。《走遍德国(中级)》分两册,对应B2和C1级别,另配练习手册和教师手册。

1.“外部”评价标准

多媒体支持比较单一。虽然《教师用书》和网络能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及课堂设计建议,但作为以介绍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教材,《走遍德国》没有视频支持是一大缺憾。配套的CD固然能满足上课的需求,若有视频材料,定能让课堂效果更加生动。

《学生用书》基本由主题导入、若干小课文及课后练习、语法总结和单词表构成。课文难易有别,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Im Deutschkurs可作为拓展课文使用,视学生水平采用。每个主要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被编排在一个对开的双页上,学生无需频繁翻页即可把握相关内容。《学生用书》的目录里有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提示,《教师手册》对教学目标做了详细的说明。《练习手册》的编排和学生用书相对应,学生可轻松找到相关知识点的练习,达到全面复习的效果。

《走遍德国》的初级和中级教材结合在一起,能完整涵盖欧标A1至C1语言等级。由于整套教材中没有出现任何关于考试的题型介绍或者模拟题,仅仅通过教材的学习,可能还无法达到备考的效果。

2.“内部”评价标准

四项技能的训练方面存在缺陷。首先是听力课文设计不够合理,语速过快,信息量大,还夹杂方言俚语;而听力练习的设计没有难易坡度,学生容易一头雾水,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另外,“主动”写作的训练太少,很多写作训练其实只是语法总结,而能让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训练(如表格、课文总结)所占比例太少。中级教材中有所改善。四项技能的训练在每个单元中有较好的平衡,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且练习之间有铺垫和连贯性。

语音训练进度过慢。在第一册教材中,不少复合元音和辅音根本没有出现。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配套使用其他语音教材才能尽快入门,这同时让很多自学者望而却步。缺乏连贯的语音训练让不少学习者出现严重的发音问题。

课文及词汇过于生僻。词汇难度过高,某些正式课文中出现的词汇仅适用于特定地区,比如南德或奥地利,实用性并不高。中级教材没有专门列出单词表,学生需自行总结归纳。在较高级别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具备对词汇总体把握的能力。

语法结合课文,多以表格形式出现。初级教材每个单元结尾的语法一览表一目了然,可供复习使用。按照编者的本意,学生应自行总结规律。但课文和语法之间缺乏巧妙的引导(比如通过设计问题、不同色彩的标示等),导致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不会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语法点,而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讲解。另外,语法的巩固训练不够。除了练习册对应的习题外,往往仅配有一个自由发挥式的口语练习,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德语国家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介绍,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虽然没有额外的国情板块,但编者已将国情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可以了解德语国家的国情概况,甚至把教材作为旅游指南,真正实现“走遍德国”。

(三)《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初级)》(Themen aktuell)及《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中级)》(em neu)

《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初级)》原名Themen aktuell,来自于德国著名教育出版社Max Hueber,2005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学生用书分A1到B1三册,配有练习手册、教师手册、听说训练和阅读手册。2006年外研社又从Max Hueber引进em neu,定名为《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中级)》,分B1、B2和C1三个等级,配有练习手册、教师手册和语法训练手册。

1.“外部”评价标准

《新标准(初级)》由于引进年代较早,多媒体支持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为配套CD,没有视频材料。网站内容不够丰富,虽有不少拓展性的网络链接,但缺乏教学设计,无法完全满足教师的课堂需求。

《新标准(初级)》图文并茂,但板块之间排版过密。《新标准(中级)》某些板块的色彩有喧宾夺主之嫌。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学生用书》的目录中有所体现。语法和词汇表被置于课本最后,对应查找比较困难。但《练习手册》中每一单元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总结非常清晰,学生可利用该部分进行复习和自我测评。

《新标准(初级)》涵盖A1至B1三个级别,《新标准(中级)》涵盖B1至C1三个级别。表面看来,初级3和中级1都针对B1,似有重复。而事实证明,仅仅学习初级3后,很多人还无法应对B1考试,补充学习中级1能给备考增加砝码。由于歌德学院的B1考试改革后的题型已完全不同,初级3中的分项模拟练习需做相应的调整。

2.“内部”评价标准

由于初级阶段的听说能力最为欠缺, 因此初级教材学生用书中的听说练习比例较高,而写作训练比例较小,有些还是为下一步的口语做准备。在中级阶段,学习者容易进入瓶颈,于是中级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阅读、听力、写作、口语、词汇、语法等多个章节,让学习者全面地巩固和提高语言能力。

初级教材缺乏系统的语音训练。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必须使用其他语音教材入门。这样的缺点是,语音教学往往被集中在最初几堂课里,强度大却没有持续性。另外,补充的语音材料没有课文做支持,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

初级教材语法讲解比较薄弱。课文中出现的语法被简单的列举出来,用蓝色底框标出,却缺乏针对性的语法习题。重要的语法规则被打乱顺序后,统一编排在附录中,查找不太方便。中级教材的学生用书将更大的空间给了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语法总结被独立安排在各单元最后的章节里,并且没有设计练习题。

初级阶段基本词汇在每个单元的“引言”中出现。这样的优点是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背单词;缺点是无法引导学生自己猜测词义。某些阅读课文的词汇难度较大,需做适当简化。

初级教材的课文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富有时代气息。没有专门板块介绍德国国情,需要教师自行补充。中级教材充满文艺气息,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关于音乐家、作家的介绍,还选用了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文。这样的选题虽然增加了难度,却能输送人文情怀,是外语教材编写中难得的精神。

三、结语

笔者认为,除了上文提出的八条标准外,还可以从是否适合自学的角度做教材评价。德语并不是一门适合自学的语言,但一本教材要是编排得当,各项训练设计科学,引导性和启发性强,又有足够的多媒体技术支持的话,还是可以实现自学的。撰写此文并非比较教材间的孰优孰劣,而是希望能让广大德语师生及教学机构对引进教材的特点有个大致的了解,从中选择适合自身的教材。

注释

① 武玲丽,2009.

② 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简称欧标.是欧洲议会在2001年11月通过的一套建议标准,为欧洲语言在评量架构和教学指引、考试、教材所提供的基准,从入门到精通分为A1,A2,B1,B2, C1, C2六个等级.

参考文献

[1] 武玲丽.《新编大学德语》教材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2] 杨雪.基础德语新旧教材对比分析[J].考试周刊,2012(23).

[3] 赵劲.德语本科教学的经济德语教材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9(2).

[4] Funk,Hermann.Qualit?tsmerkmale von Lehrwerken prüfen - ein Verfahrensvorschlag. In: Babylonia, 2004(3):41-47.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评价标准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