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伦理美学的角度看《寻欢作乐》

2016-10-26王军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8期

王军利

摘 要:本文从伦理美学的理论把握《寻欢作乐》,探究作品中的伦理美学内涵,并且分析作者塑造的审美人格,赏析人物的伦理美,以此揭示作者所追求的社会伦理价值,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把握并阐释文本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伦理美学 真 善 美 审美人格 社会伦理

伦理美学强调的是善与美的关系,以及审美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关注的是人的审美人格的形成发展,深层次上研究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类最高价值理想的实现。在毛姆最喜欢的作品《寻欢作乐》中,他塑造了很多给人深刻印象的审美人格,比如他笔下的罗西,有着和谐、健康的人格,是作品中内涵伦理美的审美典型。从伦理美学的角度看,《寻欢作乐》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的审美人格的赞美和崇尚,体现了他不满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对和谐、健康、自由、淳朴的社会伦理观的追求。

一、《寻欢作乐》中的伦理美学内涵

《寻欢作乐》是毛姆193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全文讲述了由无名作家到成为文坛巨霸的德里菲尔德以及他的两任妻子的大半生经历。全文情节性并不强,主要是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清晰透彻的描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阶级地位差异鲜明,人们对阶级出身非常重视,曾经担任酒店招待的罗西不被当地人接纳,对性自由的追求和开放的态度使她受人诟病。但她质朴、纯真的品质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她浑身散发着原始人性美。罗西本人内含着一种独特伦理美,她的存在本身嘲讽着虚伪造作的传统社会伦理观。作者对罗西等人的塑造强烈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上层阶级的虚伪,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物本真原始人性的赞美,以及对一种真正的伦理美的认可。

张岱年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大力开展伦理美学的研究》一文中曾提出“伦理学是研究善的,美学是研究美的,伦理美学应研究善与美的关系,研究如何把善与美更好地统一起来”,他认为,伦理美学着重研究的是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以及审美情感与道德理性相结合的问题。

伦理美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就是合规律性,即客观性;善就是合目的性,即功利性;美就是愉悦性,伦理美就是这三者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善是美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的目的。在伦理美中,美的形式不能没有善的内容,善的内容是伦理美存在的基础。我们说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善。《寻欢作乐》中的罗西是一个“浑身都闪着光”、眼睛和嘴上常常露出微笑的美人,但她不是徒有其表,只有美的外在。罗西是一个淳朴、真挚、忠于自我的人,她热切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有着善的内在。另一方面,真既是善的前提,也是美的前提。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善也有伪善,缺少了真,善只是虚假的躯壳。真,指的是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它通过善对美起作用,并最终决定着善与美。不符合真的善是虚伪的善,也就不可能成为美。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真人”。他认为美的本质和道的本质是相同的,即自然无为,是超功利的,“自然”是指不受外界制约,毫无勉强、毫不拘谨的一种自由自在状态。在庄子看来,这样的人才具有审美人格。《寻欢作乐》中,罗西、乔治·肯普和早期的德里菲尔德就是这样具有伦理美的典型形象。

二、《寻欢作乐》中典型形象的伦理美

《寻欢作乐》中作者塑造了四个审美人格,即罗西、乔治·肯普、德里菲尔德和阿申登。审美人格是美的人性和德性的综合流露,是美的情操的有机整合。审美人格不仅指懂得并且善于欣赏美的人格,它还指的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成长状态,表现为一种健康、积极的人格。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①他们热爱生命,并且拥有和世俗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不仅能够欣赏真正的美,而且勇于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生命原初的美。正因为他们的人格中彰显了真、善、美,所以作者赋予了他们伦理美的内涵。

(一)审美人格的和谐性

审美人格的和谐性就表现为个体内在的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统一。和谐,就是指人自身内部的感性和理性不矛盾、不冲突。审美人格的和谐性就在于动态和静态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并协调发展,这种统一也是真正的真实。《寻欢作乐》中的罗西非常热爱生活,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喜欢的是什么。罗西从不认为自己做过酒店招待有什么不体面,她不顾上层社会的认知标准,自在地享受她认为的自由生活,并大方地和别人分享。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性自由的追求,她把这当做人最原始的快乐,在这方面,她的所作所为也毫不影响她的善良、淳朴。这个典型形象将人的主体性地位提到了最高水平。“她脾气随和,容易相处。她那平和的性情使所有同她接触的人都受到感染;只要和她在一起,你就会分享到她的欢欣。”这体现了她和谐的审美人格。而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很多人是不能摆脱社会阶层以及习俗风尚的束缚,他们虚伪造作、弄虚作假,始终带着体面的假面具。他们是被文明异化的人,处处体现着人性的不和谐。相反,像乔治·肯普这样粗俗的人反而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小镇带来阳光。他们显得不懂人情世故、从容自在,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和谐、健康的人格。

(二)审美人格的自由性

审美人格的自由性指的是,人摆脱物的羁绊,也摆脱了客观必然规律的束缚,人在对对象的直观中感受到了主体的自由的生命存在,从而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感。 在全书的最后阿申登和罗西的会面中,罗西讲到在她和德里菲尔德的孩子死后,她跑出去和一个朋友约会,她非常痛苦,坦诚自己的想法:“……可这并不是我需要的,我只想痛快地大笑。”她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并没有遵照道德风俗去领受痛苦,而是做出在常人看来如此不通情理的行为。难道说这不是最真实的表现吗?她没有遵从传统的道德风俗,而只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不是最自由的吗?这种人的精神的自由性,是对人的精神的最大的慰藉,让人获得美感,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获得自由。

(三)审美人格的超越性

审美人格的超越性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能超越物质功利,重视情感、注重精神层面,从认识自我到实现自我,然后再到超越自我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人们正是在对自我人格不断完善的追求中,赋予生命美的意境。《寻欢作乐》中德里菲尔德和罗西是作为对比的典型形象出现的。德里菲尔德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在他和罗西共同生活时写成的,然而罗西喜欢的是乔治·肯普,她最终和乔治私奔离开了德里菲尔德。开始第二次婚姻后的德里菲尔德是落寞的,他像年轻时一样喜欢和地位低下的人待在一起,认为那才是生活。然而他的妻子却是一个虚伪的阶级观念深厚的人,为了保持他的身份采用各种手段约束他。自此,德里菲尔德丧失了主体性地位,他已经不再是审美的人了。相反,罗西选择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乔治私奔,她说“那会儿身上却可能什么钱都没有,我不能让他一个人这样到美国去。我又不怕干活。”罗西并不是追求物质享受没有道德的人,她重情重义,愿意付出劳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所作所为在当时无疑是大胆的,不仅不受传统道德风俗的约束,而且始终忠实于自己。阿申登评价她说“你想要她把什么东西给你,只要开口就行了。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一句对别人不友好的话,她的心地非常善良。”“她是一个很淳朴的女人。她的天性是健康和坦率的。她愿意让别人感到快乐。她愿意去爱。”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也是罗西直至七十岁仍支配着自己的生活并保有魅力的原因。

三、结语

作者借助第一人称叙述者阿申登来表达自己追求的社会伦理美。他追求罗西,并推崇她的审美人格。他认可罗西身上的瑕疵,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美。文中有他对美的观点的陈述:“可是人们还给美添加了许多别的品质——崇高、人情味、柔和、爱——因为美并不能长时间地使人得到满足。美是完美无疵的,而任何完美无疵的事物也只能吸引我们一会儿工夫(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应当面对现实:美有点儿令人生厌。”作者认为罗西是真正具有伦理美人格的人——她善良、真实、美丽。正是这些具有审美人格的人打破了阿申登对他所属的阶级的习俗风尚的认定。作者否定那些始终固守自己阶级地位的人,他认为这些社会伦理价值标准只会摧毁人们生活的热情,使一切变得死气沉沉。作者推崇由具有审美人格的人构建起来的健康、和谐的社会,他认为理想社会应该追求的价值是精神上的“实用”,即树立崇高的理想、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顿悟人生的真理及价值、激起生活的激情。

注释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7.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7.

[2]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寻欢作乐[M].叶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 王广州. 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与伦理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王军梅.伦理美学语境下审美人格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5] 余凤高.毛姆写《寻欢作乐》——“总有一天会写进小说”[J].名作欣赏,2000(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