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盾筝,箫二重奏《南乡子》赏析

2016-10-22杨靖萱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谭盾乐器创作

杨靖萱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谭盾筝,箫二重奏《南乡子》赏析

杨靖萱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谭盾,美籍华裔,享誉国际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师从黎英海,李华德等前辈,后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南乡子》赏析;谭盾;筝

谭盾,美籍华裔,享誉国际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师从黎英海,李华德等前辈,后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1972年创作的《梦见毛主席》算起,谭盾的创作生涯将近40年了。1978年开始接受正规的创作教育,正式用专业的角度去作曲,现已走过33年音乐道路,30多年来,他写了百余首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热衷于指挥事业的谭盾,和多个国家的著名交响乐合作演出并录制唱片。谭盾一边根植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一边积极吸取西方各种流派的作曲技术,使他们相互包容,并且坚持对声音音响等方面的探索。谭盾对音乐的贡献,不可否认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誉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更享有“东方武满彻”,“东方约翰·凯奇”等美誉。

说到筝的出现,可以往前推进到两千多年前,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秦筝”的出现,随着后来的演变,发展出了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及曲牌,并且常用作主奏乐器,重奏,协奏乐器等,经过后人的整理,创作出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等,大大丰富了筝的音乐内容。当今国内文化方面,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极为重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种,艺术领域就有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可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而音乐是众多学科中地域界限最为模糊的一项。音乐是一门既主观又客观的艺术,从创作者的角度讲,它是主观的,它能最直接的表现出创作者的心境,而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音乐确是客观的,音乐没有语言限制,讲求的是乐与心的沟通。因此,音乐是传递情感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谭盾作为一名作曲家,一名指挥家,更像是一名文化传承者,他的作品时常能流露出那种,对人类社会的忧患意识,及对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的意识,也经常能够透过他的作品,传承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南乡子》这部作品,就是很典型的,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的作品。

一、关于《南乡子》

谭盾的筝,箫二重奏《南乡子》创作于1984年,是新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南乡子”是中国古代曲牌与词牌名,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燕乐中,原为单调,词格有27 字、28 字、30 字各体,平仄换韵。乐曲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为基础,采用了多种自然调式转换和多调性并置等现代作曲技法,形成了一种中国音乐特点鲜明、既古远又现代的特殊调性风格.

作品的旋律采用了非主题的核心音调随机变奏、展衍性写法,它的旋律生成,是一种自由洒脱的音乐陈述方式,主要来自非主题的“核心音调”的随机变奏和展衍。《南乡子》为多段体,是典型的渐变式线性结构。十段音乐表现为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宏观节奏“散、慢、中、快、散”中蕴含着张力与平衡力,微观弹性变速节奏控制着乐曲的次级结构。《南乡子》的宏观结构,受到唐大曲的影响,体现一种从“散起”到“入拍”,经过“轻歌慢舞”到快速的相当于“破”的段落,收尾时又是“散”的渐变布局。这种“即兴发挥”的风格,也符合现代音乐审美取向;《南乡子》的旋律构成,基本以五声性的调式风格为基础,乐曲的21弦筝采用了特殊的定弦(如下图),并且其中还包括八种不同的五声性音阶,D宫系、G宫系、C宫系、F宫系、b B宫系、b E宫系、b A宫系、b D宫系。从古筝定弦基本可以看出,本曲是有着中国五声性音乐风格、多种自然调式混合的多调性音乐。

在和声方面,《南乡子》的和声语言中既包含有体现中国风格的纯四、纯五、大二。大三度等五声音阶常用的音程进行,也有西方现代作曲偏爱的增四度、小二度音程,而其中三度叠置中加附加音,音块等重色彩、重直觉的和声观念也同时符合了中国古代音响的特点。除此之外,旋律中还有“升高1/4音”或“音高在1/4处波动”等微分音的细节处理(如下图)。

图一

图二

在箫的演奏上,运用了一种类似唢呐的演奏法,使用了一种让箫冲上了极高的,无确定音高位置的宣泄方式。

在纵向的音响结构上,运用了复调手法,各声部的线性陈述和不同声部间的节拍错落,不同乐器间此起彼伏。在《南乡子》中筝和箫的合奏中,时常有上文提到的“升高半音”或“升高1/4音”混在一起,出现调性偏移或者调性色彩发生变化的时候,这是为了追求仿佛民间歌手演唱中“唱音不准”的本真的原始韵味,因此采用了一些多调性的音乐技术。从本质上,摆脱了西方传统的协和音响为主的审美观念,以及功能进行的理论束缚,在筝与箫的结合方面运用比较自由,这些自由构成的新的音响效果,是不属于西方的民族地域特征。

传统乐器的新音色开发,是现代音乐表现的重要方面。在《南乡子》中,对筝和箫两种乐器的演奏法都有新的突破。如在箫的演奏上,微分音演奏,或气流的变化控制,以及借鉴了唢呐,笛子等技巧,都是新的突破;而筝的变化,除了定弦以外,也有关于微分音的演奏方法,以及泛音或泛音加揉弦等演奏法。作曲家谭盾力图以两种乐器的演奏,创作出多件乐器合奏的新音响,是音乐的表现力更加的丰富。

二、关于谭盾

在谭盾的创作早期,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这与他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谭盾与诸多音乐家不同,他并非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教育,他出生在湖南,那里孕育着与楚文化深深结合的湖湘文化,因此谭盾也被称作是“潇湘鬼才”。他经常说,“我的悟性完全来源于原始文化,我永远追求着原始文化的根,追求的同时,我学会了创造。”湖南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歌文化,曲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那里的山水,那里的风俗,都对谭盾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谭盾并非是一直沉浸在原始艺术中的人,他更是一个文化创作的先驱者。他的作品中既有古老,质朴的音响,又融合了西方的技术。《南乡子》虽然是一部中国器乐作品,但作曲家打破了《平沙落雁》等筝、箫合奏曲的传统写作模式,换以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重奏形式,并大量运用了西方现代重奏乐创作手法。然而西方现代技法的运用,并没有改变作品纯粹的中国精神与气质,反而使其更为凸显,直入人心。这都是由于谭盾根植于心的传统文化。

谭盾对新音色的探索也是有目共睹的。上文已经简述了在《南乡子》中,他对箫和筝的新音色的探索,在平时的创作中,谭盾也是有着很强的创造性的,他不仅拥有自己的乐队,还会发明新的乐器来创造新的音响,一些色彩特殊的、乐队中不常见的打击乐器,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如藏钵、巫毒鼓、沙缒,印度手鼓等等,以及自制的水琴、陶罐都是他喜欢的尝试;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自然界常见的东西,如水滴,纸等,来改造成丰富的音效。对音色音响的执着,大概是他被称作“东方的约翰·凯奇”原因之一,约翰·凯奇也对声音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论述。谭盾认为,这些新的音色,可以扩大配器的空间,在《南乡子》中,虽然仅仅是筝和箫的重奏,但谭盾依然致力于让它有种多种不同音色碰撞的听觉效果。

谭盾之所以有如此优秀的创作成果,得益于他不间断的刻苦学习以及不间断地对音乐的追求。他曾说过,如果月球上有他需要的音乐创作元素,他就要登上月球去探索和学习。总之,谭盾是一个勇于尝“新”的人,虽然有时候饱受争议,但他一直保持低调,用乐观,坚强,宽容的内心接受批评,并一直坚持创作,给予回应。有人说,谭盾的创作精神,远远高于了他作品本身的意义。然而他在“求新”的路上,并非是眼高于顶的,他的作品还是保持着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他的作品,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作品将遥远的来自深山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拉的更近,是我们听到来自更远的声音。在近些年来,谭盾的多媒体音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管是褒是贬,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创作手法上,谭盾虽然受过严格的作曲训练,但是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他被传统音乐创作技法的束缚,严格的遵循学到的技法,只会限制写作的自由,将作品限制在自己丰富的构想之下。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民乐以及古典乐的结合,在华人音乐家中都有过尝试,谭盾可谓是佼佼者,谭盾音乐中“天人合一”

的审美理想、浓厚的故乡情结以及东方神秘主义韵味,从创作理念到乐曲配器、意境营造,再到乐章与舞台地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阐述。中国音乐在近现代与西方音乐交流中,对自己的音乐文化不断产生质疑,甚至出现了鄙弃传统、过度西洋化的现象。中国音乐若要发展,必要借鉴与学习研究西方音乐,但并不是盲目地模仿,一味的“借用”,不分方法,技术,古代和现代。近些年“民俗热”又在国内有了兴起的迹象,大家更希望看到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民俗的风情,具有本土特色,但是能有分别的吸取西方音乐中的“养分”,才能得到一定的认可。谭盾将中国的古老珍贵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没有盲目的模仿,也没有禁锢于传统的中国音乐的模式当中,谭盾手下构建的自由音符,将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桥梁。他的作品中真挚的感情,是透过音乐触摸人的心灵世界,使中国音乐走出中国国门。

杨靖萱(1991—),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

猜你喜欢

谭盾乐器创作
学乐器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乐器
《一墙之隔》创作谈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