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与教师成长必须聚焦PCK研究

2016-10-21陈婉京

课外语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有效教学

陈婉京

【摘要】在当今社会,科学教育改革必然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一轮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发生重要的改變,而且要求教师专业进修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把握学科特征,明晰学科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聚焦PCK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PCK;有效教学;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Shulman)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 它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舒尔曼对于PCK的定义实际上是“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体,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将PCK引入中国之后,进行了整合与建模:第一层次是所属学科的知识和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等各方面知识的认知;第二层次是对课程、学科、教学管理环境、背景资源评价等的认识。这些知识经过了教师自身的内化、提升与反思,形成老师特有的认知与能力,我们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简称为PCK。

研究表明,PCK知识的水平最能够区分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PCK的本质是:一、核心是向特定的学生有效呈现和阐述特定内容的知识,它是教师独特的知识;二、PCK是与特定主题相联系的知识,也是关于某一主题教学的知识;三、PCK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特定范围内,为特定的学生,不断将诸方面知识整合、探究的过程。”

PCK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教学方法的专业性。

PCK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结合学科特征,关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形成系统而专业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PCK与学科内容有所区别,但它指向特定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的加工、整合、转化和教授,与学科内容密不可分。

第二,个体独特经验的实践性。

PCK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其中包括课堂实践的经验、生活经验和学习与培训经验。PCK即是通过个人对以上的各类经验进行筛选、反思、归纳与总结,使各种资源达到有效整合和内化而不断丰富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工作或生活的环境与场景中获取PCK,在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循环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

第三,知识内化效应的个体性。

PCK是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特定的学科范围或授课范围,不断将教育教学心理等各方面知识进行融合、创新的探究过程。教师必须先对学科教学论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再根据教学实际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并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个体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第四,联系实际的情境性。

PCK涉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依赖具体的情境而生,情境是整个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教学与学习因具体情境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学科教学知识必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挥其作用,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

第五,学科知识的整合性。

PCK本质上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PCK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两种知识融合的产物。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来传授教学知识,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

在当今社会,科学教育改革必然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一轮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发生重要的改变,而且要求教师专业进修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把握学科特征,明晰学科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聚焦PCK的深入研究。有效教学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师生关系的对等。

现代教育观认为:“任何人都无权强加于某个人要他如何生存发展,任何人的发展都有其个性的必须性”。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完成这一场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当今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平等,讲求彼此尊重和理解。维系师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应该是基于情感的认同,而非霸权解决问题。

第二,对教学实际的深入了解。

教学实际分为具体的学情、教情和考情三个部分。学情应包括学生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情况分析。主观因素包括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客观因素表现为年龄差异,班级差异、课时差异、有效时间差异等。在授课前我们应做好学情分析,从而秉持更客观的设计理念展开教学设想,进行教学指导。

教情既包括课程标准所规定教育目标(知识、能力、德育),也包括年级教学任务在整体知识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作用等,还应当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授课水平、自我个性、知识体系、能力优势(语言、板书、实验)等。

考情包括必须了解每一堂课或每一章节所肩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达成的标的所在,在评价系统中的地位、深度与广度。这和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等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变化。例如一场考试的试卷风格、评卷标准、测试范围、考查要求等,必须有所了解和准备。

第三,教学设计的简洁、实用和开放。

简洁指要要区分课程主次、重点、难点,合理定位课堂的“功率”和“效率”(“功率”是指课堂容量,“效率”是指教学效果)。

实用性指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课标要求和班级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步骤、过程、方法和练习等。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厘清重难点,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开放性课堂是具有流动性和生成性的,不是快餐式的幻灯片播放,而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不可能对课堂进行完全的预设和掌控。教学设计时应当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保留一定的余地,使课堂教学的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存在合理的流动性,亦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

第四,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才能体现它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的组成要素有教育学、师生心理学、学科课程论、教学方法论、教师的个体素质等等,这些都与PCK的各种成分密不可分。PCK的研究能为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它的独特性、实践性、专业性、情境性、整合性是与打造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的。“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教師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整个过程包含两次“转化”:第一次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正确认知与把握,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的实际情况,对于所任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辅助练习等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课堂教学任务,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预设;第二次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系统地呈现知识结构和内容,预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学生实际获得的评价。PCK的研究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切实提供了依据。

丰富教师PCK的主要实践模式有:1.课堂磨炼。2.团队磨课。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的循环。3.以教学改进为目的,教研修合一的校本研修文化。

我国一向坚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国家教育发展大计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仍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的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默会性、动态性、个人化等特点,这都说明教师在职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培训要基于学科,基于课堂,立足于校本;强调在自我历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行动跟进。PCK的形成,关键是教研修合一,是一个个体与群体智慧不断实行有效柔性碰撞、交融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经验反思累积的文化过程。PCK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有效而且稳定的专业和行政支持系统,专业文化领导力是重要的保证。以教师的PCK或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为指导,构建我国教师教育新模式,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有效教学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