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

2016-10-21王玲巧

课外语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真情语文课堂课文

王玲巧

【摘要】传统教育忽视了人的情感培养,它没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无法体验人情冷暖;我们的课堂教育束缚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许多学生呈现出情感缺失的现状。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培养学生情感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真情;情感;语文课堂;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让学生们听一首凄婉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结果让我有点儿欣慰却又十分惊讶:欣慰的是我发现两个女生流下了动情的泪水,惊讶的是大部分同学见此情景感到好笑,他们甚至嘲笑两位女生!

我惊讶,我们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呢?我惊讶,如此凄婉的歌都不能让他们感动?我惊讶,他们何时变得如此缺少真情?

我多想学生是个有情之人呀!能为春天枝头的嫩芽而欣喜,能为秋天叶子的凋落而感伤,能读出夏日炎日的残酷与无情,能读出冬天红梅的傲气与坚强。我希望我的学生胸中能充满丰富的情感。

无独有偶,特级教师韩军在一次“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执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韩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非同一般的课堂驾驭能力给许多听课教师都留下深刻印象。但更让听课老师久久不能释怀的是在韩军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的窃笑声和朗读后学生漠然的表情。

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丰富学生的人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所需要的。学生情感的缺失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不少偏激者甚至提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论调。我们愤慨,我们埋怨,但我们更需要反思。

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过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說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教师要善于引导,给他们一双认识世界的“慧眼”。传统教育却忽视了人的情感培养,它没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无法体验人情冷暖;而在课堂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又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无须怀疑与辨别;经典的答案、唯一的结论无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怎能希求他们有美好情感呢?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教师有情,以情育情。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还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使学习的主体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要感动。”确实,情感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感染性,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动真情,做感情投入的表率。教育过程需要情感,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师的生命。一个感情麻木、上课毫无激情、对任何作品都无动于衷的老师,光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会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会对语文课堂异常乏味,那还如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如韩军老师那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我们学生的情感之源怎么会枯竭呢?

二、巧用文本,以文育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情从何处来?语言不是无情物,字字珠玑皆传情。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维的外衣,是思想精神的外壳。“意义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从语言形式中去研究内容”,也就是说文本的感情深深蕴藏于文章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师的作用正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实现情感培养。“人文教育是贯穿在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活动的教学环节,它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在阅读体悟中完成,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

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所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最好方式。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心灵渐趋洁净,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章内容,认真分析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言行和心理变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文章的反复吟诵,让学生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善、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去感受、欣赏、创造美,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我们的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让学生感受、涵咏、领悟,就会给他们的情感发育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就会有人性的充实,就会有伟大感情的基础。

三、创设情景,以境育情

初中学生没有丰富的阅历,所以教材里的不少内容是和他们的生活脱节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就一定要为他们创设情境。

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情感,并提出问题:

1.如果你就是菲利普,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弟弟于勒?2.如果在生活中你周围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与他们相处?然后让大家评一评,议一议。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设计教学,不但让学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而且更易于体会到课文中人物内心的自私、冷酷和金钱腐蚀下的道德沦丧。从而使学生学会善待别人,宽恕别人,与人和睦相处,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的目的。

面对情感缺失的这一代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不能退却,语文教师更应积极直面,利用我们的课堂,运用我们的智慧,唤醒这些沉睡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张丽虹.语文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06(2).

(编辑:钟园)

猜你喜欢

真情语文课堂课文
我用真情守护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