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内在理路

2016-09-10王润周先进章全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中生素质教育素质

王润 周先进 章全武

摘 要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旨在转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指标的做法,是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它突破了素质教育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障碍,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构建,极大地纠正了素质教育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品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性评价内容指标的设定,切实解构了素质教育评价内容构建的单薄化形象;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多维度评价方式的设置,有效转变了当下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塑性化倾向;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立,着实改变了当下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式化”样貌。

关键词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素质教育 内在理路 考试制度改革

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以下简称“意见”)着重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进行了升华,对评价程序环节进行了清晰的设定,对评价责任主体及客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也指明了方向。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展开成为了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是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前进与发展的呢?二者之间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生态化地推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以及更加理性化地促进素质教育的真实、扎实、全面和综合深入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剖析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内在理路,以期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能的方法论启迪与借鉴。

一、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构建,极大地纠正了素质教育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品质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力量组成。第一,学校层面的评价主体,这主要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首先,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全面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同时,自我评价的结果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将形成学生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内驱力。然而,当下素质教育评价则鲜有学生自评的环节,往往会产生评价结果与学生真实发展水平不相符的现象,而自我评价正好可以优化素质教育的评价过程与结果,深化素质教育的前进与发展。其次,家长参评。家长代表根据学生在家里以及校外的真实表现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保持密切的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动向,这样既可以避免拔高或降低对学生的评价,也能够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行理性化的教育引导。而时下的素质教育则是囿于学校内部评价的藩篱,很难体现家长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与价值。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与家长的“视界融合”将会引领素质教育走向平衡化、相互化的康庄大道。再次,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学科的学习情况、校内外表现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合理性审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做出判断。最后,生生互评。在具体的活动中或根据平时表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懂得欣赏别人的价值,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本领。这纠正了当下素质教育评价主体平面化、静态化的特性,并将素质教育引领到立体化、动态化的评价主体构建层面上去,这对素质教育践行饱满化程度的提升无疑大有裨益。

第二,政府层面的评价主体。这主要由校外教师、专家、教育管理人员等组成,这些群体可以根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地区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做出判断,这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评价方式的采用等方面,而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推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全国顺利有效地开展。这有效扭转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盲人摸象”现象,密切政府与学校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模式变革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社会层面的评价主体。社会层面的评价主体由专业的民间教育咨询机构或者教育研究机构组成。它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中充当着“设计师”的角色,在跟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在反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时占据着“咨询师”的职位。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引入有专业评估资质的社会评价,并让其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是保障综合素质评价可行、可信、可为的重要途径[1]。多方参与评价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堂而皇之地“把不公平公平地加在每位学生身上”[2],让每位学生折去“差异性”,以整齐划一的面貌示人。人是一种未完成性存在,如果在个性发展形成时期“丢失”自我,那么,换来的只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畸形以及国民素质的整体性落后。因此,必须纠正当下素质教育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品质。以教育评价主体的变革引领基础教育的变革,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素质教育评价观的基本价值取向”[3]。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措施,能够提升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影响力,加快当前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的科学化步伐。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性评价内容指标设定,切实地解构了当前素质教育评价内容的单薄化形象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实践、学习力以及艺术品位诸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指标定位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思想品德模块主要记录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法守纪等方面的表现,在具体实践中还会着重记录学生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4]。这样既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等,也可以“倒逼”学校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与公益活动。然而,在当下素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逐渐呈现出弱化的苗头和倾向,所以国家才强调德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以文件形式规定各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思想品德的考察放在评价内容首位,不仅对改变当前素质教育不重视道德教育的现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保障基础教育的科学化方向与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也意义非凡。

学业水平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重要的意义是客观记录学生学业的均衡发展和全面修习情况,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课程的总学分、平均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他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4]。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恰恰是检验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标杆,关系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心理,以便于教师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然而在当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击现象比较明显,“以分数论学生”的评价倾向也较为普遍。学业水平评价内容的设定,使得分数只是衡量学生的一个侧面。教师通过学生考试的分数与卷面答题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发展。

身心健康模块不仅要强调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应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表现。而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强大的合格社会公民历来是素质教育不懈的憧憬与追求[4],然而,面对当下过于注重学校入学率与升学率的教育评价观,该目标的实现确实任重而道远。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身心健康方面内容的构建,则能够“变相”以升学率(高校录取率)来引导素质教育的展开。

艺术素养主要记录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特长,尤其是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8]。而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往往是将艺术素养的培养付诸于几节音乐课、美术课或者其他艺体类课程,这样不仅与课程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教育培养人的规律。艺术素养评价内容的设置与实践对素质教育由表面化、单薄化的评价内容转变为实质化、丰富化的评价内容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实践能力模块的设立,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4]。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关注外部评价,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闲暇时间较少,在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尽如人意。而社会实践模块的设立必将引导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指标的设定,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突出的是能够改变我国素质教育实践层面上人们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知识技能领域的发展与提高,而作为素质教育核心指向的“学生综合素质”却面临着枯萎凋零的危险现状。将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融于一体,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中之重,解构了素质教育评价内容单薄化形象,提升了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三、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多维度评价方式的设置,有效地转变了当下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的僵硬化倾向

高中生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指向学生的发展,其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这包括以下几种可能方式。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相结合。学生通过记录在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具体活动,并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在每学期结束时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性的事实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并结合教师、家长等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汇总成针对个人的评价结果。这不仅确保了评价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也把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切实转化成了凸显每个学生个性的个性化要求。然而,在以往的素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部分学校虽在口号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但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学生则较少拥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即便给予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够。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关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学校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不得不对评价方式高度重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评价结果科学性的提升与素质教育塑性化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具有重大影响。其次,学校内部评价与其他社会群体的评价相结合。班主任与有关教师在每学期末都会对作为高校招生参考使用的活动记录及事实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并且这些内容必须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以此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水平。同时,各个学校还会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在本体上,素质教育追求评价方式的多维性、融合性、对象性与更新性。然而在实践层面,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外部“非透明型”的塑性评价,并没有结合多方评价意见来检测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效,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也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或公示手段来确保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内外部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部分素质教育评价方式方面的症结,促使素质教育更加科学化、理性化地深化发展。

第二,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向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应该具有发现潜力股的“法眼”,政策多次强调对学生“潜质”的考察,旨意即在于此。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主体要善于从具体内容抽象出智力、能力倾向、行为习惯、成就动机、人格结构等形式性的东西,基于未来发展,研判形式性之结构稳定与否、形式性之势能强劲与否、形式性之指向健康与否以及新异与否。如果说指向个性是寻找各种鲜美的果实,指向发展则是寻找各种具有生长力的优良种子[2]。不可否认,当前的素质教育也在某种层面上关注学生的潜质发展,然而力度还不到位,或者说这方面追求被淹没在显性分数大潮之下,很难发光发热。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所追求的显性与隐性并行的评价方式,能够平衡化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分布,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追求的是一种去信度的效度,它强调在“这一个”和“这一次”中把握效度。这样的效度,不能说没有预设,这个预设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自身的综合评价体系”[2]。生成性可能更是其显要的特征,但过度注重质性评价又会面临缺乏信度保障的危险。因此,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加强定性评价对定量评价的引导与整合,基于问题的情境性与学生表现的真实性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然而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也大力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由于部分地区素质教育的成果并没有硬挂钩于高考,很多学校则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因而,评价方式并没有呈现出立体化、弹性化的面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多维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当下素质教育过于僵硬化的评价标准与模式的改观,并能够释放教师与学生创新的热情与活力,使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立,着实改变了当下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式化”样貌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使用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高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事实性记录材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明确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把普通高中教师、家长尤其是学生的关注点从“冷冰冰的分”转移到“活生生的人”上来。然而,当下的素质教育虽有素质教育之名却无素质教育之实,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旧是高入学率、高升学率,希望学生在各种竞技比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被远远抛在脑后。学生与家长也只是关注每次考试的排名,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关注都较薄弱,这造成了学生生理、心理都超负荷运转的现状。而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活动,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能够通过对学生事实性材料的分析,了解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从而改变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式化”样貌。

其次,高中学校还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材料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以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4]。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与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后等客观原因,以及“以分数论高考”的主观观念影响,素质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架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硬挂钩政策,使得学校及学生本人不得不提升对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与深度,唯有这样,才能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就从正面引领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从流于形式到切实联动高考的变革,还可以带来如下三方面的利好。首先,能够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从过去只关注高考成绩转向对多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注,尤其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与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内在精神生活的幸福与完满播下优良的种子。其次,使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开始关注生的个体需要与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身心自由,因为缺少自由的教育(即规训教育、技术教育)只会导致人的责任和创造力的失落。再次,转变普通高中学生对高中生活的定位。将高中生活定位于人生中一个青春洋溢、多姿多彩、丰富灿烂的人生阶段,有利于改变以往学生只将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看作是通向未来的手段与工具,还原高中生活的本来面目,使高中生活变得轻松、可爱、亲切。这一转变将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追求“人的完美”的本原性目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能够改变学校之前只将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种去实践的教育思想,或者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样貌”,认为开设几门艺术课就算是落实了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将素质教育理念束之高阁的现象。而面对当下的考试评价改革中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硬挂钩于高考的招生录取立场与信念,即便是为了学校的高“升学率”也要加大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而这样也对培养出复合型、责任性、专业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有着推动作用,并有益于真正建立起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铭凯.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能、角色与运行[J].教育发展研究,2014(20).

[2] 杨九诠.综合素质评价的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 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

559/201412/181667.html.

[作者:王润(1987-),女,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周先进(1974-),男,江西乐平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章全武(1988-),男,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高中生素质教育素质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