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的学习智慧内涵及其生成

2016-09-10张志泉蔡晨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师

张志泉 蔡晨云

摘 要

学习智慧是学生由志向驱动的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有效洞悉、选择、记忆、体悟、表达与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理解与发掘智慧意蕴的基础上,审视当前教育中学习智慧缺失的成因,并从历史、现实及师生的维度寻求解决之道,对学生学习智慧形成与学习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习智慧 反思 以教导学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将我们自己变成知识的傀儡与奴隶,而是要成为知识的主人。知识如人类的精神食粮,学习者应选择与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用以帮自身洞悉世界、思考问题、理智行事。为此怀特海强调:“要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知识面前获得自由;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

然而现实的教育却与其使命渐行渐远,每日让学生为考试记诵学科知识,而少有对知识所蕴含深奥道理的领悟,少有对如何运用知识的思考与实践,以致学生获知越多,越为知识所累,最终成为满腹经纶而无思想与行动能力的人。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培养学生选择、建构、理解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与行动力。

一、学习智慧的意蕴

《辞海》将“智”解释为:聪明、智慧,智谋的意思,通“知”。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智”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其中, 是指木制作战武器, 与矢相通,指弓箭等武器,“口”表示讨论。其本意指在战争之前、之中,通过讨论来谋划战略的智谋。及至战国,木质武器淡出战争,隶书把 部省略,成今日之“智”。由此可见,智的本意为行军作战谋略。慧:聪明,英语中可用intelligent,bright,broom表示。慧是会意字,篆文“ ”中的“ ”表示生长于土地的植物, 则表示手持的意思,彗的意思是手里拿笤帚清扫, 则表示心中的欲念[2]。可见,“慧”是指在清扫自己心中的偏见和杂念,以便明心净性。智与慧是智慧内外两面。智是智慧的显面,指面临困境或问题时的谋划;慧则是智慧的隐面,即时刻体悟、反省,清除内心杂念。

从英语词源上看,西方“智慧”一词来自光(Phoos)和缪斯(Muse)神,有着神圣的韵味。当时研究万象的哲学则含“爱智慧”(philosopha)的意蕴。由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海氏的解释是“爱智”之“爱”就是“与智协调一致”。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3]柏拉图认为:“智慧是使人完善者。”[4]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智慧由普遍认识产生,不由个别认识得来,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由此可见,智慧有“完整”、“完善”或趋于“道”的意味。

在现代,人们将智慧与知识联系起来。钱学森指出:“智慧并不仅仅是知识,有丰富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智慧,这里还有运用的问题。”[5]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智慧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方式。具体包括我们对知识的处理方式以及选择知识以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等。”[6]学者杨东平则认为,“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7]

由此可见,智慧是以知识与经验为载体、以能力与技巧为体现的一种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洞见、判断、选择和实践等综合素养的体现[8],是人们对外洞悉世界、获取知识、应对问题,对内清除杂念、保持内心纯净的品质。学生的学习智慧则是学生在理想驱动下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有效洞悉、选择、记忆、体悟、表达与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学习智慧在当代教育中的迷失

学习智慧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应是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现实教育中,知识而不是智慧成了教育的目标。要将智慧拉回教育视界,有必要审视教育在学习智慧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为考试而学习的目标远离了人生理想

孟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9]由于缺少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很多学生只知道为考试而学习,以赢得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当其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时,则丧失了学习兴趣与信心。儿童被学科知识蒙蔽了双眼,在知识的世界里挣扎,不知光明何在,出路何在。学习其被强迫为之付出青春的活动。而教师也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教学、布置作业、评价学生,而少有对学生身心、德行与理想实现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遮蔽了儿童憧憬人生未来的视线。

2.泛滥的责任束缚儿童双眼与手脚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只不过是教育控制儿童的借口。学校教育以为学生好为借口将儿童束缚在学校、课堂中,紧盯教材知识,温顺地倾听教师的讲授,日出而入,日落而出,阻断了儿童融入自然、探究世界的机会,让教材知识遮蔽儿童本应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

3.泛滥的关爱与呵护让儿童丧失了生存本能

贫寒与磨难可以激发儿童的本能与潜能,为了生存,为了应对困境,他们不得不自己直面生活、困境与磨难,寻找出路、克服困难、独立思考、亲身历练。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学习、反省、行动解决了生活中遭遇的一个个问题,知识、经验不断积累,能力技能不断增强,品格、意志不断提升。而家庭与教师的泛滥关爱,让他们依赖父母生活,依赖教师学习,丧失了诸多锻炼机会。

学习智慧来自学生自由独立的学习探讨;来自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自然景象、社会现象时进行的观察、讨论、思考、谋划与尝试;来自学生通过回忆、反思而形成对内心世界的审视。而自以为是的教育者却以教育之名占尽学生独处、独思、独立生活与探索的机会与空间。要让学习智慧回到学生身边则必须给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独立探索、体验的机会。

三、学生学习智慧的养成与培育

众多教育学人创造了与生成了诸多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智慧对学生学习智慧生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学习与借鉴古人的学习智慧

在中外历史上,灿若群星的先贤们在教育探索中生成了诸多学习智慧,这些智慧理应为学生的学习所借鉴。

(1)持志养气

此由孟子提出。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又说:“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10]在孟子看来,志向是一个人精神的统帅、行动力量与动力。孔子则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志当存高远,志一直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表现。因此,树立远大人生理想不仅是一种学习智慧,而且是学生人生发展动力。

(2)学思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前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思考提供充足的原料,使思考更有价值。只学习不思考,则可能使学习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成为一种无效的劳动。反省自得则是学思结合的一种表现。“温故知新”、“学习即回忆”旨在表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每节课、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后回忆与反思所学知识,能回忆且理解的则通过后续的反思加以巩固,反之则通过读书、讨论加以补充与理解。

(3)诚明结合

《中庸》言:“自诚明,自明诚。尊德性,道问学。”在笔者看来,“诚”指向人的内部,指人的善性(仁义礼智)、经验、思想等;“明”则指外部世界的信息及其运行规律。“自诚明,自明诚”则是指学习过程的本质在于一方面将内在思想、经验表达、外化出来,另一方面则是把外部的知识经验吸纳或积累到头脑内部中,进而实现向内求知与向外求知的结合。“尊德性,道问学”则要将尊重自身观念与向外部问道、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的内外结合。

2.在当下学习中探索学习智慧

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时(哪怕有一次考试成绩优异),其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高涨。而长期低迷的学习成绩则可能摧毁学生心理承受底线,导致自信心彻底丧失。为避免后者而彰显前者,家长、学生有必要在学期前、学期中采取一些学习策略。

(1)超前学习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有学习上的良好开端,学生有必要在学期开始之前提前学习或自学,上课时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听课。这样不仅增强了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避免了一开始就落后的情况出现。这一点也可以从赞科夫所主张的高速度教学原则中得到印证。当教师加快教学速度,将一学期的课用三分之二或半学期讲完,不仅可以关照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用节省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也照顾到了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针对自己的问题温习。

(2)回忆过滤法

学习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由于教材的单元知识之间依据逐步过渡与相互衔接的原则编排,新单元包含上单元的很多知识(英语尤其如此),学生在学习新单元时不宜平均用力,而应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过滤掉,重点学习新知识。这是过滤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回忆过滤,也就是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知识后,尽可能地回忆教材知识,能回忆出则说明已经记住,不能回忆的则是需要重点温习的,也就是将遗忘的知识过滤出来。当然这一过程也能过滤出一些能回忆出但不理解的知识。通过过滤法,学生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由宏渐微法

此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时(特别是文科知识),先掌握学科的宏观知识体系,然后推进到中观体系,最后过渡到微观体系。如英语语法体系的学习,先掌握八种主要时态、两种语态,然后是每种时态、语态的结构、句型转换,最后是一些细节性的知识。最终所掌握的学科完整知识体系且很难遗忘。其中的道理在于微观知识对宏观知识的依附,提纲挈领就是这个道理。

(4)问题跟踪法

熊川武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之所以低效,主要原因在于知识学习的重复率太高。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反复做已经会做的练习题,却没有足够时间理解没掌握的知识、做经常出错的练习。为此,熊教授建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学、学生紧盯自己的问题学习,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了发挥此种方法的效用,学生应有错题集或问题集。

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与尝试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适合不同学科的高效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智慧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3.引导学习智慧形成的教学智慧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学习智慧的示范与启迪。因此,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学习智慧,就必须将自己的学习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1)以教导学的智慧

教育心理学将教师授课的知识呈现方式作为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布鲁纳则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以适当的形式教会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知识的方式不仅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引导方式。因此,教师要花费心思研究如何有效学习学科知识及如何在头脑中建构科学有序的知识结构,并将知识学习的过程与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集腋成裘的智慧

教师的另一使命,即教师悉心观察、了解学生,并从历届众多优秀学生那里获取学习方法与策略并转化为学习智慧,然后将这些智慧在学生中撒播,由此带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激发更多学习智慧的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育智慧也获得不断提升。

(3)无为而为的智慧

学生学习能力不是随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甚至有所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不是随学生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而是越来越重。究其根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太过有为,以致学生获得的每一点知识都来自教师的讲授,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教师不讲、学生不学。随着学生需学习知识量的增多,教师的教学负担逐渐加重。要改变现状,教师必须学会在学生的学习上放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学习机会越多,其学习能力提升就越快,教师的教学负担就会越轻。

总之,学习智慧不仅是学习者学习的智慧,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向学生学习智慧的转化,它的形成与不断拓展使得教育变成越来越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获得释放,教育的目标不断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3] 陈华新.集大成谈智慧—钱学森谈智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志泉(1973-),男,山东兖州人,南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蔡晨云(1991-),女,江苏宜兴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有智慧的羊
圆我教师梦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