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中教师身份认同及教师情绪的研究

2016-09-10罗增让余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身份新课程情绪

罗增让 余巧

摘 要

从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已过去了很多年,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新课程体系也日益成熟起来。近年来关于新课改中学生情绪、学生学习等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同样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关注却比较少。本文基于此,从教师身份认同及情绪问题的角度来了解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找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情绪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经历了8次课程改革。第8次改革从2001年至今,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此次课程改革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它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中,创生出了许多新式课堂,教师的教学更加自由、灵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新课堂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比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讲授的永远是正确的、标准的”等。现代科技发展之迅速,使得教师与学生有了同样的身份——“学习者”,因此给部分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困惑,难以适应自身身份的转换,因而影响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教师的情绪问题也较少受到关注,大部分人只是把教师作为一名“授课者”、“学生知识的给予者”来看待,其实教师作为个体的人他的情绪也是应当受到关注的。一旦教师的情绪处于低谷时,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工作热情都会大打折扣。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课程改革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转变过程。课程改革注重改变理念、观念,打破传统“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同样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却从传统的“掌控整个教学活动”变为“辅助者”,他们难免在心里会产生落差。

身份认同是人们对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理解[1]。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个体的身份,二是作为群体的身份。作为个体这一身份具有差异性,而作为群体这一身份又具有同一性。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的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含了三个成份,分别是:身体变化、有意识的体验、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教师情绪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身体的唤醒状态,即教师对课程改革能否有一个饱满的精神、充沛的体力和积极向上的劲头;二是有意识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在清醒状态下感知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三是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就是说外界事物能否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一种体验。

二、理论基础

1.弗瑞德的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2]对教师身份认同过程的解释

从图1模型可知,外界对教师的影响和改变是分成不同层次的。首先是环境,其次是行为和能力,最后是信念、身份认同和使命。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使命。在这个模型中,内层与外层之间相互影响,外层环境的改变相对容易,内层的改变相对较难。教师的改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归根于内层的改变,即信念、身份认同、使命的改变。

2.关于教师情绪研究的基石

近几年关于教师情绪的研究比较多,本文的理论基石主要是:(1)建构—诠释取向的教师情绪。强调的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情绪体验。简而言之,建构—诠释取向的教师情绪要求我们在看待教师情绪时超越个体心理的范畴,在特定的人际互动和社会文化情境中诠释教师的各种情绪活动,从而在整体上理解教师情绪蕴含的个人意义[3]。(2)Hargreaves提出了“情绪地理学”的概念,主张从社会文化、道德、专业、政治等方面分析教师与他人的情绪互动,从而加强教师与他人之间的情绪理解。所谓情绪地理,它是指空间和经验上的图像,尤其是指人类互动和人际关系的“远、近”,用以构造、代表和创造人们对自己、世界和相互之间的情感和情绪[4]。

三、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身份认同

1.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

案例:欧汉文:“泥腿”中职教师变身大学教授[5]

1989年,18岁的欧汉文从当地一所中师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偏远的永州柳溪石板村小学任教,成为该校唯一的一名公办教师。他用“几乎让人绝望”来形容自己去学校第一天的心情。办公室和寝室没有电,寝室还漏雨,地面有多处积水,“一踩一个坑”,水缸和杂物都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他不得不用一个半月的工资购买电器,重新整理寝室。

1990年,欧汉文调入柳溪乡中学任教。欧汉文说:“当我拿起上师范时学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书本,才发现里面的观点多么精辟。”从那时起,他就养成看书隔一段时间再看第二遍的习惯,甚至是第三遍都是可能的。乡初中教学任务繁重,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怎样既教好书,又能发展对电子专业的爱好?欧汉文说:“没有捷径,只有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2002年,肯钻研、能吃苦、懂理论、会实操的欧汉文被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原永川松溉职中(现已并入永川职教中心)发现并顺利调入该校。在中职学校,欧汉文如鱼得水,很快又把眼光瞄上了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产业。后来他又把关注重点放到既有难度、又有应用价值的电脑主板维修上。学校安排他参加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电子产品设计,去德国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凭借突出的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去年欧汉文被破格评为正高级工程师,重庆文理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欧汉文现在承担学校理实一体化实验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非常敬业,大家都很认可他。

“洋葱头模型”中环境对教师改变的作用体现在欧汉文从小学到初中再到职中直到最后大学的岗位变换历程,这一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得教师本身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然而,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还是其对自身的思考,教师的责任感、使命以及自我的价值的实现。

2.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

(1)相关制度。首先,课程改革制度本身就影响着教师的身份认同。教师的改变包括“渐进性改变”和“根本性改变”两种[6]。大部分教师期望进行“渐进性改变”,而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进行“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往往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困难。其次,教师的评价制度影响着教师身份认同。目前,国家对教师评价多从职称、学生的升学率等方面考虑,以此来评判一名“好老师”对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负担。最后,教师培训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身份认同。学校规定教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培训却没有针对性,这又给教师增添了无形负担。

(2)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教师生活最常接触的圈子就是学校,因此一个学校的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不言而喻。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方针与一名教师的追求目标、人生价值相符合的话,对教师来说他生活在这个圈子中就会感到舒适,若不相符的话,那么生活就会产生困扰。

(3)教师个体。教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对于一名想在教育事业上大展宏图、实现个人抱负、努力做好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毫无疑问是一次机遇。而对于一名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可以供给衣食所需的职业的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对他们是一种冲击。

3.构建教师身份认同策略

(1)为培养教师认同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首先,从改变制度的角度来考虑,要以教师的生存需要为基础来夯实教师职业规范。要合理地编制依法执教操作引导手册等来供教师阅读,以增强教师的敏感性与严谨性。学校可以请些名师专家来开展专题讲座,教师根据个人所需去学习。另外,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对社会、对教育、对学校、对自我的认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信念。其次,从教师团队来考虑,依靠学科组为单位来巩固教师专业的思想深度。教师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专业分组,相同学科之间探讨专业深度,而不同学科之间可以探讨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等。

(2)触发教师对已有的认同进行深刻反思。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就是要提高个人的价值,增强教师事业的信仰。首先,引导教师把学校与社会比较,让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学校之中,而是放于社会之中思考自己的价值。其次,引导教师把自己所在学校与区域内外同类的学校比较,客观分析本校的所长与所短,增强自信心与危机感。最后,引导教师把学校的过去与现在比较,把现在的积累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比较,规划自己的发展,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3)培养教师的使命感。教师在改变过程中作用最大的还是自身的使命感。要促进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就要从教师的使命上做文章。第一,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去向优秀的同行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三,教师应该多多思考,为自己确立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4)开通教师评价系统,提高教师自我认知。很好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对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有帮助的。首先,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信息档案,在学校网站上开通教师评价系统;其次,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些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的活动;最后,教师对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可以改进的地方等。

四、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情绪

1.课程改革中教师出现的情绪问题

(1)极端敌对和过分热情。极端敌对和过分热情是情绪过分的表现。极端敌对的教师通常表现为无视改革理念,认为改革都是上面说了算,自己只是试验品,是被差遣的工具,改革只会破坏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学到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不去运用,还是按照“老路子”来工作。而过分热情的教师则表现为对教学改革充满了希望,认为改革都是正确的、好的,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去学习、都去尝试,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是一味地接受新东西,而忘记了加工,时间久了,对课程改革也就迷茫了。

(2)困惑与迷茫。困惑和迷茫是情绪偏差的表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对教师本身就是一次冲击,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感觉其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差甚远,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很多教师培训过于形式化,教师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这就使得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新课改理念。经过一段时间改革,一旦发生预期的变化,教师就会对课程改革失去信心和热情。

(3)冷漠。对于新课程改革这一新鲜事物,大部分教师都会抱有一些好奇和希望。但是由于对理念理解得不够深刻,以及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信心,从而变得冷漠。而对于一些积极参与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改革之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也使得同行开始变得畏首畏尾,慢慢失去了对改革的热情,继而对改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2.影响教师情绪的因素

(1)课程改革自身的原因。首先,我国教育变革的推行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这种变革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外部控制特性[6]。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发生与变革相一致的改变,相反很少关注教师的内在情绪。其次,新课程改革从国外引进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而这些教学理念由于传达力度不够,教师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因不能灵活运用而产生迷茫、困惑等不良情绪。最后,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编写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很多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加注重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师来说,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运用新教材就会有些吃力。

(2)教师本身的素养。从专业素养来看,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教师在应对新课程改革时能更加从容,他们更需要改变的是授课方式。而专业知识较薄弱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要去夯实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学习新的授课方式,对他们来说,任务比较多,自然负担比较多。从个人素养来看,适应性较强的、灵活变通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课改的角色中,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新课改的理念,适时地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之下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相反,适应性较差的教师,更愿意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怕新的教学模式、理念会冲击自己,让自己处于“不适地带”。

(3)新课程与原有评估体系的矛盾。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掌握,它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种隐性的、目前还无法与之匹配的隐性评估系统。而传统的评估就是升学率、学生成绩的显性评估体系。教师所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成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时,教师就会失去信心,没有成就感。当这种新课程和原有评估体系产生矛盾时,教师就会出现困惑:到底是求升学率呢,还是要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呢?

3.应对教师消极情绪的策略

(1)认真做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一是要重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二是要强化学科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要主动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之中;三是要加强课堂指导,邀请课改专家、教研人员作现场指导,以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本质的理解,全方位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挑战的能力。

(2)做好教师情绪疏导工作。首先,让教师有积极的认知。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教师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的优势,积极地思考问题,那么就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其次,要提升教师的抗压能力。教师要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主动去挑战、迎接新机遇,而不能逃避。最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调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和压力,教师可以通过转移注意、自我安慰、合理倾诉、自我宣泄、运动调节等方式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3)培养教师的幸福感,提高教师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才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和最终价值。”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其源于课堂。教师一旦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那么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良性互动,教师能从中体会到被需要、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能为此感到幸福,那么教师的生活、工作都将会非常顺利。教师为自己是教育工作者而感到自豪,这样会增强教师的信念。

(4)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丰富的业余生活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学校多组织教师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教师拔河、赛跑、歌唱大赛等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很好地释放自己的压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增进不少,教师整体的生活环境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师在一个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心情自然会好很多。

(5)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净化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师的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只有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的工作。首先,国家应该注重教师的薪资待遇,为教师的生存、生活做好保障。其次,学校可以对教职工的住房环境、工作环境进行改善,让教师处在温馨的工作环境中,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学校为教职工选择的居住环境要尽量避免噪音,让教师得到充足的睡眠。最后,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喜欢抽烟的男教师不要在办公室抽烟,女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不要穿太过暴露的服装),教师可以动起手来装扮自己的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尹弘飚,操太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2] Fred,A.J.Korthagen.(2004).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01.20,77-97.

[3] 尹弘飚.教师情绪:课程改革中亟待正视的一个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4] 李子建,尹弘飚. 教师情绪与课程实施[J].新课程,2007(2).

[5] 胡航宇,欧汉文.“泥腿”中职教师变身大学教授[N].中国教育报,2015-3-21-(7).

[作者:罗增让(1963-),男,陕西岐山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硕士;余巧(1993-),女,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身份新课程情绪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情绪认同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