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探析

2016-09-10徐静明庆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冲突师生

徐静 明庆华

摘 要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带来的文化冲突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学校生活,文化冲突引起的师生交往障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本文基于师生交往的视角,分析了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师生文化冲突的可能途径,以期对化解师生文化冲突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师生交往 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

教育一般被定义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1],而教学一般被定义为“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1]。从这两个定义来看,教育与教学具有明显的交往性,“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边交往的过程”[3],教育与教学都要在师生交往中完成。不容乐观的是,师生交往在当下显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处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元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挑战的现状,师生交往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问题更是成为制约教学、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由此,分析师生交往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消解策略对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文化冲突的内涵与类型

“冲突”一词,在人际关系中,是指在一方的行为妨碍了他方需求的满足或双方的价值观念不协调的情况下发生于两人或多人之间的不和谐或碰撞[4]。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指出:“冲突是各派别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5]社会学家科塞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6]我国社会学者认为:“冲突是指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但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自愿达成交易契约的状态。”[7]综上所述,冲突是发生在群体或个体之间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引发冲突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价值观、利益、地位等。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8]。文化冲突的含义极其丰富,有人认为“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文化体系下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9]。有人认为“文化冲突是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矛盾性的表现”[10]。有人认为“不同民族、社区及社会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取向,并常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它文化为异己。当他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以至于企图消灭对方文化存在的状态,谓之文化冲突,也称价值冲突”[11]。也有人认为“文化冲突是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由于不再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而陷入了危机,同时新的文化特质开始出现,并遇到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排斥和抵制,新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之间展开的对抗”[12]。

上述研究者都认为,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的对抗,但在文化冲突发生的范围上所持的观点却不同。所以,笔者认为文化冲突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相遇之后因差异而产生矛盾并引起的相互摩擦、冲撞或对抗的状态。它既发生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又发生在同一文化体系下亚文化之间;既发生在同一时期不同文化团体之间,也发生在同一时期新旧文化之间。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将文化冲突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不同性质文化间的矛盾与对抗,表现为不同文化体系间或同一文化体系下不同亚文化间的冲突或对抗;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对抗,即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对抗;民族文化危机中的文化模式或者文化精神间的对抗,主要是因新旧文化并存而引起的社会成员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迷茫、混乱、冲突、对抗。

二、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分析

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阵地的争夺,师生交往过程中也遭遇了教师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学生多元文化间的冲突,阻碍了师生交往,严重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只有对师生交往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的表现、影响、原因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交往。

1.师生交往过程中文化冲突的多重表现

(1)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当下师生交往间的文化冲突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师生间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所代表的多元价值观与教师所代言的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学生尚未成年,心理和生理上均未成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学生深受多元化的影响,不愿意趋同于主流文化,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念,都渴望适合自己的差异性对待。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价值取向较为稳定单一,并已形成固定的体系,其传授给学生的是主流文化,对学生实行统一的标准。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与教师的主流价值相遇,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与摩擦。此外,学生所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以追求快乐为宗旨,以愉悦为天职;教师所代表的成人亚文化则具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以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己任,这两种价值追求间也产生了冲突与对立。

(2)符号体系上的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师生交往间的文化冲突还表现在师生之间语言编码上的冲突。据英国学者伯恩斯坦研究发现,社会不同阶层运用不同的语言编码。一种是“精致编码”,其特点是:语言较为概念化,词汇丰富、专业和抽象,句子结构复杂等,主要存在于统治阶级及上流社会的语言中。另一种是“受制编码”,其特点是:句子结构较简单,词汇贫乏,不够准确和严谨等,主要存在于中下层阶级的语言中。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的教师所运用的精致编码与学生所用的家庭语言编码的特征相去甚远、不相一致,当这两种异质语言编码相遇与碰撞,便造成了师生之间符号体系上的冲突。

(3)行为方式上的冲突

人是文化的人,人的行为必定受到文化的影响,师生交往中遭遇的文化冲突还表现在师生之间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行为方式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如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一般而言,学生言语行为表现为对教师所说的和所讲内容的“质疑”,情绪上时有排斥、抵触,甚至故意去捣乱并公然与教师对抗。教师则表现为解答,用指令性语言维护自己的权威,批评学生,甚至演变成语言或身体暴力。

2.师生交往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严重后果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其和谐与否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师生交往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造成了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疏离师生关系,影响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

师生间价值观上的冲突,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绪上的反感、对立,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还会产生相应的抵触与敌对情绪。如果师生在一些价值观上的冲突无法调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交往中关系的紧张和情绪上的紧张、焦虑,阻碍师生双方身心的健康发展。

(2)造成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无交往”行为

师生交往过程中遭遇的符号体系上的冲突极易造成师生交往过程中不知彼此所云的现象,导致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无交往”行为以及教育场域中的“局外人”的产生,不利于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阻碍课堂教学的进度,影响教学效果

师生交往过程中因为双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会产生一些破坏性行为,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如要么因困惑、怯于参与而消极逃避,游离于课堂之外,造成在场的假象而实际上却是不在场,沦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或“边缘人”;要么因排斥、抵触而变成课堂教学的“破坏者”或“捣乱儿”。这些破坏性行为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影响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3.多重文化差异导致师生交往文化冲突

师生交往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阻碍了师生交往,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往就必须解除威胁,找出造成师生文化冲突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有学者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只要存在目标资源、价值规范、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冲突就无法避免。”[13]可见,差异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当下师生交往中之所以会遭遇价值观念、符号体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指隐藏在师生角色间、身份间、代际间、地域间差异背后的异质文化。

(1)师生间的角色文化差异

人在交往活动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师生交往也是如此。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师生扮演的不同角色象征了师生不同的地位、规定了师生不同的行为倾向。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是受社会委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专业人员,承担着“社会代言人”、“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作为法定知识的代言人,占有雄厚的文化资本,拥有知识、权力上的优越感。而学生在学校则是知识的贫乏者、需求者,一般是受教师规训的。教师代表的是社会整体普遍规范,学生则是形形色色的个体。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会利用其权力强制学生服从,这对本就要求独立、追求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具有自发性生活期望的学生来说,被支配地位与民主观念反差极大,由此必然会引发师生之间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的冲突。

(2)师生间的身份文化差异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身份认证,具有自己的“身份文化”,它包含价值观、谈吐方式、礼仪教养、行为方式等。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不同的“身份文化”,由于这种身份文化对双方各自的知识体系、符号表征及文化建构造成了一定的差异,常常出现不知彼此所云的现象。这就是师生之间的身份文化差异,即师生间的阶层文化差异。阶层通常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个体职业和收入有关。无论是人类学者,还是社会学者,通常把社会阶层与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分析社会阶层,重视与社会阶层相应的文化特征。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如处于社会上层的阶层既具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又具有谦恭的一面;而处于下层阶层的人们生活捉襟见肘,致使以消极、孤独、无安全感等为特征的贫困“文化”的形成。正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身份文化的差异,才造成了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价值观、符号体系、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3)师生间的代际文化差异

“教师与学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群落,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亚文化和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们将这种冲突称为代际冲突”[14],其实质是不同“代”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冲突以及建立其上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代际间的价值观冲突是社会转型期价值冲突的一种常见类型。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转型,新老两代人之间会出现一道无形的“代沟”,站在“代沟”两侧的新老两代人互相否定对方,呈现出不可调和的趋势。这种代沟主要是指价值观的不同。随着社会的转型,两代人的价值观在相遇后就会出现对立、冲突甚至斗争,并形成无形的隔阂,把两代人隔在时代的两端,难于交往与沟通。教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都属于成人文化的范畴,是成人世界的经验,已趋于成熟和稳定,易固守原有的行为模式。而学生文化属于需求性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及吐故纳新的活力,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呈现出动态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征。

(4)师生间的地域文化差异

在我国,地域文化差异相当突出。简单地说,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等,人们在适应和改造不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特定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师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即使来自同一地区,也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或街道。由于各自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造成了每个城市或乡村之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观、处世态度、为人原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北方人性格粗犷、豪放,南方人心思细腻、婉约,师生之间的这种地域性文化差异会造成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就某些问题产生一定的分歧,进而造成交往中的摩擦或冲突。由此可见,师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带有不同文化的特征也是造成师生交往过程中遭遇行为方式上冲突的原因。

三、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解蔽

从根本上说,师生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立体的“文化交往”。因此,社会转型时期,师生在交往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重塑,影响了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如何化解师生交往中遭遇的文化冲突,是促进师生之间良好交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1.换位思考:构建师生移情的认识

师生由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文化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尝试着换位思考,走进学生文化,努力做到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理解和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内心感受。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表达言辞时,教师都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角色特点行事,要依据学生的身份来转化自身的心理角色,努力尝试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尝试着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尽量用学生的语言习惯来表达,让学生容易接受、便于掌握,构建师生移情性认识。同时,还应用心去关注学生内心的渴望与需求,关注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不断完善生命活动的过程。

2.暴露自我:谋求师生交往的动力

师生由于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家庭,其身份文化间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出现障碍。因此,为了提高师生双方交往的质量与效率,双方都必须扩大自己观念及认识上的开放区,努力缩小其隐蔽区。师生只有对自己以及对方的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双方的异同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跨过鸿沟,实现双方和谐的交往。师生交往过程中,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就必须使彼此适当地扩大自我暴露,尽可能多地向彼此介绍以及解释性翻译自己的文化。此外,教师还应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自己所属文化的特征,以便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师生交往中要暴露自己所属的文化特质,就必须多交流、多对话,以便对方从对话中捕捉有关自己所属文化的信息。师生之间应该增加彼此直接交流的机会,以便对身处异质文化的彼此有移情性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双方适当地暴露自我,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清除彼此之间的交往障碍,谋求师生交往的动力。

3.悬置偏见: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后喻文化、互喻文化以及前喻文化,并阐述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教育方式。”[15]其中,互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的模式是同代人的行为,即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也称并喻文化。这种文化类型中,年轻一代更习惯和注重跟他们的同代人交流感受,并且从中获取经验。那么,如果借用这三种文化类型来分析当前的师生关系,则更应接近于互喻文化的模式。师生间的交往,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相互作用的社会性过程,那么更应倾向于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应正视自己在文化上的偏见,并通过悬置来破除偏见所带来的视界束缚,以此来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此外,教师本身还应该带着“学习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彼此之间的差异。

4.求同存异:追求师生交往的和谐

师生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共性。“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分割的……把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统一起来,应当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16]教师与学生背后的文化既存在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文化上的共同点,使不同文化之间具有了交往对话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交往的前提。随着师生交往的深入,其背后两种不同文化不断接触与摩擦,教师与学生的观念、行为方式等所反映的其背后的文化上的共同点会逐渐呈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利用这些共同点、共鸣区,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文化,以便促成师生之间顺利交往。当然,在寻求共性的同时还应承认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以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

参考文献

[1] 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谷木荣,明庆华.师生冲突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实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

[5] 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天津出版社,1988.

[6] 刘易斯·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 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重译本)[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杨俊,彭贵川.论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

[10] 陈平.多元化中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11] 吴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应[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

[12] 关键,李庆霞.文化的构成与文化冲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13] 河景熙.西方社会学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4] 石中英.代际冲突与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1997(1).

[15] 马格丽特·米德.代沟[M].北京:光明时报出版社,1988.

[16] 邹高飞.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共存[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作者:徐静(1990-),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明庆华(1964-),女,湖北浠水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冲突师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