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16-08-01李夏元张学兵冯晓丽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需求培养模式

李夏元,张学兵,冯晓丽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李夏元,张学兵,冯晓丽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041000

摘要: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其中包括体育硕士。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本文对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专业实践、毕业论文和就业等环节的设置,以职业需求的导向进行分析,以探索符合体育硕士职业定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硕士;职业需求;培养模式

1引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收范围[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则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2]。

2009年以后,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各招生单位开始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出现了很多与体育硕士培养目标不相符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体育硕士的培养模式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就体育硕士的特点设置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环节。而对体育硕士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区别于传统学术型硕士特定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此外,各培养机构对于体育硕士培养的各个层面,也处于探索阶段。大学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部门,毕业生只有参加工作,成为社会的生产力,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各教学环节的设置跟社会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以致输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没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反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

职业需求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欲望,通过个体的职业活动为社会履行责任,获得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3]。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高度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所以培养的每个环节,如课程的设置、专业实践的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就业环节都要以应用为设计理念(图1)。在各个培养环节上渗透职业需求的教育思想,以实践和应用为基础,培养出有职业竞争力的体育硕士毕业生。

图1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理论构想

2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按照体育硕士各培养单位现行的培养方案,体育硕士第一年的修业时间主要是进行课程学习。课程的修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体育硕士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其职业技术技能不仅要“用于”职业,也要“源于”职业[4],课程的设置应以体育硕士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依据。

2.1课程的设置应突出职业性与研究性

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把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的要求联系起来,让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计,将实际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反映到课程设置中来,体现应用型的课程设置[5]。英国院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课程一般都具有研究的成分,教学中也会涉猎科技最前沿的内容[6],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经验与方法。此外,工具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切入点[6],是学生以后的重要工作技能,如科研方法、统计学、办公软件等,所以对工具性课程的建设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2课程的设置应富有前瞻性与针对性

高校每个专业的学制各不相同,到毕业的时候社会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往往与当初的期望会产生一定的差距[7]。所以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和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社会有一个时间差,课程的设置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富有一定的前瞻性。此外,体育硕士有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针对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符合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职业定位,才是以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

3加强专业实践提升体育硕士的应用性职业技能

3.1专业实践应落到实处

课程的修读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通过专业实践的历练,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形成体育硕士独有的体育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中提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目前各高校在体育硕士专业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有:专业实践不能达到1年;建立的实践基地有名无实;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学校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广泛拓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获得充分的实践经验,突出应用型的特点,把专业实践的实施落到实处。学校应该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拓展与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入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坚实平台[8]。

3.2运动技能的培养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9]对体育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中专业实践能力的阐述为:应具备较强的的专业实践能力,如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运动专项技能,做到善讲解、会示范、能组织良好的教学执行能力。运动技能是体育硕士职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研究生的运动技能在应聘时非常吸引招聘单位的目光,也是招聘单位一贯的考察重点,较强的运动技能可以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是体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表现[10]。

在这个环节上,体育硕士的培养也遇到很多困惑的问题,按照运动员身体的发展规律,运动员的级别一般都是在中学阶段取得,在研究生阶段提升竞技运动的能力不太现实,而运动技能的提升又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并且比较困难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学习也呈现了个性化与多样性的特点,这些都给体育硕士培养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各培养单位现行的培养计划中,无论是课程,还是专业实践,都没有针对技能的具体要求。技能的学习一方面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又没有被各培养单位所重视。如何切实培养体育硕士的运动技能,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是需要各培养单位具体探索的一个重要培养内容。

3.3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在课程之中,又在课程之外。与其他专业相比,体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综合知识比较欠缺,直接原因是读书少,很多通识性的知识能力较弱。《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9]对体育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有,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善于社会交往,与人互动交流与沟通,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有效组织、开展各类体育实践活动。

而体育硕士研究生阶段2年的学制很短,这就需要各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中,掌握不输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从招聘单位长远用人的角度来看,能否融入工作团队与同事长期和谐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毕业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也值得重视[11]。

4以应用性的选题为主以契合体育硕士的职业定位

学位论文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工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以是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形式[9]。

4.1具有应用性题目的选题意识

如果体育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应用型的题目为主,论文的学术性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对其学术性的要求也应适当降低。而各招生单位开始招收体育硕士的时间并不长,导师因常年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对毕业论文采用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的形式普遍存在抗拒心理。所以学位论文是否可以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在实施层面仍有很大困难。

此外,按照各单位现行的培养计划,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都要求在第二学年完成。对于本科应届生源的体育硕士,实践活动又有长达一年的要求[1],还应保证学位论文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认真撰写[9]。所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都应具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选题的选题意识,使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在时间上互不冲突,使两个环节实现双赢。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有大约 6 个月的时间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90% 以上是在企业里实习撰写的,选题则全部来自企业需求[8]。这些培养体系完全可以为体育硕士的论文撰写所借鉴。

4.2英文水平与科研水平应相互促进提高

国外英语非母语国家硕士生的培养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英文课,如日本,英文能力的培养都是随着科研论文的阅读与撰写随之提高。我国体育领域以英文为写作语言的科研成果并不广泛,侧面上削弱了体育领域研究生英语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体育领域内导师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体育领域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英文水平也会相应上升。

此外,国内大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都开设有专业外语课程,而体育专业英文课程的开设在国内则很罕见。由于英语本身的特点,专业英语的词汇跟日常英语往往区别很大,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体育专业英语课程对于我国体育科学的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

5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虽不属于培养环节,但学生就业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学生整个学历阶段的最后归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赵君[12]关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内容调査结果显示,发布就业信息排在首位,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教育部要求各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13]。

美国高校就业相关部门的服务工作则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传授面试技巧等技能。就业服务工作分布于每一个学期,对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帮助很大[14]。此外,根据学科特性,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人员进行讲座,对学生的帮助也非常巨大[15]。用人单位最终考量的是每个人的能力和潜质,一份漂亮的简历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应珍惜光阴,为自己的履历增添色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的职业竞争力。

6结语

对于体育硕士的培养应从多维的视角看待,对体育硕士学术能力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而应着重发展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16]。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对课程设置、专业实践、毕业论文以及就业等培养环节的改变,是否可以提升体育硕士的应用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 教研[2009]1号.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 学位[2005]8号.

[3]李永鑫. 综合职业需求理论模型的构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40-42.

[4]李先雄,周建社,陶成武.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内涵与内容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9:89-92.

[5]易萍.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J]. 职教论坛,2014,30:36-41.

[6]李淑红. 从拉夫堡大学体育硕士项目看英国体育硕士培养[J]. 世界教育信息,2007,12:59-62+89.

[7]蔡亮. 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衡的探究[J]. 职业,2010,33:36-38.

[8]刘占发. 浅谈国外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7:128.

[9]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6-58.

[10]李星剑.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11]郭惠杰,李传兵,方千华.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性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117-124.

[12]赵君. 首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研究[D]. 郑州大学,2012.

[13]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Z]. 教学厅[2010]3号.

[14]许小石.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2004.

[15]王婷婷.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探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3:62-64.

[16]谢宇文. 社会体育指导方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JG56)

第一作者简介:李夏元(1985-),男,山西定襄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7-0035-3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7.016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Mode of MSPE Oriented by Career Need

Li Xiayuan, Zhang Xuebing, Feng Xiaoli

Abstract:Since 2009,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decided to expand the range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inly recruited from the graduating students, including the 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MSPE).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MSPE is to train high-level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sports professionals, who can independentlyundertakesports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or management work. Oriented by the career ne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practice, graduation thesis and employment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MSPE to explore an appropriate cultivation mode complying with the occupation orientation of MSPE.

Key words: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MSPE); career need; cultivation mod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猜你喜欢

职业需求培养模式
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