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替普酶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16-07-31安东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瑞替普罗非班纤溶

安东

瑞替普酶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安东

目的研究分析瑞替普酶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30、60、90 m in梗死血管再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瑞替普酶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溶栓疗效显著,且应用安全可靠。

瑞替普酶;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的一个主要方法为静脉溶栓[1]。为研究有效的溶栓药物以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瑞替普酶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从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09—2014-08随机抽选74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61~85岁,平均年龄为(73±0.3)岁;病发到溶栓治疗时间为1.1~12.0 h,平均为(4.5±0.7)h。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63~89岁,平均年龄为(76±0.2)岁;病发到溶栓治疗时间为1.0~11.5 h,平均为(4.3±0.5)h,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所选取的患者有溶栓适应证、无溶栓禁忌证,胸痛持续时间大于30 min,心电图ST段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提高>0.01mV,或相连两个或多于两个胸前导联高于0.2 mV;距离发病时间在6 h内,心电图ST段有明显抬高,合并或不合并严重胸痛者;血小板计数>150×109/L;拒绝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溶栓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颅内恶性肿瘤;活动性出血;3个月内严重面部创伤或头部闭合性创伤。

1.3 方法给予对照组静脉注射瑞替普酶10 U与5~10 mL生理盐水稀释,在0.5 h再将同样剂量静脉注射。观察组瑞替普酶10 U与5~1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4μg·kg-1·min-1),滴注30 min,之后以0.1μg·kg-1·min-1速度维持静注48 h。在入选患者发病后10 d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若有必要可给予患者支架植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并发症(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皮肤瘀斑)情况。

1.4 疗效评价溶栓开始后60~180 min内对临床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心律水平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血管再通间接判定指标:60~90 min内抬高的ST段回落50%;肌钙蛋白T(Ⅰ)峰值提前到发病12 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酶峰提前到14 h;2 h胸痛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3 h有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判定标准:TIMI血流2~3级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溶栓成功;TIMI血流0~1级表明梗死相关血管未再通,溶栓失败[2]。

1.5 数据资料分析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 19.5软件包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效果观察组溶栓后30、60、90 min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应时间的梗死血管再通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效果对比[n(%)]

2.2 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不良反应6例(15.0%),分别为皮肤瘀斑1例,消化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4例;观察组不良反应4例(11.8%),分别为皮肤瘀斑1例,消化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当前临床用于溶栓的治疗药物种类多样,本次研究中重点分析瑞替普酶以及替罗非班治疗效果。瑞替普酶为一种有效的用于溶栓的药物,为非糖基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变异体,经水解纤溶酶原肽链上第560位(精氨酸)、第561位(缬氨酸)间的肽链,可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纤溶酶,后者可将不溶性成网状纤溶蛋白单体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而起到溶栓疗效[3]。除可溶解纤溶蛋白外,纤溶酶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效果。替罗非班为一种非肽类血小板受体GPⅡb/Ⅲa拮抗剂,可与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血小板受体、纤维蛋白原,防止血小板聚集、粘附等活性反应,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延长出血时间[4-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用于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治疗30、60、90 min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明显提高,分析原因两种药物的不同药物机制发挥作用,作用于血栓,其效果优于单一药物。而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血为溶栓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瑞替普酶、替罗非班均可能会诱发出血发生,同时应用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联合用药时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1]贾玉文,张芙蓉.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40.

[2]朱宏涛,张荣.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比对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83.

[3]高续新.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08.

[4]段霄燕,余建中,陈丽.血清sTWEAK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预测价值[J].河北医学,2015,21(1):55-58.

[5]刘宁,王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2):1072-1075.

2015-04-22)

1005-619X(2016)01-0060-02

10.13517/j.cnki.ccm.2016.01.028

110041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瑞替普罗非班纤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替罗非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及诊治流程
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