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2016-07-28王春霞林洪芹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设置优化

王春霞,季 萍,林洪芹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基于“卓越计划”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王春霞,季萍,林洪芹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纺织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有效地保障专业建设,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工程素质良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纺织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卓越计划;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体系反映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纺织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为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纺织卓越工程师”提供有效的保障[1]。

一、 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校(盐城工学院)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解决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问题。既依据学科知识体系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构建,又根据职业需求创新课程,使课程目标进一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2) 解决通识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根据卓越人才培养要求,认真梳理课程设置的门类和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与纺织专业课程整合成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3) 解决课程模块中各门理论课程中存在的过于追求自身系统完整性的问题。以专业知识为主线,既保证各门理论课程自身所特有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又兼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使课程不仅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

(4) 解决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2],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是将之前相互分离的理论课与配套实践课融为一体,从大工程角度出发,对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整合,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重论文、轻设计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备非常广博的知识。鼓励教师加强工艺研究,并从制度上保证有一定比例的毕业设计项目。

(6) 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薄弱的问题。通过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的设定,开设一定数量的自学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拓宽知识面,并且通过课程的考核,使学生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 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主要思路

基于“卓越计划”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不是纸上谈兵。一门课程的设置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涉及到课程体系实施过程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思路是:

1.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从课程的设置到实施都需要产学研一体化的支撑。课程内容应该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争取企业的参与,根据市场及行业现状指导人才培养。另外,教师将自己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及能力。

2. 拓展实践途径

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比例的增加要通过拓展实践途径来保障。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还要借助其他学院的实践资源,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用的工程知识、充足的实验场地等,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学到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 打造师资队伍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经验,才能从本质上保证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进行。除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外,还要逐步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开拓精神。

三、 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

1. 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推行和完善纺织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表1为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模块的变化。由表1可知,课程设置由简单的课程分类渐变为课程的模块化分类[3]。同时,以纺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通过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也体现出特色课程群。另外,逐步增加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的比例,体现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表1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模块的变化

2. 以纺织工艺流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中的层次化理论课程体系

图1为纺织工艺层次化理论课程体系图。由图1可知,该课程体系以纺纱和织造工艺流程为主线,构建了理论课程的层次化。在该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确保课程之间的衔接。比如,避免“纺织加工化学”中浆料的知识与“织造原理与设备”中的教学内容重复,黏合剂的知识与“非织造布”中的教学内容重复。在专业课程大纲的修订中,为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并在课程命名中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纺纱原理与设备”“织造原理与设备”“非织造布”“针织工艺学”分别更名为“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非织造技术”“针织工程”。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邀请企业参与进来,听取企业专家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如将“纺织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改为专业理论课,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又根据企业要求强化产品设计、弱化厂房设计的意见,取消了“纺织厂设计”课程。

图1 纺织工艺层次化理论课程体系图

3. 围绕纺织工艺单设计,推行理论课与配套实践课一体化教学

图2和图3分别为纺纱、织造理论课与配套实践课一体化教学体系图。纺织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工艺设计能力,所以,我们以工艺单的设计作为课程目标,建立理论课与配套实践课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纺织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元分离的问题获得了较好解决。在体系构架中,“纺织专业概论”理论课程合并到认识实习中,以讲座形式开设,各工艺环节由不同的教师负责讲授,既发挥教师的专长,又加强教师的团队精神。“纺织CAD”理论课程改为集中实践环节,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了加强纺织品后整理方面的技能,“染整概论”更名为“染整技术”,课时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所增加的16学时均为课程实验;同时为确保“染整技术”课程实验的进行,“纺织化学基础”课程增加了16学时的实验,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水平。另外“试纺”“试织”学时由1周增加到4周,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图2 纺纱理论课与配套实践课一体化教学体系图

图3 织造理论课与配套实践课一体化教学体系图

以“卓越计划”理念为指导进行的课程设置,推动了专业各项工作的进行,保障了纺织专业教学的有序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王鸿博, 高卫东, 谢春萍, 等. 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践环节调查报告

[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6):488-491.

[2] 陈荣.卓越工程师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26-28.

[3] 潘红玮.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纺织服装教育, 2013, 28 (5): 380-382.

作者简介:王春霞(1974—),女,江苏盐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E-mail:cxwang@mail.dhu.edu.c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3-0220-04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课程设置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