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

2016-07-27单丽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诵读对比合作

单丽丽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 山东淄博 25540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

单丽丽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 山东淄博 255400)

摘 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关键词:说教材 诵读 合作 对比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本单元的诗歌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意在引领学生关注诗中的具体形象,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2年,它意象丰富,感情深挚,是诗人在日寇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九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17首现代诗,并且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也相对完善,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品味语言,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1]

一、说教法学法:

我运用了情境体验法、点拨指导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课。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设计是通过:朗读一首诗歌——比读一种手法——解读一位诗人三个板块完成本课学习。

我这样导入我的新课:

戴望舒从写那首浪漫幽怨的《雨巷》到写《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一个“经典”式的例子。

学习活动一:朗读一首诗歌

两个任务:

1.齐读题目,为什么是残损的呢?

背景阐述 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时,诗人戴望舒曾坐了七个星期的地牢,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做柔道的呆对手,做剑术的靶子,他受了种种酷刑,但他没有供出一个抗日人士,只在奄奄一息时被营救出狱,并且落下了致命的哮喘病。写实的,也是满腔悲愤和对祖国深情的象征。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怎样?放声朗读课文,把题目补充完整。(一读)[2]

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诗人用形象说话,抒发了爱恨交织的感情。在日寇蹂躏我中华民族的年代,我们的国土的称呼有了沦陷区,解放区这样的分类。

请允许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师范读)

读这样的诗作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请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读这首诗吧。(二读)

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胸中沸腾。我和大家一起再来朗读。(分工读:师读——男生读——女生读——全体读 三读)

学习活动二:比读一种手法

诗人的情绪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戴望舒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在这首诗中对比手法无处不在,下面我们来探讨这种手法。

屏显要求:

请找出对比点,细细的品析,体会诗人情感。可以阐述对比,可以朗读对比,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呈现。

屏显示例:

“掠”:拂过,给人不忍心的感觉,是对苦难现实的快速回顾。

“贴”:是更紧密的接触,体现出依赖、归属感。

对比效果: 突出对沦陷区的无奈与悲愤,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对比点:

1.冷暖色调词语变化

2.虚与实的对比

3.动词的变化

4.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5.两组比喻句的对比

6.也可以创造对比

……

师预设:

1.冷暖色调词语变化:阴暗和明丽,感情色彩上看,诗的前后两部分宛若冰火两重天,更好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冷色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

暖色调: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2.实与虚的对比: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以小画面缀连。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一连串温馨的比喻。戴望舒“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3.动词的变化:摸索—触到——蘸着——掠过——沾了——轻抚——贴 ,诗人从寻找到不忍到爱恋到依赖归属,感情经历了从抑郁痛苦到明朗豪壮的转变。

4.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情感对比,表达悲愤之情。

5.解放区两组比喻句的对比

“像恋人的柔法,婴孩手中乳。”唤起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对解放区倍感亲切。“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表达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热切盼望。

6.创造对比:去词、换词、改写

小结:与众多的口号爱国诗不同,本诗以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如此丰富的对比,让我们叹服于诗人巧妙的笔触。

如果学生阐述到,学生会说,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和恋人和母亲的关系。对这两句诗我们虽然缺乏体验:一个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但是它唤起了我们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那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轻轻的读出来吧。

学习活动三:解读一位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注定是一个独特的所在,他在诗坛上以雨巷诗人的面目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血泪的现实诗篇。联读《狱中题壁》,生朗读。

这是为民族解放慷慨赴义的勇气。

在《偶成》中戴望舒说:“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这是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屏显戴望舒资料: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28年发表《雨巷》,开创新诗新纪元。

1941年因宣传抗曰在香港被捕,次年被营救。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翻译大量诗作。

1950年因哮喘病去逝。

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满含深情的诗人,却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倏然长逝,留给我们无尽的遗憾和痛惜。再次朗读诗歌,对这个高贵的灵魂表达我们无上的敬意!

(分工配乐朗读:1、2——3-8——9-16——17-26 四读)

结语

这节课的内容就一个字——读。我们朗读了一首诗歌,比读了一种手法,解读了一位诗人。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 沦陷区 悲愤

轻抚 贴 解放区 向往

教学反思:

在反复朗读中字斟句酌,我发现对比是本诗的一大突出手法,在对比中抓住差异,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另外在大量的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戴望舒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也特别值得我们探讨;当然任何诗歌教学,朗读都是不可忽视的,朗读是手段也是目的。就这样我把本课的学习定位在朗读一首诗歌,比读一种手法,解读一位诗人。

参考文献

[1]雷巧旋. 从“雨巷”到“我用残损的手掌”看戴望舒的诗路历程[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92-96.

[2]时玉莲. 说课,展现教学过程魅力的重要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06,08:31-33.

猜你喜欢

诵读对比合作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