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实现途径探析

2016-07-26汪萍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高校

汪萍

[摘 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新时期要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其实现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高校话语体系、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创新高校实践活动,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

一、马克思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是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的,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向全党提出了战略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创新其实现途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创新其实现途径的必要性

高校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大众化的突破口。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和当代大学生。

(1)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需求在不断变化,他们思想独立,喜欢新鲜事物。不能与时俱进、及时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2)一些不良价值取向对高校主旋律的冲击,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到高校内部,使部分学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质疑我国的政治制度或经济理论。

(3)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认同感。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了解,而是因为无知,误解,进而怀疑、反对。

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创新其实现途径的可行性

近期一首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掀起了一阵热潮。歌曲符合当代青年们的气息,没有一点沉闷感,节奏感强,主旋律响。歌曲很快吸引了一大批的青年学生,也红遍了网络。可见,当代青年也爱马克思,只不过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走进马克思过,不曾了解,何谈爱!因此只要青年学生一旦接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定会被其深深地吸引。理论的创新加强了理论的吸引力,进而决定了理论的接受度与大众化程度。所以,只要有真正的创新,有吸引力,那么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的创新性思路

1.话语体系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是来自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所以马克思理论本应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应是很乐于,也很容易接受的理论,但实际上它却处于相反的境地。所以高校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讨论,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接受它。这里的三“新”,就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创新。这里可以根据青年学生的接受特点和喜好来创新,也可以借鉴最新网络语言的特点来创新,然后在师生之间相互传递,形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当然,这种创新也不局限与课堂,它更需要从课堂延伸到校园。

2.宣传方式的创新

(1)高校加强对党团组织的有效引导,体现出马克思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广泛而有效的宣传,甚至可以说宣传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一定要体现出它的指导地位。宣传部门本身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正确的理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创新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宣传方式的创新上,不仅要重形式传播、还要重内容创新。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一档以马克思为主题的国内首档电视读书节目《开卷有理》第一季《马克思靠谱》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新节目。其节目创造“内容红”和“形式潮”,高校自然可以学习借鉴其内容和形式。高校的宣传定位应该是在校的青年学生,在传播方式上,包括语言表达方式上,都应该为他们量身打造,从而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再如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也是个可借鉴的成功例子。其歌词语言幽默又不失深度,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创新,就是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向大众生活,走向大众心灵。

(3)利用新媒体推进大众化,掌握话语权。新媒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宣传手段和途径。当前,党、团委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平台,虽然已经开始运转,但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还缺乏一定吸引力。所以必须要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占据宣传的主阵地并掌握话语权。首先,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高校自己的校园主流媒体品牌,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形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利器。其次,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困惑,合理借鉴网络新语言,形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以此来提高其吸引力。最后,有合理有效监管新媒体,优化新媒体的环境,过滤不良信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影响力。

3.实践活动的创新

高校需要有效利用并发挥高校校刊或学报、宣传栏以及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的作用,开展健康活泼的各项活动:论坛、辩论赛、知识竞赛、红歌会、脱口秀等。也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或纪念日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还有一些社团活动,比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就是青年学生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平台,高校既要鼓励支持其发展,又要鼓励其创新。

高校还需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项目结合起来,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党的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成绩,并在其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从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149.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02).

[3] 郑向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255).

[4] 祁海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理论创新、舆论宣传与社会传播[J].学习论坛,2011,1(27).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高校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