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地理与西方视域中的他者
——评电影《狼图腾》

2016-07-20

电影新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狼图腾他者

李 云



文化地理与西方视域中的他者
——评电影《狼图腾》

李 云

【摘 要】小说《狼图腾》在叙述以狼为代表的草原环境和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对汉族和草原民族的民族性差异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挖掘。而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执导的电影《狼图腾》中,由于文化地理上的差异,小说文本中的主题在影片中发生了改变,民族的形象和叙事形式也以一种异与本土文化的方式来呈现。总之,在电影《狼图腾》的文本里,原著所描述的东方文明成为西方视域中的他者。

【关键词】狼图腾 文化地理 他者

2015年2月19日,由国际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Wolf Totem)上映,影片上映之初在排片和票房均不理想的情况下,经过发行部门的努力和口碑宣传,影片最终成功逆袭,在贺岁档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电影《狼图腾》能够成功逆袭也说明了影片的艺术品质和制作水准。然而,观众在被精致的画面和精彩的叙事本身所吸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影片背后暗藏的问题。该影片的导演让·雅克·阿诺是一名法国籍导演,而原著是中国的本土文学作品。由外籍导演执导本土小说改编的电影,必定面临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民族的他者形象等问题,而经典好莱坞叙事手法以及追求快感的视觉奇观的运用,也导致了本土艺术魅力的淡化和小说原文本意义的阙如。

一、电影《狼图腾》对原著的主题置换

电影《狼图腾》是由姜戎的小说《狼图腾》改编而来,因此要想对电影《狼图腾》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解读,有必要对原著的主旨先有一些了解。自然环境对人以及民族的影响是原著《狼图腾》自始至终都在探讨的问题。书中涉及了动物、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无疑自然与民族性的养成统摄其他几组关系,居于核心地位。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狼图腾》的主人公陈阵必定是一个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高原形成了草原文明,而以狼为代表的恶劣的草原环境培养了草原民族凶猛、剽悍的民族性格;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使得草原民族形成了自动规避错误的机制——对腾格里的敬畏。小说从狼和人两方面论述了狼成为草原人的图腾的原因,狼既是狼性民族性格的象征,也代表了对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念,这就是狼图腾。

通过对小说《狼图腾》的改编,原著中探索民族性根本问题的主题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环保主题。影片主题的置换不仅仅只是叙事视角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深层次地揭示了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迈克·克朗(Mike Crang)指出,“我们将地理景观看作一个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而社会就是构建在这个价值观念之上的。”①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常常带有政治性和竞争性,也就是说,文化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②法国籍导演让·雅克·阿诺在拍摄《狼图腾》这一异域文化题材时,西方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与审美观念成为其塑造影片价值的标准和尺度。

影片从陈阵等人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内蒙古草原插队开始,随后陈阵经历了令他一生难忘的时刻,他第一次与狼相遇,从此便被草原狼迷住了。蒙古族老人毕力格带着陈阵领略了狼群围猎黄羊的壮观场面,陈阵再次被狼的机智与凶猛所折服,萌生了想要养一只狼的念头。与此同时,因人攫取了狼群的食物埋下了狼对人的嫉恨,狼群开始报复人,人也在竭力猎杀狼,人与狼的矛盾就此激化。电影《狼图腾》在叙事形式和整体架构上与小说基本保持一致,主要人物角色得到了保留,除了一些具体情节有所调整和改变外,几场大的事件影片中都有呈现。然而在论及主题时影片却与原著背道而驰,致使影片的意义发生了转变。

小说中关于狼性民族(游牧民族)与羊性民族(农耕民族)的探讨贯穿于整部书章节中,尽管在影片中也有所提及,也只是以陈阵的半句话“他们骑马,我们走路,他们吃肉,我们吃大米,游牧民族对抗农耕民族就像狼对抗羊”一带而过。影片回避了这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电影叙事的重点。在影片中,毕力格老人用草原、黄羊、狼和人的关系道出了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草原也有生命,是大命,所有其他的都是小命,都是靠大命才生存的小命……这次狼杀的黄羊太多了,我们需要保留足够的黄羊让它们明年吃,要不然,狼没了猎物就会攻击我们的羊群了。”

影片沿着这条叙事线索缓缓展开,维持千年不变的草原生态终被人类打破(打破这种稳定局面的是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的介入,然而影片并没有针对这一线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人攫取狼群的食物以及掏狼崽的行为激怒了狼群,于是便有了之后的狼群围猎军马,偷袭羊群等事件,而人也开始利用炸药,枪支和汽车等现代化手段猎杀狼。微妙的是,其实在小说的叙事中大规模的猎杀狼群出现过两次,由毕力格老人领导的围猎狼群的活动在原文本里占有重要地位并承载着原著思想,然而在电影中没有出现。如果说影片中没有出现的那次围猎仍然属于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范畴(毕力格老人的解释是,狼太多了,威胁到了牧民的生存),那么影片中出现的这次围猎则揭示了工业化的入侵彻底打破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二、民族的他者形象

国际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域外视野导致的另一个倾向便是,民族的他者形象。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W·苏贾指出,“社会存在在一种显然是历史和地理的语境化中被积极地安置于空间和时间。”③因此要想具象地呈现一个区域文化,就必须对历史和地理的空间和时间有所体认并进行再现。然而电影《狼图腾》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时由于导演的域外身份,“在描写所谓的‘外国’文化这个‘确定他者’的过程中,构建了‘本国’文化的思想意识。”④在电影文本中叙事主要围绕草原和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展开,而在原著当中汉族也是一个重要的叙事对象,通过蒙古族和汉族,狼性民族和羊性民族的对比,来呈现民族性的差异并反思汉民族的缺陷。阿诺导演在描写“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其实确定了两个民族的他者形象——蒙古族和汉族。

蒙古族是电影《狼图腾》中确立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民族形象。影片用狼和人两条线索架构了影片的叙事,狼和人都应是影片的主人公和叙事主体。电影从头至尾展现了草原狼的生活习性和生存境遇,刻画出了狼的性格和特质。至此影片完成了狼成为图腾的第一步,“狼图腾”的另一端指涉的是人或种族,因此影片应该呈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性格特征,这样才能构成图腾崇拜的因果逻辑。然而在影片中蒙古族的形象却是不可见的,蒙古族的民族性被淡化了。

另一方面,民族的他者形象还体现在影片对蒙古族人民的再现问题和刻板印象。罗伯特·斯坦姆(Robert Stam)指出,“电影是模仿的、再现的,它同时也是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语境中的行为。”⑤影片在确立蒙古民族形象时,更多的体现了阿诺导演的个人看法。作为自然景观的内蒙古草原,既作为叙事背景存在,也承载着塑造区域文化的功能。在原著中既描写了草原美丽、可爱的一面,同时也客观地揭示了草原恶劣的环境,如冬季的雪灾,夏季的蚊灾以及草原的孤独和苍凉。然而在电影《狼图腾》中只呈现出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在草原的环境中除了狼这个必须要涉及的险恶事物外,似乎不再有其他的负面因素存在,内蒙古草原在视觉上呈现出辽阔、青春美丽、自由奔放和生气蓬勃的气象。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必然会被这种草原的刻板印象所吸引,并想象蒙古族牧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的幸福。蒙古族乐曲具有孤独、悲婉的特质,体现了蒙古族民族性格的特点,然而在电影《狼图腾》中除了少量运用了蒙古族民乐外,影片的大部分叙事都使用了西方交响乐来渲染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民族的特质被极大地削弱了,影片中出现的蒙古族其实只是阿诺导演的个人想象和再创作。

汉民族是电影《狼图腾》塑造的另一个他者形象。经过改变后的电影文本摒弃了原作小说中对汉族书写的大部分内容,汉族仅以叙事背景和代表文明、闯入者和打破生态平衡的符号存在于影片叙事中。在原著中汉族是一个重要的叙事对象,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小说文本里“文革”不仅只是一个时代背景,小说中的很多事件都是因“文革”而起的,如陈阵等人的知青生活,上级指示对狼的围猎以及牧民寻找新的草场等。“文革”在小说的文本中承载着重要和丰富的时代信息,它贯穿于小说的整个叙事当中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狼图腾》的电影文本里,“文革”的内容被精简到最小化,只是作为时代背景,它承载的历史信息已经不复存在。作为汉族人的陈阵,在影片中也被塑造成一个率真而又感性的孩子,作为一个视点人物,陈阵的角色设定决定了他所呈现的画面信息。电影中陈阵的任务便是一个人被送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的影响和感受,其中充满了新鲜好奇事物与惊险刺激的经历。在影片中我们并不能看出陈阵作为汉族人与毕力格蒙古族人的差异,影片淡化了他身上包含的历史信息。而汉族在影片中则有特殊的指向,当陈阵所在的生产队搬迁到新的草场时,发现“外来户”已经捷足先登了,他们在这里盖起了砖瓦房,种上了庄稼。汉族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与还处于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产状态的蒙古民族形成对比,而社会与自然、文明与野蛮的思辨也就此凸显出来。

三、西方的叙事方式讲述东方故事

电影《狼图腾》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文艺片,但是考虑到其巨额的投资和市场回报,影片在叙事内容、叙事节奏和视觉表现上向商业大片靠拢,并且借鉴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视觉奇观和经典好莱坞叙事手法。阿诺导演试图用西方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故事,这不仅仅是观众眼中的视听盛宴,它反映了种族地域的差异在叙事表达上的体现。

经典好莱坞叙事是好莱坞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制片厂时期确立的一种电影叙事形式,具有连贯性剪辑、叙事节奏鲜明、戏剧冲突促进叙事发展和强调因果关系等特点。电影《狼图腾》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典好莱坞叙事,它更多地带有阿诺导演的个人印记和作者风格,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影片中看出经典好莱坞叙事对导演的影响。影片遵循线性叙事的原则,陈阵由城市来到草原,与狼的接触使他对狼产生兴趣,随后便有了之后的观看狼群围猎黄羊、喂养狼崽等事情,同时,人与狼的矛盾也不断激化;戏剧冲突促进影片的叙事发展,而冲突又将叙事推向高潮;影片叙事节奏鲜明,整部影片被狼群围猎黄羊,狼群围猎军马群和狼围猎羊群三个大的叙事高潮分为四个部分,而在每个舒缓的叙事部分又有一些小的叙事高潮。这些叙事方法都能辨别出影片对经典好莱坞叙事的借鉴和运用,而以三个大的叙事高潮为代表的震撼画面则直接复制了好莱坞大片在视觉上的奇观呈现。

经典好莱坞叙事确实具有吸引观众、叙事清晰、故事流畅等优点,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叙事形式。罗伯特·斯坦姆(Robert Stam)在论述“常规”美学时指出,“作为一种艺术规范的现实主义,无论是在电影内部还是在电影外部,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地域性的和相对晚近的观念。”⑥同样,不同地域的电影叙事受到戏剧、文学等传统叙事艺术的影响,在叙事形式上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例如,罗伯特·斯坦姆指出,印度的流行电影就受到梵文戏剧的影响。阿诺导演试图用西方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东方故事,中国电影的传统叙事的特点及魅力被极大地消减和削弱。而经过西方叙事技巧改编后的电影《狼图腾》,原本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主体形象成为西方语境中的他者。

结语

尽管电影《狼图腾》不是第一部由国外导演执导的中国电影,但它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标志性作品”⑦。作为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市场的一次努力尝试,电影《狼图腾》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人们在谈论电影《狼图腾》时似乎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制作的国际性背景,并将其视为电影发行的一次成功案例。电影《狼图腾》作为一次跨文化的改编,地域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民族等本土文化的他者形象问题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引出如何正确认识本土地域文化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对本土文化做出清醒地判断,中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市场有更好的表现和发展。

【注释】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5.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③[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商务印书馆,2004:11.

④[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76.

⑤陈犀禾、徐红等编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70.

⑥陈犀禾、徐红等编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85.

⑦王霞.当代电影论坛之“电影《狼图腾》座谈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5(5):198—200.

作者简介:

李云,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狼图腾他者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全球化时代,最关键是理解“他者”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