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性环境风险议题传播中的知识行动
——以厦门PX事件为例

2016-07-19曹俊清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环境风险

张 芹,曹俊清

(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冲突性环境风险议题传播中的知识行动
——以厦门PX事件为例

张芹,曹俊清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现代社会中充满各种“知识问题”,关于它们的争议往往成为推动环保社会运动的力量。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以厦门PX环保事件为代表的中国环境风险议题传播,分析其知识行动路径与策略,讨论推动知识多元对话、建立信任社会体系等问题,寻找善治我国环境风险问题的更多方法。

关键词:环境风险;知识行动;PX事件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环境风险治理正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中最具紧迫性和优先性的政治议题。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掀起舆论波澜的PX项目,最近再次在彭州、昆明引来广泛争议。昆明市民2013 年5月4日、16日两次走上街头,抵制安宁PX项目。为此,《人民日报》于2013年5月8日、5月15日先后刊登《“散步”非绝佳途径》、《期待昆明成功走出“PX”困局》评论昆明PX风波,认为只有在平等对话和理性协商之下,昆明PX才能早日走出困局。

中国式PX项目困局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特征:“占据中心舞台的是现代化的风险和后果,它们表现为对于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威胁。”[1]6-7通常,这些是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危险和不安全感,而且一般是不可见的。[2]8-12因此,风险是文明所强加的[1]20-21,人造性、不可计算性与以决策为先决条件[3]4是其主要特征。而感知风险与知识相关,是“一个伴随着反思、论证、解释、界定和认可的过程”[2]8-12。

以2007年厦门PX环保事件为代表的冲突性环境议题传播中,就对PX是什么化学品、PX危害界定、PX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进行了争论。这一争论甚至延续到了2015年。2015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解读PX,提出“液化气泄露”的危险性“比PX要大得多”。而最早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为代表的政协委员提案中,PX被介绍为一种危险且高度致癌的化学品。可见,现代社会中充满各种“知识问题”[3]20-21,关于这些知识的争议,成为推动环保社会运动的力量。因此,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以厦门PX环保事件为代表的中国环境风险议题传播,考察其知识行动路径与策略等问题,寻找妥善解决我国环境风险问题的更多方法。

一、厦门PX环保议题中的“知识问题”:怀疑与辨识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双刃剑作用。一方面,它建构了现代风险,让民众怀疑科学(专家系统制造设计出来的各种常见工业活动中孕育着风险的普遍化)[4]242;另一方面,它又担负着帮助民众识别风险的责任(我们主要是通过科学才能识别出风险的程度)。

厦门PX环保事件就是一场关于PX化工项目的知识之争。2007年3月,赵玉芬教授质疑PX的毒性。5月短信风波,厦门市民开始质疑PX毒性,尝试辨识PX到底为何物、是否可能致癌致畸。5月28日,《厦门晚报》发文全面介绍PX项目,并刊登《海沧PX项目已按国家法定程序批准在建》一文。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将组织有关专家就海沧PX项目进行二次规划环评。12月5日,中国环境科学院公布了环评报告,披露了PX项目未验收先生产且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事实,之后进入为期十天的公众参与环评阶段。

在这场环保辩论中,普通公众、各类专家、政府环保部门和生产企业等都以知识为武器展开了对“PX毒性”、“PX项目设址”、“PX项目是否安全”等的争论。其中,象征着知识权威的各类专家,因个体经验与立场的不同,选择作为民众或政府或生产企业的代言人,发表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环保意见。

赵玉芬、袁东星等专家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围绕“PX到底是什么?有无危害?”设置议题引导大家辨识环保风险。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有:(1)2007 年3月,赵玉芬联合105名政协委员签署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第一次提出了“PX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之说,建议厦门PX项目迁建[5];(2)2006年11月,应赵玉芬之邀,袁东星及其团队就专门收集资料对PX在厦门的排放影响进行模拟计算,对污染物影响空气质量的结果“大吃一惊”[6];(3)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袁东星将PX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泄露与人在日常炒菜加醋时能闻到醋味进行类比,强调该项目对厦门环境的危害[7];(4)袁东星还分析指出,厦门地区四季的风向均会导致化工影响下的大气污染;等等。

而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的专家们则力证厦门PX项目的安全性与合法性。国家环保总局2005 年7月14日印发的编号为“环审[2005]618号”文件回复称,厦门PX项目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各项污染物可以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核定标准之内,同意该项目建设[8]。这也就是说,厦门PX项目手续完备,不存在停建或迁址的问题。厦门市环保局负责人在接受《厦门晚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厦门PX项目通过了国家级环评论证和审批,并对PX项目的废气、固体污染物、噪声污染进行了环保措施解读,PX项目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应急预案,公众可以放心。

作为投资生产方,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英宗博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以一名化工专业博士的身份表示PX项目具备合法性与风险可控性。他的观点如下:(1)海沧项目已被国家纳入全国“十一五”PX产业规划的新建年总产能520万吨的7个大型PX项目之中;(2)项目的关键技术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的先进技术,其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是一流的;(3)项目在建厂过程中即推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智环保。

梳理事件始末,我们可以看到:厦门PX事件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环境争论,围绕着“PX是什么?”这个知识问题,以专家系统为核心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不断被“挖掘”并被“更新”:从“PX是什么”不断泛化、转移,涉及范围有废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民众知情权等诸多环境风险议题。这些争论反映出PX项目不仅是个科学问题的争论,更是社会问题的争论。然而,即便跨国企业拥有庞大的“经济资本”,且依托现有的国家行政机器进行授权,也必须要从作为消费者的普通民众购买行为中得到认可(获得真正的合法性)。这时,如果民众“拒买”,就可实施因拥有“合法性资本”而获得的“反权力”。专家们近一年的知识之争引导厦门市民实施了“拒买”权力,最终影响了政府决策,PX项目以迁址而宣告结束。

二、PX环保事件中的“知识行动”:话语权协商

厦门PX事件表明:环境问题既是现代社会风险的表现,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各方利益博弈的体现。知识争议彰显了现代社会风险,其间,每个参与者的行动所传递的信息不仅包含着行动者的个体经验与知识,而且实践着来自行动者所在社会的知识关联系统(福柯称之为“知识型”)。[9]311专家、公众、政府、企业透过大众媒介平台所进行的争论,呈现出三种典型的知识类型[10]18-23(见表1):

表1厦门PX事件中的争论焦点

虽然,公众处于话语沟通交流的边缘位置,但是,其信任立场却能赋予话语合法性。这也就是说,吸引公众积极交流、讨论的话题是他们选择关注的,而讨论的结果则透露他们的认同倾向。在现代媒体社会,考察公众信任立场可以借助网络、手机等极具社交性的新媒体。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新媒体日益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的最重要的发声平台。在厦门PX事件中,正是“新技术为民意的组织贡献了力量。”[5]

手机流言短信的疯狂转发,让厦门市民逐渐被“卷入”事件;而对不确定的PX的“知识”需求,让市民利用网络等媒体不断与人沟通、寻求专家论证,投入大量精力去认识并获得PX及其项目的真实面貌和带来的影响。因此,当站在公众立场的专家们使用利益相关与情感动员的话语策略后,不仅成功推动公众“个人卷入”,而且他们的意见也获得了公众极大的认可与支持。

强调公众利益相关性的话语表达最容易引发公众的注意。赵玉芬的“两会”提案中提到:一旦“PX项目泄露或爆炸”,厦门百万人口将面临危险。连岳在博客上发布“厦门人民这么办”,告诉厦门市民“得癌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漳州、泉州的朋友们一样有危险,“要让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这些专家引导公众从社会理性的层面认识到厦门PX项目对厦门及周边地区每个人的基本权益(环境与身体健康)将产生的危害。

专家们基于利益相关性的话语表达激发了厦门市民的同感。他们纷纷借助手机、互联网发布、交流个人经验。常常半夜被化工酸臭味惊醒的海沧居民区业主黄旗忠,在厦门一家房产论坛发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呼吁“请大家救救自己吧”[8]。厦门市民吴玉梅接受媒体采访时举出2003年的生活细节,那时的“天很蓝,空中没有尘土”,即使两个星期不擦鞋,“鞋面依旧铮亮如新”[11]。“散步”市民李义强说戴着防毒面具“散步”是要突出“远离污染,珍惜生命”的主题[11]。公众的个人经验表述都在强调救厦门等于救自己,就是在拯救子孙后代,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厦门PX困局不是一个人的困局,是集体困局。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争利益,就会陷入集体陷阱,损害群体利益;如果每个人都不愿为集体付出,陷入集体困境,集体事业将不能维持,个人利益也会受到损害[12]291。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群体利益的维护。个人所持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不同,个人心理状态的差异导致的付出与损耗的不平衡,为厦门市民提供了竞争性动机,而利益相关性与困境需要“通过协同努力解决”[13]140又为厦门市民提供了合作动机。因此,是专家们的PX知识表达,引导、强化了厦门市民的合作动机。

三、总结与讨论

在厦门PX案例中,关于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知识之争具有科学与政治意义的双重属性。普通民众风险意识的建构主要来源于对有关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判断。因此,作为社会信息“把关人”的大众传媒也就具有了关于知识的权力:能被传统媒体选择传播、讨论的知识信息因被赋权而更容易获得普通民众注意;同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又让民众的自我传播和话语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发声,获得民主参与政治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科学所带来的高度风险,无法由科学单独承受,它因此是一个社会风险分担、集体建构的过程。”[14]121-127所以,妥善处理社会风险首先在于如何更好推动社会民众“参与、审议和决定社会接受风险的程度与阶段”[14]121-127,达成风险知识理性共识。其次,要建立社会信任体系。只有调整和构筑新型社会信任关系,才能化解现代工业社会中个体化、私利化倾向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风险。只有对知识加以经验与社会的完整考量,基于社会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联合行动,才能实现对全球风险社会的真正知识应对。

参考文献:

[1]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黄旦,郭丽华.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J].新闻大学,2008,(4).

[3]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英]尼格尔·多德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涂超华,赵玉芬.最先站出来反对PX项目[EB/OL].中国青年报,2007-12-28,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2/ 28/content_2013196.htm

[6]黄瀚.六院士难阻厦门巨型化工项目[EB/OL].凯迪社区,2007-06-02,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671150& boardid=1.

[7]涂超华.厦门PX项目事件始末:化学科学家推动PX迁址[EB/OL].新浪网,2007-12-28,http://news.sina.com.cn/c/ 2007-12-28/053914619388.shtml.

[8]曾繁旭,蒋志高.厦门市民与PX的PK战[EB/OL].新浪网,2007-12-28,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8/ 173414624557.shtml.

[9]褚朔维.西方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10]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1]刘向晖,周丽娜.保卫厦门发起者讲述厦门PX事件始末[EB/OL].新浪网,2007-12-28,http://news.sina.com.cn/c/ 2007-12-28/101314622140.shtml.

[1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前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J].新闻大学,2007,(3).

[14]周桂田,叶普照.高科技风险:科学与社会之多元与共识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责任编辑郭玲珍)(责任校对黎帅)(英文编辑何历蓉)

TheKnowledge-basedActionsintheSpreadofRiskIssuesontheConflict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Xiamen PX Event

ZHANG Qin,CAO Junqing
(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

Abstract:There exist various“knowledge”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the debate about which has become a force to promote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ociology, re-examines the spread of environmental risk issues in China, the representative of which is Xiamen PX Event, analyses its path and strategy of knowledge-based actions and discusses such questions as promoting knowledge multiple dialogues and building the social trust system with an aim to look for the solutions to deal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risk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risk, the knowledge-based actions, PX Event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104-04

收稿日期:2015-06-24

作者简介:张芹(1973-),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媒介与文化。曹俊清(1989-),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

猜你喜欢

环境风险
碳捕捉与储存风险的法律规制
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
我国内陆核电站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完善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风险沟通机制
重大环境风险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演化机理及防范举措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控对策
迈向回应型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变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