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16-07-18课题组

西部金融 2016年5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绿色金融产业结构

课题组

摘 要:海东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其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其特殊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决定了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是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本文阐述了海东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绿色金融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途径及政策保障。

关键词:绿色金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由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失衡引起的环境污染、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促进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引导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也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的倾斜方向决定着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向,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将使社会资金在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中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助推经济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实现绿色增长。

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保险、排放权交易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入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绿色金融理念下,金融部门在投资、融资决策中,将影响环境的潜在因素考虑在内,综合评估环境风险并将其纳入金融风险管理中,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绿色金融通过对环境风险的核算,将企业生产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负外部性与其融资成本、融资难易程度紧密挂钩,使绿色产业和项目相对处于融资优势,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行业,带动其他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随之优化配置。在国外一些国家,绿色金融的制度安排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实践已有几十年的经验,由此推动的绿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03年“赤道原则”的出台,确立了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为金融机构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可参照的一般准则。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尝试依照“赤道原则”开展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相关的制度设计和产品实践也越来越成熟。在我国国内,兴业银行是唯一一家实行“赤道原则”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在实施绿色金融过程中开展了诸多探索,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指引也相继出台。

二、海东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2013年的撤区设市推动了海东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步伐,产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但从结构上看,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显现,产业结构失衡制约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凸现产业结构绿色调整的紧迫性。

(一)产业发展水平低,结构升级滞后

在35年的发展中,海东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化趋势比较明显。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4.05%、53.3%、32.64%,呈现“二、三、一”发展格局,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4.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8.20个百分点。海东市产业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发展条件还需巩固,装备制造、采矿等工业主导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有待融合。从产业结构优化率1指标来看,2014年海东市为0.61,同期全国和西北五省均高于这一水平(见表1),而海东市和西北五省的产业结构优化率均低于全国的水平,说明欠发达省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滞后。

(二)农业生产效率低位徘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随着海东市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不断发展,马铃薯、油菜、线椒和富硒农产品等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全市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累计成立1932家,涉及农户42388人,注册资金总计15.89亿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初具规模。但其规模效应还没有显现,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作用有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化经营受到制约,再加上农业产业化资金基础不足,没有形成资金集聚效应,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三)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制约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

海东市工业多依托本地矿产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重工业产业,重工业比重和增速均高于轻工业。2014年海东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7户,其中重工业企业有83户,占77%,主要涉及铁合金、碳化硅、冶炼等行业;重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9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高于轻工业8.2个百分点,全市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1:3.21。据测算,重工业的单位产出能耗和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9倍,重工业的过快发展会产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产能过剩的隐患,增加环境治理压力,制约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内在风险。

(四)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失衡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效益不高,缺乏活力。与2000年相比,2014年海东市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公共服务业。2014年,海东市以财政支出为支撑的非营利性服务业(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行业和部门)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33%,较上年增加2.69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2%,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仅占10.5%,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拉动力有限。近几年旅游业在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得旅游资源正在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而逐步减少,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海东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其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应积极发挥资金配置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带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调整,满足海东市绿色经济发展需求。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海东市绿色信贷余额为26.61亿元,较年初增加6.15亿元,其中绿色农业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9.56亿元,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贷款余额为1.56亿元,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为9.41亿元。通过绿色金融的发展,可引导资金流入污染低、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环保产业,鼓励企业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倒逼传统产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从而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海东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态旅游等主导循环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构建海东市循环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发展绿色金融也是金融机构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环保产业是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是金融业实现战略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发展绿色金融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在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但我国在近几年才被提出,金融机构在实施绿色金融政策时面临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激励约束、沟通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绿色金融政策导向不明显

绿色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使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之一。据对全市21家铁合金企业调查显示,企业技术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融资需求旺盛,但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缺口率增大。全市21家铁合金企业,存在资金缺口7.9亿元,其中流动资金4.4亿元,余热发电项目资金2.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资金0.56亿元。由于铁合金企业的高耗能、产能过剩特征,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所限制发展的行业,本地银行普遍采取压缩存量、严控增量的手段规避行业风险造成的信贷风险,对此类企业一律拒绝放贷,导致此类企业资金缺口率达90%之高,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处于破产边缘。这种“一刀切”式的信贷管理措施使铁合金企业的余热发电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影响企业转型升级。

(二)绿色金融配套政策较滞后

现阶段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主要是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及项目的信贷投放等限制性政策,而鼓励、补贴性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完整的绿色金融战略安排和配套政策制定,如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和惩罚机制,对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效果还未与货币政策工具、监管和税收进行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成本较高、积极性不足,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缺乏绿色金融评价标准

绿色金融涉及节能技术以及污染物排放量、能耗及循环利用能力的计量等各项标准,目前国家制定的标准多是综合、原则性的,对业务准入标准、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以及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标准等尚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融资主体或项目涉及污染影响、生态影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绿色因素还缺乏一致可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导致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难以识别和界定环境风险,难以制定比较细化的内部实施细则,影响绿色金融政策的有效落实。

(四)环保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环保信息作为金融机构评价企业环境风险的依据之一,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信息之一。但我国环保违规信息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存在获取环保信息的高成本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提供的环保信息存在遗漏和滞后的情况,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信息,只能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高成本显而易见。

四、绿色金融支持海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金融业应顺应这一趋势,秉持绿色金融理念,积极探索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设备融资租赁、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有效手段,促进绿色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环境保护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从海东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绿色金融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深入挖掘发展潜力:一是生态农牧业。包括现有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有机肥的生产等项目的实施。二是低碳技术。既包括电力、建筑、交通、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也包括新能源领域的能源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是清洁能源。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减小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四是低碳环保产业。既包括铁合金、采矿、建筑等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也包括多晶硅、智能电网等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五是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传输、生态旅游、租赁和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积累的实践经验较多、发展较普遍的绿色金融工具是绿色信贷,它是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较有力的金融杠杆。绿色信贷对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生产治理污染的设备等绿色行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以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政策,而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多的企业和项目通过实行贷款额度限制、高罚息等方式进行严格控制,将资金配置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和项目,减少并退出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将信贷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商业银行应及时把握国家节能减排鼓励政策及环境保护相关指引,明确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各环节体现环保理念,将环境风险加入到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评估和预测,将环境风险作为贷款利率决定因素之一,倒逼“两高一低”行业的绿色改造。

除传统的绿色信贷工具之外,金融机构还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例如针对企业购置节能环保设备开展金融租赁业务;针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展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在企业信用评级中考虑企业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因素,启动绿色评级试点,推广绿色评级结果的运用;对绿色环保产业及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引导资金的绿色配置。拓宽绿色环保企业和项目的直接融资渠道也是实施绿色金融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应重点加大对企业上市储备库中绿色环保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其上市融资。

五、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保障

虽然目前国家鼓励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领域进行资金倾斜,但这些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比例比较低,这与绿色金融环境不无关系。对此,应加大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引导,健全并落实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制定系统、量化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环保信息沟通共享机制。

(一)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政策引导

通过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财政贴息、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财政政策工具强化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政策的引导,促进社会资金逐渐向绿色环保产业和项目倾斜,使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成为金融机构培育业务新增长点的市场行为。

(二)健全并落实绿色金融配套政策

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应以法律形式明确环境污染者的责任,并强化环境责任追究机制,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建立良好的基础。分别对节能环保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激励和约束政策,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突出的金融机构在税前计提拨备、信用担保等方面实施激励。应尽快建立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三)制定系统、量化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

为规范绿色金融的实施,应加快绿色金融的标准建设。在环境风险评级、绿色金融统计口径等方面,制定系统、量化的标准,以此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效果指标体系,使其与信贷调控、货币政策工具、监管指标、政府的奖励以及税费减免等挂钩,增强约束力和执行力。同时,要制订节能量测算、循环利用效率等技术标准,并通过政府推动,将这些标准在金融业内部统一起来,便于确定绿色项目的技术可行度。

(四)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沟通共享机制

金融部门获得及时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应建立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有效反馈的双向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企业环保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规范信息共享程序,同时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加大金融机构相关人员的环保知识的培训,保证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对称和共享。

参考文献

[1]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66-70。

[2]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3]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4]肖炜.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2015,(6):95-96。

[5]张强.积极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国际融资,2013,(9):28-30。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Finance an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A Case of Haidong City in Qinghai Provinc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The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Haidong city highlights the urgency of its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special industrial layout and resources endowment of Haidong city decid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e paper expounds on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in Haidong city, and deep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main ways and policy guarantee on green finances boo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Keywords: green finance;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绿色金融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