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译太极拳放松之奥秘

2016-07-18谢远基

少林与太极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念太极肢体

谢远基

放松是武术气功中的重要概念,太极拳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太极拳放松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太极拳练习中达到正确放松,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太极拳放松的本质特点

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对松的理解和领会。先人有云:“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松是太极拳练家的终生追求,一世修炼的至高境界。正如著名武术家王宗岳《十三势歌》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武禹襄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杨澄甫每日教授郑曼青等徒弟时,必重复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台湾叶金山同道说:“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么。”

由上可见,松是太极拳练习时需要把握的精髓。那太极拳之松到底是如何的呢?府内派太极拳传人李正认为:“松是一种状态,它的外在表现为肢体动作的自然、自如、自由,精神面貌的安详。自然的就不是刻意的,自如的就不是受约束的,自由的就不是被迫的。它的内在要求是心理状态的平和,肌肉的放松,经络的通畅。”其实,松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和行功状态,几乎存在于任何一门中华传统武术气功的修炼之中。太极拳松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球万有引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主观性

太极拳的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一种在人的意念引领下的放松。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练习太极拳要达到的放松,是在意念的主导下实现的。通过意念导引的放松、松展,全身各个脏器才能有序地运行松展,肌肉韧带、关节才能处处松开拉长。

对此,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总结道:“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用意念提起精神,腹内松静,才可达到轻灵而不迟重的境界。《拳论》也云:“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又云:“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进之中必有后撑。”这些关于放松、松展、节节贯串的要求,都是在意念引领下实现的。腰胯以上松开要在意念引领下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是在意念引领下往下沉坠。上领是采天之气,下沉是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要义。没有意念的正确引领容易造成肢体僵紧不灵活。

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意念的主观性。太极拳每势动作,从头到尾都包含有“弓状”的对拉劲力,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先有一个意念,“偏沉则随”,在充分放松后再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太极拳放松的主观性。

(二)相对性

其一,太极拳的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松是全身肌肉放松,特别是腰胯以上的肌肉放松。但是腿部的肌肉无时无刻不在支撑身体,因此腿部肌肉的放松是相对的,是“上虚、下实、中间活”,是似松非松、松而不懈。对此,武禹襄强调:“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松透实际上说的是要松沉到位,松沉对不同的身体部位(如上肢或下肢)和不同动作的虚与实、开与合的转换,其要求程度是不同的。该松沉到什么程度就要松沉到什么程度,没松沉到位就是没松透。如果学者过于注重了太极拳松的表象,不知道松的相对性,就会忽略了松的真意,这势必使太极拳丧失武术之本质。

其二,太极拳的松是以不影响气血运行为标准的。正如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曾说:“练太极拳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留滞于筋骨血液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轻灵变化,圆转自如。”由此可见,杨澄甫对松的相对性理解是到位的,即放松至不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即可。

其三,太极拳松的相对性,以松而不懈、松而不软为基本要求。松是指全身各关节、肌肉筋腱的放开、拉长、放松和精神上的高度松静。打拳时要求放松,不仅是肌肉、关节、筋腱等肢体的放松,而且意念也要放松,肢体松要做到松而不懈,意念松要做到松而不散。这样才是内外一致,周身放松。懈是指肢体的疲软,精神上的萎靡。懈既无目的性,也无规则可言,是一种无意识的放任懈怠。懈时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和肌肉之间是紧的。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倾,膝懈则站立不稳。有的同道在练拳时不掌握松的要领,把松理解为懈,练拳时肢体疲软,精神萎靡,显示了一种病态,这是对太极拳松的相对性认识不到位的结果。

其四,太极拳的松与紧是辩证统一,不是割裂开的。在各式太极拳中,松软无力都不配称作松,松里有紧才是真松,紧里有松才是真松,紧松浑然合一,紧与松在拳中相分相系,松是为了更好的紧,紧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松,松紧转换不要留痕迹,渐变人莫知,瞬变人难测。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无边。每一动作自松中含紧,说是松,实是紧,看是紧,实是松,忽紧忽松,忽松忽紧,任尔奸巧丛生,自是松紧俱备。如此,才是真正的武艺。

(三)促生能量性

太极拳放松的促生能量性,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通过身型的充分放松,促生、激发并引导人体的能量进行有规律的运行,使其为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所用。

其一,松可以直接带来运动能量。“偏沉则随”是太极拳因松而动的核心运动理论和基本方法。“偏”字是指偏于肢体的一边,或上边、或下边、或左边、或右边、或前边、或后边;“沉”字是指肢体的一边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向下落。“偏沉”是在全身普遍放松条件下的重点部位向下放松,是向底盘之内的某处放下去,落下去;“则随”是指肢体偏沉以外的其他各部位,受偏沉部位的拉动,松松地随之做出调整,随之产生运动。练拳时,重心之所以会移动,就是两侧腰胯依次偏沉引起的;肢体之所以会伸缩,是前腹和后腰交替偏沉引起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应当用偏沉的方法引动,在放松的过程中完成。凡是通过偏沉产生的动作,就是松出来的动作,就是正确的;凡是没有通过偏沉做出来的动作,就是用力做出来的动作,就是错误的。

其二,放松可以让人体促生能量,使人体内的各种能量得到整合和激发。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人的手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有人会出现肠鸣、放屁、打嗳或身体某部位产生跳动,或在体表产生丝线样走动,或病灶处有隐痛,或某部分有触电感觉,也有人会产生头发竖起,脚趾、头顶突然针刺样疼痛,或在眼前出现各种颜色与光环,等等。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中准确放松的结果,它们的存在,充分地证实太极拳放松可促生能量性。

其三,太极拳在实战技击时出现的超强隐蔽性和穿透力等等之中(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页)。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不断深化,被击中的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俗称气力。这种气力不露痕迹,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这是太极高手通过放松最大限度调动能量形成内劲而发挥作用的结果。正如杨少侯所说:“太极拳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

(四)圆活性

太极拳松的圆活性,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松的状态具有轻灵而圆活的特点。正如《十三势行功要解》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太极拳术十要》指出:“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这种松的圆活性,其一是修炼者放松至圆融的自然效应。当修炼太极放松至一定境界后,身形会圆满如球,正合应太极之象。即球即圆,即圆即转,即转即活,故谓圆活。圆转活机,机即时间,时间就是先天自然。空间中的时间,虽无形无象、行轨无迹、规律无形,但都是圆转。大之绕转,小之滚转,再小也转,而且周行不殆、环环相连、无始无终。其二是体现在内的气在身体内的运转方向可随人体姿态的变化、意识的引导、内气的转换而不断变化,有柔而刚、弹抖柔韧,有韧而弹、浑厚雄悍、不易琢磨之妙。其三是体现在“■、捋、挤、按、采、■、肘、靠”等八劲和“进、退、顾、盼、定”为主的身法习练中所呈现出来的轻灵之妙。实脚能较好地松沉,虚脚自然能轻灵。正如丁水德云:“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其四是在“沾、粘、连、随、听、化、拿、发、擎、引、松、放、截、扣、抓、闭、敷、盖、对、吞、敷、盖、对、吞”等太极拳主要技击手法中,由于充分放松,其内劲灵活巧变,其速度、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可因敌而变,可轻重、可刚柔、可快慢、可虚实、可忽隐忽现,变幻莫测,来去无踪。正如陈鑫所说:“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五)连续性

太极拳松的连续性,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呈现出来的松的状态是贯彻始终的,是节节贯串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这种放松的稳定性,不仅仅贯穿于每个定势的“起、承、开、合”之中,而且贯穿于每个定势之间,从太极起势至合太极结束,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的特点。正如张三丰真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里真人强调的就是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他又云:“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这种“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松的连续性,是进行拳架修炼的显著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在专门进行八劲训练或者进行推手或散手发劲训练时,这种松的连续性则又是有所不同的。

二、在练习太极拳中如何正确放松

(一)意念引领原则

太极拳练习中的放松,是在意念的引领下实现的。正如李雅轩先生说:“末随时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练功时,大脑越入静,神经兴奋程度就会越降低,肌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如果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从形体动作上看似柔软优美,但周身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如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

松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在意念引领下肢体松,从脚到顶,踝、膝、胯、腰、肩、肘、腕等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太极拳要求九大关节放松,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键是收吸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只有在意念引领下,才能实现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正如陈鑫云:“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动,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每招每势都要气沉丹田,发于丹田,气内走百骸、五脏,外行肌肤,贯于四肢末节。”

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是意念先行,先在意念引领下放松,而后才有动作。比如如何做到“松肩”这个要求,郝月如就指出:“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又比如“松骨”,只有在正确意念指导下放松肌肉求得身体各骨关节的放松,增强骨关节韧带的弹性,才能达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下动上自领,上动下自随,一动无有不动。其实,太极拳每一拳势都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放松到位,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二)实践招熟原则

要把握好太极拳放松的道理,关键在于多实践,即多加练习,深入练习。所谓实践出真理也。

其一,练太极拳放松,只是明白道理还不够,还要深入实践才行。学太极拳需要的不只是一种认知能力,而且还有一种实践力,即经脉气血的畅通能力,神经网络的感知和指挥能力,运动情感的催动能力,筋骨肌肉的自觉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实际锻炼出来的,只有通过长期、反复、有质量的运动实践,疏通体内的各种沟通渠道,让身体各个部位、大小关节、筋肌皮肉都更加灵敏才能实现的。

其二,要通过实践让放松由自控化为自觉行为。要通过反复练习招熟记住肢体弛张状况,熟悉变化过程,练就想动就能动、想松就能松的由自控能力化为练拳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形成意念而身应的条件反射,形成放松至一动无有不动的连锁反应机制。进而达到意识到某个动作,气血马上随之运行涌动,全身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力和整体的精气神都随之被充分调动起来,肢体也都节节贯串地松活起来。此时,还可以充分体会到全身放松通畅、阴阳平衡的舒服感。

其三,要达到真松,就必须经过一定的锻炼时间,必须练够一定的量。正如先师云:“久练为功。”“拳打万遍,拳理自现。”许禹生也指出:“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练二遍只能熟练而已,一天至少练三遍才能有所长进。”量变才能有质变,有量变才能放松才能逐步到位。当然,练拳的量,主要是指纵向深度的有质量的量,而不是指横向广度的量,不是指会练的各种太极套路多。总之,要从久练、多练、精练、深练的实践中领会放松的本质。这就是太极拳通过放松实践招熟的原则。

(三)分层修炼原则

即太极拳的练习,其放松是分层次的。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初级阶段,即放松筋骨皮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走拳架时达到放松。要在实现身法中正、腰胯主宰、虚实转换的前提下实现松筋、松骨、松皮。通过充分松筋、松骨、松皮,促进人体气血流通,培养出内气。这与道家内丹功的“炼精化气”、“百日筑基”阶段是一致的。

二是用意不用力阶段,即用意、用气不用力阶段。当拳架熟练之后,应进入修炼内劲,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之行气习练阶段,此阶段是太极拳由外形转入内转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内功的一个关键阶段,与道家内丹功的“小周天”阶段是一致的。

三是松沉成劲阶段。在用意不用力阶段不断深入后,要逐步通过习练进入松沉成劲阶段。这是放松功夫之升华阶段,也是在动态中,受到各种不断变换的外力,通过不断松沉来借劲打劲,对付各种劲别之超凡脱俗的阶段。同时,这也是对自身丹田内转功能强不强,腰胯活不活,内转圆不圆,内气是否充盈,虚实有没有,手、眼、身法、步是否协调一致等综合实力状态的考验。这是修炼太极拳放松至积柔为刚、以气变手的中乘阶段,与道家内丹功的“大周天”、“炼气化神”阶段是一致的。

四是松沉入虚阶段。这是练习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之阶段。在此阶段,刚复归柔,以意念变手,意念若有若无,已达到“炼神还虚”境界。此时,身心完全松透,气遍于身内,神通于天地之时,内气会自然在体内鼓荡游弋,形成自在于五脏六腑和筋骨皮肉血之间的自由运转,意念则是不用而用,神便不领而领,此种境界,拳味必出,所谓出神入化,阶及神明至矣。

(四)由慢及松原则

要真正达到正确的放松,必然遵守由慢及松的原则。

其一,练太极拳是个追求质量、精雕细刻的慢修炼的过程。只有细心做,慢慢练,在慢练中对照规矩、用于自身,才有利于放松。正如谢铁夫云:“为求虚灵必从轻、缓、匀入手。在拳术中不轻不足以重,不缓不足以速,不匀不足以刚,此乃克服肌肉的僵硬状态所必需。”练太极拳放松,要给全身细胞一个觉醒反应、拉开距离、松出空隙的过程,要给经脉气血一个疏通流动的过程,要给松感留够从心意到形体之间、从筋骨到皮毛之间、从中心到末梢之间,如水依次流动的时间,以便在从容淡定、无端循环的运行过程中体会心与意合、意与松合、松与力合、力与形合,体会拳法拳理的贯彻情况,体会八门五步的不同松感。

其二,放松的感觉在慢练中才能更好地体认。在练拳过程中,放松的感觉遇有不明显时,通行不顺畅之处时,似停非停的放慢速度,用心意将其解融,则易于体认。在放松之感觉明显时,通过慢练,特别是在肢体伸拉时,就会享受到一种伸筋拔骨的畅快之爽。特别是开合转换之时,气机盘旋舒卷,肢体似龙绞蛇惊,意味无穷。比如,肢体由上向下放松时,松感如水渗沙,层层下行;由下向上放松时,松感如汽蒸腾,节节上升;由内向外放松时,松感如墨洇纸,放大身形;由外向内放松时,松感如龙吸水,敛入骨中;左右之间依次放松时,松感如水流动,节节贯通。这一切,都是松感和缓运行,都是生理、心理体验渐变,都是在经历一个气血流涌和神经感应的过程。过程需要时间安排,过程不能急,不能快。慢练生稳静,静极生运动,慢中出细活,慢中长内功。

其三,快练之松来源于慢练之积累。太极拳之拳架练习分快慢,两者都讲究放松。快练之放松,来源于慢练之放松,得益于慢练之长期积累。慢练放松不到位,不知道如何对地球万有引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快练想练好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放松在练习太极拳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实际运用中,修炼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技法的需求松沉到位,从而实现调息、调身、调心充分协调统一,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功力技能的提升,获取最优化的健身效益和技击效果。

猜你喜欢

意念太极肢体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意念修复功法
肢体语言
太极拳推手练功“用意”浅悟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太极Ⅱ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