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学生“告密”,教师如何专业应对

2016-07-12李家成

人民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告密者群体班级

李家成

遇到疑难杂症,合格的医生会认真诊断、精心治疗;遇到违法犯罪,合格的警察会自觉应对、专业执法。教师也是专业人员,面对学生“告密”问题,教师的专业性是否体现出来了?或者,教师是否在应对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面对学生“告密”,教师的应对很容易出现缺乏专业性的问题;其不当的处理结果,不仅可能让自己孤立,而且可能会对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在新的价值坐标中分析、判断并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化不确定性事件为教育性资源?如何促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成为摆在当代教师面前的难题。

如何正确看待“告密”行为

在成人的世界中,“告密”是个贬义词,意指向他人出卖本团体或相关人员的秘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其“告密”行为的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驱动力,更不是在单一情境下发生的。在本文作者的合作研究学校里,曾有教师仔细分析过小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告状”的特征与处理方式,呈现出了这一现象的年段特征。[1]也有教师提出对这类问题的研究思路,强调教育立场的介入。[2]本文作者认可这样的分析和研究思路,且愿意继续深化这些思考。

对学生个体行为动机及其影响的分析,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告密”行为往往发生在“告密者”和教师之间,教师是学生“告密”行为的直接受众。同样,教师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告密者”的改变与发展。针对“告密”行为,教师需要及时、准确地判断其性质。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告知”。学生并不一定期待教师的特别行为,也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很可能是为了让教师了解其没有看到的现象、获得其没有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为了获得教师的重视与认可。这类行为往往是无害的,相关信息交流甚至是“公开”的,特别是在小学低段。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告状”。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利益受伤害,作为“受害者”,他会向教师寻求帮助与支持,以期实现正义或公平。这种告状,可能是公开的,可能是私下的,但其动机往往是自我保护或补偿。因此,这种告状也可能会夸大一些事实、掩盖一些内容,会出现信息的部分失真。当然,只要教师介入了解,公平合理地解决相关矛盾,是能够促成学生心态的正常化与行为的合理性提升的。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回应”,是为完成教师要求而做出的表达。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因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要求,需要去管理班级纪律、卫生之类的事务,进而要向教师反馈具体信息。此时,学生就不得不向教师反馈一些信息;如果触及部分同学的利益,就会被学生视为“告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取向,通过教育行为的调整和思想的转变,不把自己变成“告密者”出现的催生因素,不让自己成为“告密”的纵容者。

真正的“告密”,在于个体的算计,在于为自己谋利益而有着伤害他人利益的可能。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教师专业地对待。

其一,教师要有对其危害性的敏感。“告密”不仅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会恶化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更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判断与实践,甚至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生态与发展空间。因此,教师不能仅凭一时工作之便而忽略教育的立场、伦理的原则和长程的效果。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工作便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教师不能因为过度功利化的管理需要、控制需要,而牺牲儿童的健康发展。

其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告密”行为做出迅速而理性的判断。这一是靠教师所积累的经验,二是靠教师的直觉或敏感,三是靠教师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依靠科学理性的调查研究,在大量接触相关信息,综合来自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多方信息之后,教师一般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其三,教师要有对“告密”之人的教育性处理。学生具有未成熟性,也同时具有生长性。教师要从教育立场出发,针对学生的心态、思想、行为与语言,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矫正、引导。这又是一项非常敏感、复杂的工作,需要关注具体的师生交往行为,建构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总之,“告密者”依然是“学生”,教师的天职在于引领发展、促进发展,而不是放纵,也不是放弃,更不是惩罚。

其四,教师要保持思想与行为的自我矫正与更新。鉴于学生培养的长期性,教师需要保持对学生告密行为的高度敏感,并自觉反思:是否自己的语言与行为在鼓励不健康的“告密”行为?在具体的学校生活场景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事实上在直接引导着学生发展,在直接建构着学校生活世界。因此,当出现学生的“告密”行為时,教师尤其不能纵容自己,不能沉迷于“信息”获得的一时快感,而需要坚守教育的立场和人文的情怀,要勇于反思和重建自我。

处理“告密”问题不仅仅是处理“告密者”

“告密者”生活于具体的群体中。如果群体中缺乏一些健康因子,那么“告密者”就更容易拥有“告密”的资源和通道。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就要进入第二个层面的讨论,即教师要通过促进群体的健康发展而影响个体,也通过引导个体的健康回归而促进群体发展,在群体层面处理“告密”问题。

首先,这要求教师加强班级生活中的民主建设。当更多的交流得以发生,当更多公共问题得以公开讨论和决策,当更多的评价公开进行,“告密”的出现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不断拓展班级、学校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的民主关系。“告密”现象往往存在于不透明、少沟通、缺少民主性的情境中。对于教师来说,班级和学校民主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减少“告密”现象,而且在于促成班级和学校文化的当代更新。

其次,教师要促成学生群体文化生活的丰富。“告密”往往涉及同学间的利益冲突;而促成学生间的理解、宽容,矫正不良关系,形成合理的文化生活状态,是教师的责任之一。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死读书、读死书的深刻反省,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取向的深度批判,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切体悟和自觉追求,是降低“告密”文化之消极影响的基础。教师需要借助多元丰富的班级、学校活动,如春秋游、主题活动、各类小队或项目组活动等,促成同学之间兄弟姐妹情谊的形成。这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培育的过程,就是消解或至少是矫正“告密”行为的重要基础。

最后,教师要建构更丰富的学生发展平台,促成学生组织的完善。如何从生产性的角度引领学生发展?如何帮助学生拓展利益空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通过更多元的组织建设和群体发展,帮助学生发展兴趣、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班主任可以促成学生小组、项目组、部门、班级社团、跨年级交往等一系列组织与群体的发展。当一个班级里有丰富的学生组织时,当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得以组织时,当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乃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当学生的成长需要不断得到拓展时,学生更容易被引导到积极发展的方向与道路上去。

介入“告密”背后的复杂情境

尽管教师对于学生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但同样要重视学生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在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它们都在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这就进到学生发展的校外生态之中。在这一系统中,教师有其行为与教育功能实现的具体限制,也会有诸多的苦衷;但从教育的立场出发,教师也能够有所为,有可能成为生态更新的关键人。

首先,班主任要有对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敏感性。对于学生行为的判断与教育性的介入,事实上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在复杂情境下的综合决策与实践。在当前社会转型、国际对话情境与信息技术平台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如何指导学生发展信息素养,都已是时代性的教育需求了。具体到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这一背景,“告密”行为背后的问题就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因为这是个体或群体是否具有了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发展生态、自觉的发展意识、高度的学习力的体现。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交往和自我觉知中不断实现发展,是重要的教育主题——而“告密”行为、“告密”文化不仅容易阻碍个体的发展,而且会影响终身教育体系中他人的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要促成學生家庭生活的更新与家长的发展。学生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价值观,有着家庭的原生性影响。教师在分析和应对“告密”行为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在当前加强教育治理、推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教师要更主动、更有序地影响家长,通过推动家长学习、家长社群建设、亲子作业实践等,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力量引领家长发展。这份努力尽管会遇到各类困难和挑战,但也会促成教师新能力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还会涉及如何利用家长群体的差异资源、如何捕捉动态信息、如何基于成年人发展特点而促进相关家长发展问题,更挑战着、也同时发展着教师的专业性。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社区生活之中,促成学生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班级、学校毕竟还是一个“简化”了的社会,学生是在有保护的环境下生活。而真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的情感与社会性的要求,则需要学生在更多接触真实世界的过程中感知与体验。教师通过将真实的社会生活资源引入教学工作和班级建设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区服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中,能让学生有序、有引导地获得各类社会信息,认识各类社会现象,体悟社会发展对于健康的交往关系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真实需要,进而促成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育。

总之,对学生的“告密”行为,教师需要有专业的判断,做出专业性的教育行为,进而拓展到对学生发展生态的主动介入。这样的教育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性得以表达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猜你喜欢

告密者群体班级
班级“无课日”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特朗普公布“告密者”信息引不满
调查
中间群体
不要“围观”犯错的孩子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