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品管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2016-07-11吕春晓黄春燕于少杰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河南漯河4623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3期
关键词:感染血液透析品管圈

吕春晓 黄春燕 于少杰(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河南 漯河 462300)



应用品管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吕春晓 黄春燕 于少杰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河南 漯河 462300)

【摘要】目的 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率高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预防感染的措施并实施。结果 使血液透析患者管路的感染率由6.6%降低到2.99%,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了圈员运用QCC手法、个人素质修养、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等。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感染;护理;品管圈

随着每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加,置管术因其快捷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保证导管的安全成为护理的重点。在留置导管的并发症中,感染最为常见,同时也是透析患者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的第二位死因,病死率为15%~38%,而血管通路相关的感染占透析患者所有菌血症的48%~73%[1]。据国内文献报道,血透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率高可达5%~26%[2]。因此,有效地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的深静脉置管,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是应该重视的临床护理问题。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动自发地组成数人一圈团体(一般6~10人)。围绕品质管理战略和现存的问题,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组织改进质量,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的小组[3]。我院血液净化室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采用QCC活动降低深静脉置管患者管路的感染率,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建筑面积1200 m2,血透机15台,血滤机2台,医师2名,护士11名,工人1名。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透析的患者501例,每个患者每周透析的次数平均为2.8次。将2013年7月至12月开展品管圈前后,血透析管路感染例数和圈员素质进行分析,得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品管圈活动

1.2.1 组圈:本科共有护理人员11名,年龄23~42岁;其中本科6名,大专5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4名。通过自愿报名参加QCC的护士有9人组成,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同时被推选为圈长,品管小组取名“呵护”圈徽由一双手和星星缠绕呈环而成。。

1.2.2 主题选定: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根据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多个备选主题。之后从选题与上级政策相关性、选题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价:各选题4项相加并除以评价人数得出平均分,选出降低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管路感染率为本次活动主题。主题选定理由:①深静脉置管是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②深静脉置管患者“零感染”理想。

1.2.3 现况把握:经调查统计,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501例透析的患者,总置管人数12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患者14例,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114例,年龄15~80岁,感染人数33例。感染率为6.6%。

1.2.4 目标设定:根据现况把握测得的数据,结合圈能力和改善重点计算出置管患者感染率应由6.6%下降至5.1%,幅度改善为22.7%。

1.2.5 对策拟定:针对要因,根据二八定律(80/20法则),品管圈成员经过脑力激荡法,结合圈能力、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进行评价确定对策,经辅导员审定后实施。

1.2.6 对策实施:①充分改善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抵抗力。②在插管、使用导管、护理导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③对于透析理论知识欠缺及操作不熟练的年轻护士,科室专门指派高年资、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理论技术水平。④保持环境清洁:病房每天通风2次,每次30~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40 min。在进行上、下机操作(管路又可能暴露在空气中)时,病室内禁止更换被服。⑤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洗脸时勿沾湿导管周围皮肤及敷料。股静脉置管处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注意大小便勿弄湿敷料。透析间期在家时,给患者准备无菌敷料、消毒液、棉签并教会患者或家属更换方法,一旦潮湿立即更换。

1.2.7 效果评价:经过6个月品管圈对策的实施,使血液透析患者管路的感染率由原来的6.6%降低到2.99%。

1.3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的数据输入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有形成果:活动前后管路感染例数比较见表1。

2.2 无形成果:经过这次活动,9名圈员运用QCC手法、个人素质修养、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9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活动前平均分2.2分提高到活动后平均分3.8分。

3 讨 论

品管圈活动是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首创,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基层员工无限的脑力资源提出改善创意,提高品质意识、问题意识以及改善意识,使工作更到位,工作品质更高,改善现场问题的能力更高,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繁荣企业。目前,品管圈作为一种加强管理的手段被广泛用于医院的管理。

我院血液净化室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由6.6%下降到2.99%。提升了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在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交流、协调,使医护患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本次品管圈活动结束后,圈员的自评8项得分均显著提高(P<0.05,P<0.01),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管路的感染,同时也使圈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凝聚力和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我血液净化室是首次开展品管圈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部分人认为该活动费时费力,占用了私人时间,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外,由于缺乏经验,圈员的日常工作繁重,使资料收集不能如期完成,需要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将品管圈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

表1 活动前后管路感染例数比较

参考文献

[1]管保章,尹良红,陈湛华,等.长期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756-1757.

[2]傅君舟,秦曙光.血透用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5):397-398.

[3]钟朝嵩.品管圈实际演练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8.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3-0078-02

猜你喜欢

感染血液透析品管圈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医疗质量也要有“品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