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引入通识教育探索

2016-07-04苗希婷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苗希婷

【摘 要】阐述国内高校公共课教学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做法,分析艺术类院校公共课教学引入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公共课教学引入通识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公共课教学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41-03

艺术院校公共课,主要是指由国家教育政策规定,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如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外国语课、体育课、生产劳动与军事训练课等。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开设的公共课主要以学院内部开设专业基础公共课或设立公共课教学部或基础部下设教研室等形式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公共课教学是艺术院校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但目前国内艺术院校在实际的公共课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艺术院校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有必要将其引入我国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中。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翻译,个别学者也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1829年帕科德(AS. Packard)在《北美评论》的撰文中首次用到通识教育,阐述大学生学习共同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推行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近10年得到较大的发展。李曼丽博士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总之,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

著名搜索专家吴军在《大学之路》一文中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这给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在浮躁功利性强的社会潮流中,单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容易束缚学生于狭窄固定的学科中,此种情况学生更需要人文教育,去激发了解、思考超越专业的问题。通识教育通过让学生汲取多学科知识,开阔其视野与思路,鼓励独立思考、批判与怀疑,确立学生的内在价值尺度,对人生路上的终极性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层的思索。专业的学习与通识教育并非零散、互不相关,而是系统性的内在生物链。行业具有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易观察得到的潜在法则,一旦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异,就将导致整体系统的紊乱并带来非良性的结果。

二、国内高校公共课教学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做法

当前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果,并证明了通识教育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与时代发展接轨,是可为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所借鉴的教学模式。我国的许多高校设立了诸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通识课程中心”。例如,北京大学培元实验班、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的探索,这些制度与理论实践的探索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开展通识教育打下了基础。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突破单纯的“专业视阈”和单纯的“知识视阈”,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建立了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核心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探究不同的文化和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身对自然以及社会的领悟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国内各大艺术类院校中也开始重视对艺术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学分制、选修课程等方面做出的调整和改革也为其借鉴通识教育奠定了基础。如广西艺术院在公共课教学的“十三五”规划中,拟在英语教学实施“必修+选修”的多学期学习英语制度;在艺术概论课程、大学语文方面,减少学分,在选课学期等方面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在体育课程方面,打破年级与专业的限制,实行不分年级不分专业的选课制度,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主张从“核心课程”着手,以艺术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交叉或综合领域作为拓展方向。学者吴鼎民提出“三套车”教学理念,他认为应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艺术类院校公共课教学引入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艺术类院校公共课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固定性,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引入通识教育有助于教学改革的创新,促进艺术人才培养。

(一)艺术生文化素养的欠缺需要引入通识教育。高考对于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轻文化”的招生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艺术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一般其公共课的学习效果较差,在公共课的学习上存在缺勤严重、敷衍了事、考试考前突击的情况,文化素养欠缺,缺乏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创造力等问题也日渐显现。《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生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影响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位居榜首。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15个低就业率名单中,动画、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等6个艺术类专业“榜上有名”。而其中重要原因就因艺术生忽略了通识教育以及公共课教学所提倡和引导学生涉猎的内容。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国内外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艺术人才的培养趋势呼唤通识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艺术领域,艺术的跨界发展使得原有的艺术边界被打破和模糊,给艺术学科发展带来挑战,培养既有艺术素养又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而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艺术人才,需要我们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艺术教学模式。在当代,特别是在打基础的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艺术学院中的公共课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入通识教育的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通识教育。我国艺术类学院中公共课教学开设有较长的历史,其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高等艺术教育研究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公共课设置依据国家的刚性政策,标准、内容、目标都相对统一。在目前艺术院校的大环境下,公共课教学往往只由组织课程开课的部门进行内部的探讨和安排,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以及历史经验和目前资源折衷。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以及研究者对艺术教育中公共课教学的探索都停留在浅滩,集中在对艺术院校公共课实践、公共课教师、个别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缺少系统的梳理和宏观的把握。应从中国素质教育的公共课教学作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探索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与通识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验的契合点,为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考未来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更好地探索高等艺术学院在艺术类学科的自身发展规律,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通识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四、公共课教学引入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实践

通识教育是具有普遍性、广博性等特征的,提倡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它的宗旨在于让受教育者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关注人道德与情感,崇尚自由、独立、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作为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推动着专业教育的发展,育人和文化的功能有助于使受教育者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一)引入通识教育的文化理念。《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即通才,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通识教育”的内涵除了概括人文教育外,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能,促进学生的心智自由、人格的健全、和谐全面发展。如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他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公共课教学负责的部门立足于自身的定位与教学目标,在认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探索各自的公共课教学改革方向。从教师到学生,再到学校的管理者们都需要达成一种共识:公共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素养,它不仅仅是作为专业教学的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补充,其本身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础。

大数据时代下,艺术通识类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更加广泛,网络、慕课等形式推动了各类优质通识课程的传播,对公共课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巨大启发,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有助于我们洞察了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方向,考虑自身规模、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借鉴国外公共课教师、教学管理者教学与管理的工作经验不断探索公共课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与实践。

(二)引入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目前国内各艺术类院校,如广西艺术学院公共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艺术概论+应用文写作+体育;新疆艺术学院开设“两课”+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体育。在公共课教学上可安排跨学科主修将通识教育中“核心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引入到公共课教学中。如中山大学要求本科学生必修和选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门类课程。在推行“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中,有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个大类的课程,复旦大学目前实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由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知名教授等担任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形成了经典导读、助教制度、paper跟进制,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引入通识教育中主张将2个以上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问题综合,融合不同院系的专业,满足学生的多种兴趣的专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更加灵活多样。

中原大学依据“天、人、物、我”和谐的哲学基础,设计了全人化的通识课程,涵盖文学、音乐、艺术、舞蹈、戏剧、电影、哲学、婚姻、交友、恋爱、生死学诸多方面。教学管理层面,管理层应注重“集中与分配”的课程设置,遵循由浅入深队及相关课程匹配的原则,让学生“集中”于某一学科领域,同时学习到与之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为学生制订符合逻辑的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大纲与完整的课程体系。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教学增加公选课教学的比例及在课程中对人文科学、化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类课程学分的分布为学生的跨学科搭建框架,建立和呈现的是分布必修型的教育模式。它巧破了常规的院系划分框架,创造了学位规定学分配比的课程结构,使得跨学科模式要求的课程全面开放成为可能。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三)引入通识教育的相关制度。一年通识教育,三年专业教育,这就是复旦大学探索“1+3”模式的通识教育。借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承续中国书院文化传统,建成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名字命名的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大书院。在复旦学院,管理者秉承选择的本身大于选择的内容和理念,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座位崇高使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课的机会,建立“自由选修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进一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我责任感,进而转化成社会的责任感。采用双重编码课程,将各院系部分优质专业基础课程向外专业本科生开放,作为“共同核心课程”,以使外专业同学亲身了解其他学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实行博士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的制度。从2009学年开始,中山大学所有博士生都要求担任本科教学的助教工作。

通过聘请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知名学者访问学校进行探讨,以开班讲座等方式手段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活跃气氛。根据艺术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如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等课采用艺术案例教学,注重课程与艺术的针对性、时代性。引入“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公开课资源,通过此平台,给学生提供使用国际名校、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指导。与相邻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资源共享的模式有利于实现艺术院校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在美国的艺术院校中罗德岛与布朗大学的合作模式不是独一无二的,芝加哥艺术学院也与其相邻的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合作。

在公共课考试制度的改革中,可引入通识教育的综合考试方式,多采用paper跟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思考能力,加深对事实性事物的认知,掌握事实的真正意义,灵活运用以及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远比背出数据重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面对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浪潮,公共课的管理与教学要努力结合学校发展需要,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中,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健康体魄的优秀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王首民,李元.论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兼析以通专相容让发培养“全才艺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任腾讯副总裁的著名搜索专家吴军遍访名校:发现好学校只做一件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440a40102w6in.htm

[4]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 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潮[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5]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版),2015(6)

[6]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ESP的艺术院校英语大班教学模式研究”(2015JGY47)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关于光学与现代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