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

2016-06-28赵景峰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际经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赵景峰 湛 爽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

赵景峰湛爽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需求乏力、供给与需求失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并非个案,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很多国家都曾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经济危机,通过对不同国家经济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路径选择,以及改革成效的回顾可以给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短期任务,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长期目标,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成本,防范金融风险为手段进行的,并非是对国际经验的简单复制和重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验;中国启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依靠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突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原本偏重需求侧的政策措施都呈现效果加速递减趋势,经济结构问题凸现,供给侧要素配置失衡,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制约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体制障碍仍待消除,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低下,有效供给不足,要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面临严峻考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要实现“十三五”经济在2020年翻一番,恢复短期经济增长动力,保持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唯有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的质与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和必然要求。当然,需求乏力、供给与需求失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并非个案,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很多国家都曾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经济危机,通过对不同国家经济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路径选择以及改革成效的回顾,可以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经验回顾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经济体都曾在需求刺激疲软,经济出现滞胀的情况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调节经济失衡的良方。通过对国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的研究,我们发现许多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借助于简政放权,实现市场主导机制;减税减负,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增强创新性人才投入,稳定货币政策,维持稳定的宏观运行环境等手段实现。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效果来看,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产业转型,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的现象,并真正实现“小政府”监管,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的转变,只有实现以上目标才能保证经济在短期内恢复增长,在长期内稳定、健康、持续的增长。

(一)美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面临严重的“滞胀”危机,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了企业利润也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失业率高涨,经济下滑趋势明显。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政府试图通过过度干预来调整结构失衡,却适得其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凸显,由于竞争力下降导致国内产品产能过剩,私人投资部门的投资意愿受高税率影响持续降低,政府过度抑制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基于此,里根政府毅然决定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降低通货膨胀率;降低企业赋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以期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放开政府对部分行业的管制,通过市场引导为主进行僵尸企业的退出和淘汰,提升行业竞争力。在里根政府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就业趋向稳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明显提升,迎来了1983年以后美国近30年的经济繁荣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里根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间美国国防支出增长了1.26倍,*数据来源于wind。导致美国赤字率持续高涨,政府债务随之增加。

表1 美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与成效

①尽管里根政府试图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平衡政府收支,但实际上里根政府在军费上的开支和对国防科技的投入,以及对研究成果的转化投入仍是有增无减,政府财政支出只是结构上发生了变化。

(二)英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英国经济同样陷入了经济滞胀期,经济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问题严峻,价格指数一路飙升。在此之前的工党政府大力推行政府干预和国有化政策,大部分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偏低,大多数呈亏损状态,依靠财政补贴维持生存,极大地增加了财政压力。为摆脱经济危机,振兴英国经济,撒切尔政府决定着手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对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撒切尔政府的改革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英国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改革阵痛期以后逐渐复苏并恢复增长,各项宏观指标趋于稳定,卓有实效的结构性改革激活了英国私有经济的增长潜力,为英国1980年代的“撒切尔增长奇迹”奠定了基础。

(三)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德国经济也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结构性问题,巨额的社会保障开支导致财政赤字累年增长,年均债务规模增长速度高达10%;国内产业结构落后,产能利用率低,导致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对外贸易出现连续逆差,货币趋于贬值。在此背景下,波尔政府将经济改革方向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多市场少政府”,“多利润少工资”的经济政策,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发挥企业能动性、提高投资人投资意愿。具体来说,波尔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维持马克的币值稳定性;制定了与彼时德国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税收政策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以减轻企业经营成本;通过削减社会福利、减少公共开支等措施大力缩减公共支出,化解财政危机;采取稳步渐进式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期间,德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和生产率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优化,产品品质、产品竞争力得到稳步提高,贸易条件逐步改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技术创新成为德国制造业引领世界高端水平的持久动力。

表2 英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与成效

①王皖强:《国家与市场———撒切尔主义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表3 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与成效

①卢成会、吴丽丽:《德国科尔时期社会保障改革对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启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四)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步入增速换档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之间出现结构性偏差,受石油危机影响,日本物价高涨,失业率快速增长,企业连续亏损至停业,经济出现负增长。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入手,实行“减量经营”,即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日本政府积极进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疏导和调整,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重视服务业发展。日本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了增长方式从传统粗放到高附加值的转变,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社会财富明显增加。然而,1980年代后期,继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持续升值,为了补贴受日元升值影响的出口产业,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金大量从实体经济流向股市;而当日本政府采取房地产金融实施总量控制政策后,土地金融资金链迅速瓦解,股市崩盘,大量企业宣布破产,个人资产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负资产,失业率增加,国民收入下降,债务规模空前扩张,人口出现负增长,日本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迎来了日本“失去的十年”。实际上,日本1980年代后期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或在于没有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既有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政府行政能力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供给侧要素活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起点,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国际经济局势的深刻调整,需求侧经济刺激乏力,供给侧也面临结构性失衡,供给体系开始出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缺乏,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严重,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等问题,供给端成为宏观经济调整的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供给侧经济发展潜力亟待释放。

(一)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呈现下行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不同经济体之间增速分化加剧,政治、经济、地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融合对世界经济影响加深,世界经济处于复杂多变的“新常态期”。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凸现,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加剧,这种“高投入、高增长”的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持续,经济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结合世界银行的标准和中国实践来看,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制度变迁和政策转化,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了紧迫性。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持续的动力,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彻底完成还面临众多拦路虎,既得利益群体与全民利益的平衡问题开始凸显,制度层面的改革有待突破,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阻力也不断增强,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的一剂良药。

(二)需求端对经济增长刺激乏力

中国近三十年的“增长奇迹”依赖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发力。然而,近年来需求侧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呈现边际递减。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下滑,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下降至4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官网数据。同期,其他经济体(巴西、日本)的该项指标都略有上升。从投资来看,2009年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在短时间内刺激了投资增长,但刺激效应持续到2011年下半年后逐渐消减,企业对投资回报率的预期下降,投资意愿低迷,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行业和结构上的不对称。从消费来看,由于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消费边际倾向难以提高,消费市场需求一度呈现低迷状态。一方面中低端产品的消费占富人的支出比重不大,富人对发展型消费和高端产品更加青睐,而我国高端产品供给又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富人有钱没处花;对于穷人来说,为了保证日常生活所需的刚性要求,则更倾向于通过储蓄来保证未来的刚性需求,导致没钱更不敢花钱。由此,出现了商品市场呆滞、消费低迷的现象。

(三)供给体系要素配置的失衡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算充裕,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十年后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不断加重,势必将增加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最终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从劳动力素质来看,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8年;*蔡禾:《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版。而且,自2012年7月以来,我国劳动力参加过至少5天以上专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仅为9.13%,仅有11.75%的劳动力曾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还有待提升。另外,资本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不甚合理,大量的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对于资本边际产出较高的创新型企业却面临融资困境;2008年以后,GDP每增加1元所需的资本在不断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过分依赖,使得我国技术要素和创新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较低,资源集中在相对低端的传统产业,导致水泥、钢铁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整体生产率较低。创新性不足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尽管我国政府主张引导创新,但是创新成果仍明显不足,产学研结合紧密度有待提高,科研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来看,与其它国家的经济换档、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的情况相似,当前中国经济在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需求侧刺激乏力已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驱动力,而供给体系要素配置的失衡也亟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以缓解和完善,从而使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使经济恢复短期增长趋势,释放长期稳定增长的潜力。为此,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国际经验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短期任务,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长期目标,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成本,防范金融风险为手段进行的,并非是对国际经验的简单复制和重组。基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国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以下方面的启示:

首先,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体系。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求实现短期的经济回暖,同时也要实现长期的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要实现长期的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为经济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要求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从德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来看,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也曾面临钢铁、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相关产业发展也面临结构问题,但是德国在面临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仍坚持加大对新技术和创新的财政支持,重视传统行业向现代产业的升级和转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保证了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其次,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结合国际经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抓住以下着力点:

1.从“去产能”任务出发,完善政府宏观调配职能,优化要素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激活市场潜力,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落后产能的淘汰,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链,扩大高端产业链,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从需求端入手,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效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产业结构转移和优化,保障产能的市场出清。

2.从“去库存”任务出发,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带动住房消费。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从制度上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平等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房需求也会随之提升,有效需求增加,对库存的消化也会稳步增加。

3.从“去杠杆”任务出发,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债务进行有效组合,化解系统性风险,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完善债务转换机制,优化目前的债务发行方式,同时要打破金融约束,简化现代金融市场。提高融资的可得性,加强融资主体的市场化,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合理开发金融产品,推动对创新性微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激活企业发展潜力。要坚持金融市场化的方向不动摇,完善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实现金融资源与需求的优化配置。在去杠杆的同时,也要保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既保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又要坚定地杜绝流动性风险和通货膨胀的隐患,防止投机行为,维持货币稳定。

4.从“降成本”任务出发,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减少政府干预,实行简政放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激活私有企业的市场潜力;同时“减税减负”能够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提升企业营运能力,缓解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压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了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另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能够增强个人对社会保险费率的承担能力,并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劳动市场,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也会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为企业再生产创造需求。当然,减税减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收入一定时期内的减少,因此需要对政府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进行削减,减少投入产出较低的公共性支出。

5.从“补短板”任务出发,“补短板”实际上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加法,“补短板”的重点应该着力于民生的改善、人力资本的投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完善政府的宏观调配能力,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精准化地转移到最需要的那部分群体手中;同时要鼓励社会福利的私有化,引导社会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通过推动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普及高中教育,对贫困生免收学杂费,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完善的资助系统。其次,加强对高级研发人才的投入,鼓励高校学术创新,引导产学研相结合,优化人才培育体系,鼓励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加强对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竞争力。再次,要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产业结构,矫正要素配置的不合理性,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优化,充分释放市场潜力,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增长。另外,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切不可盲目学习国际经验,要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充分体现全民共担的理念,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体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结构调整与改革。从几个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来看,在经济进入换档期,原有的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国都从根本上改革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体系,德国对产能过剩行业和部门控制财政补贴,进行战略性产能压缩和生产规模调整,有目的的保留部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英国大幅压缩财政补贴,尤其是对国有企业低效率的补贴,减少了财政支出,取缔社会福利的“普遍性原则”,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美国放开政府对航空、交通、天然气等行业的管制,放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美国经济随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优化经济结构,既包括宏观的生产和消费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具体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企业结构、分配结构、投融资结构和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组成的要素结构,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创造新的需求,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栾晓平)

收稿日期:2016-04-30

作者简介:赵景峰,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5JJD790025)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6-0099-06

湛爽,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际经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构建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国际经验及启示
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