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

2016-06-2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穴位注射

权 弋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 郑州 450003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

权弋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发育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及Gesell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评定,判断综合疗效。结果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性瘫痪;核心稳定训练;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

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严重的经济负担。鼠神经生长因子是具有促进中枢及外周神经元存活、生长、发育、分化和再生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本院康复中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除常规康复治疗外,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01—2015-01在本院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选择200例。符合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分型标准[1]。经家长同意,按照年龄、性别采取随机配对设计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1.35±6.19)岁,治疗前GMFM(37.65±14.18)分;对照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20.68±5.87)岁,治疗前GMFM(37.92±14.36)分。2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武汉海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20 μg,穴位注射,取百会及肾腧穴,1次/d,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徒手练习:如俯卧位肘支撑练习、侧位支撑练习、等长转体等。坐位保持与平衡,膝立位保持,跪行,辅助站立,立位平衡、独立或辅助下步行等。借助器械的练习:如悬吊运动练习,仰卧单(双)腿提髋、仰卧躯干旋转伴提髋、仰卧提髋伴伸屈下肢、俯卧肘支撑、俯卧屈膝、侧卧提髋等。还可以通过平衡板、泡沫桶、气垫、Bobath球的训练等。治疗由易到难,由稳定到不稳定,由徒手到器械。训练1次/d,40 min/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

1.2.2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康复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功能锻炼,每天做肢体的被动运动,在肌力出现恢复时,辅助患肢做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增加关节的抗阻力运动。每日训练1次,40 min/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

2结果

2.1观察指标对各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采用[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发育龄各能区(应物能、动作能、言语能、应人能)发育商水平进行动态评估。

2.2疗效评定(1)显效:临床表现明显好转,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提高15分以上,DQ提高10分以上或DQ>75分。(2)有效:临床表现均有好转,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提高10~15分,DQ提高5~10分。(3)无效:临床表现均无明显好转,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提高10分以下,DQ提高5分以下或无提高。

2.4治疗结果

2.4.12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比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经治疗后2组患者GMFM总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观察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比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2.4.2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观察组分值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2.4.3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3。由表3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肢体的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并且难以控制,建立正常运动功能及纠正异常姿势非常困难,在四肢中表现最为直观,因此以往康复训练多注重缓解四肢的肌张力和纠正肢体的异常姿势,忽视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的控制训练。

核心肌群控制是建立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纠正异常姿势的重要基础。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脊柱部位肌肉的稳定姿势,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协调肢体,使力量的产生及传递控制达到最佳化[3]。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是加强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核心区的稳定性及脊柱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稳固的脊椎姿势,保持正确运动姿势,提高身体协调和平衡的能力,核心肌群训练可获得和提升身体稳定性,改善平衡性和协调性。

神经生长因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神经因子,它不仅具有神经系统营养因子的作用,且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可以增强神经递质活性,促进其合成代谢,维持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具有使轴索再生,加快生长速度,髓鞘再生的作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为小鼠颌下腺中提取的神经生长因子,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提高神经损伤处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及活性。穴位注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穴位刺激兼有药物的双重作用,在有关的穴位注射相应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达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的目的,所以临床疗效较好。目前研究发现[4],采用穴位注射,在药物疗效的发生与持续均有经络穴位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经络穴位刺激和药物刺激,共同促成了穴位注射的高效和速效。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5],通过穴位注射给药,可于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强或更强的药效。在头部的百会穴采取穴位注射刺激,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的功能,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改善病理状态,达到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的作用[6]。

通过本研究发现,无论观察组还是对照组脑瘫患儿,在经过治疗后,GMFM-88及Gesell发育量表的评分较治疗前都取得显著变化,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核心稳定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脑瘫患儿核心肌力以及核心肌群稳定性,进而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疗效。效果明显,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Annika Lundkvist Josenby, Gun-Britt Jarnlo. 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 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GMFM-66 Score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3]廖亮华,潘洁,王淑芬,等.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59-61.

[4]温木生.试论经穴在穴位注射疗法中的作用[J].中国针灸,2003,23(12):721-723.

[5]刘祖舜,周爱玲,丁斐,等.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33.

[6]权弋,尚清,马彩云,等.头穴透刺对脑性瘫痪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2(22):1 770-1 771.

(收稿2015-04-26)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9-0114-02

猜你喜欢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联合耳穴贴压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周围神经炎疗效观察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小针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30例临床疗效
穴位注射与手法训练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