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前卫生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16-06-24张晓华

考试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张晓华

摘 要: 《学前卫生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通过教学相关幼儿卫生安全、疾病预防、膳食营养等,培养中职学生相应能力,进而有效保护和培育幼儿的身心健康。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学前卫生学传统教学弊端分析入手,探讨该门课程实施改革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学前卫生学》 中职教育 传统教学 教学改革

《学前卫生学》是中职教育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中职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学科。这门课程学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学生在未来幼师生涯中的工作效果的好坏与水平的高低。基于此背景,笔者在教学中深入探索关于学前卫生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传统《学前卫生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

中职教育原先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大多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重点放置在理论教学上,而忽视实践教学及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所造成的弊端在《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中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具体教学中,教师主要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之学前卫生学课程本身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和记忆,这种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无疑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可能引起学生厌学的逆反心理;二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刻板且落后,无法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三是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他们将来从事幼教保育工作打基础,理论的学习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实践。学生真正渴求的是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然而从中职教学现状看,教学重点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四是评价手段单一,无法真实有效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传统模式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以闭卷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并最终以学生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方式极为片面,一方面容易导致教学陷入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毫无助益。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中职教育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且势在必行。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

1.贯彻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中职教育理念

中职教育的理念原则在于“理论有用,能力为重”,对于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也应当对此项理念原则有效贯彻和落实。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中职教育的特色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幼教的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幼儿园资历深厚的教师和幼教专家来校进行幼教岗位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确定岗位能力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更为具体的岗位目标。

2.结合实际对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保教育儿的能力。对此,理论教学的重点应当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教学在确保“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可以有所取舍。比如学前卫生学教材中包含的一些“纯理论”知识,对学生工作实践无关紧要,这些可以大胆删除。同时,应当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做到有章法、有秩序。如教学体系可以分为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三大框架”,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幼儿健康与保育、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矫正、常见疾病及意外的预防处理、托儿所的卫生制度等“五个模块”。通过对理论体系的改革,有助于形成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结构,对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都大有助益。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设置上,应当侧重实践教学,如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尽量做到每一节实践训练课都有具体的目的、内容和步骤,以引导学生有序进行学习实践,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对实训内容进行集中讲解,提示学生注意事项,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再由教师检验学生实训结果,并将最终结果记入课程期末成绩总评当中。通过这样,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操作技能。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在前文中已经详细提及,对此,要想有所改变,势必从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改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大胆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根据实践经验,学前卫生学可采用的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观演示法,主要针对涉及学前儿童卫生、人体结构解剖等内容的教学时采用。比如在讲授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对知识进行动态直观演示,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二是现场教学法,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使用。比如教学“幼儿健康检查”这节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观察,协助保健教师对幼儿进行晨间检查。通过现场观看、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三是情景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处理关于幼儿应急突发事件等,通过情境创设,模拟突发事件现场,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与技能。

4.实施过程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所考核的结果极容易产生偏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对此,教师应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合理设置考核事项和分值,诸如课堂表现、实训成绩、调查报告及期末考试等,并将实训事项作为考核的重点事项,以此强化学前卫生学的整体考核效果。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卫生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

[2]王雁.幼儿卫生与保健[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