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时目标设定的实践与思考

2016-06-24余夕凯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学生发展

余夕凯

[摘 要]课时目标是上课前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一种结果的预判,它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设定目标要关注表述规范、关注学生实际、关注教育内涵、关注核心概念、关注学生发展等五个撰写课时目标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聚焦问题 分解目标 核心概念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01

教学目标是教学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超前反映,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节课如何设定目标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关注的。现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目前我们在进行课时目标设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重点提出设定课时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聚焦问题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上课非常随意,对应该在课堂中达成的目标视而不见,充分反映教师目标意识的淡薄;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很多教师呈现的教学设计都是从教学过程开始,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甚至于通篇教学设计中都没有出现教学目标;在一些教师基本功的评比中,给出教学内容后要求写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都无法动笔。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千米”时设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1千米的长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

下面将从这个案例入手,对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行为主体与行为动词的描述模糊不清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成的,而不是指教师。这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把教师和学生混在一块,根据设定的目标无法看出谁是行为主体,更无法看出达成目标应该用什么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提出在结果目标中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本案例描述中出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觉等,用这些词来确定教学目标,不仅可操作性差,教学评价也缺少根据。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算是“了解、理解或是掌握”了所教的内容,而且这种目标陈述没有指出达到目标的途径,使得我们在教学时无法进行观测。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设定混为一谈

课程目标是国家规定的长远目标,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它也是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目标。而课时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应该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如果说课程目标是国家行为,而课时目标则由教师自主决定。当然没有课程目标作为依据,课时目标也就无法表述;从另外一个层面分析,课时目标也是由课程目标转化而来的。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也有很多区别,因此,写课时目标时,不要写成课程目标。例如案例中呈现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都是一些长远目标,有的还是隐性目标,在每一课时中是无法达成的,这些目标落实在课时目标中还需要进一步分解,把这些写在课时目标中显然是大而空。

3.目标撰写格式僵化、标签化

许多教师的课时教学目标都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这样会出现僵化、形式化和标签化的现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目标都是一个整体,无法进行分割,而人为的割裂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另外教学目标需要在这“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来确定,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一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来确定。

4.课时目标设定单一、机械

诸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经过太深入的思考,就把教学用书或者一些教案上的目标直接摘抄过来,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为这部分教师上课是随性的,根本不考虑教学目标,所以目标就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的目标缺乏个性而没有针对性,更是缺乏有效性。

二、成因探析

1.对于课时目标缺乏深刻理解

教师感受不到课时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也就缺乏主动性。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那课时目标的设定也就缺乏深度,教师对于“目标”的认识自然就处于混沌之中。

2.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练习设计等,以上这些完成后,再参照教学用书或已有的教案直接把教学目标复制、粘贴,就形成了自己的课时目标。

3.不能有效处理预设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实施教学时不是依据教学目标,而是过多依赖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容易出现“教学”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对于课堂当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缺乏足够的调整能力,使得上课之前设定的目标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完课之后,很少有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效果,使得教学目标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三、解决策略

1.进一步认识课时目标

(1)课时目标的导向性

课时目标不同于课程目标,它应该是单元目标具体化的产物。课时目标是对课堂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是指对学生在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经验、品质等方面都需要预先做出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在“9加几”的课时目标设定中要求学生通过摆一摆、移一移理解“凑十法”的道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知为什么要用“凑十法”。由此看来课时目标的设定对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2)课时目标的发展性

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目标又有一定的发展性。例如,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和“四能”,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从内容到本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总是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就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相关目标的设定时就要关注学生发展性的评价。

(3)课时目标的变化性

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常常会发生偏离预订目标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资源,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并生成新的目标。

课时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这样的一种规定是一种理性的结果,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愿望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另外一方面取决于目标本身与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适切性。这样的一种预先设定,必会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更需要教师把目标定位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分解课程目标

在设定课时教学目标之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了解数学课程目标是什么,并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方向性的,但是不太容易操作,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并针对其中的要点逐条进行剖析,细化出可以观测和评价的标准。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课时目标的续写,就会显得具体、实在,贴近学生。

3.设定课时目标

在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还必须强化以下几点认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不要把课程目标当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图明确、具体、可操作,不应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每节课的目标设定应该明确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有什么变化,如何进行观测。

(1)设定目标关注表述规范

“课时目标具体化,具体目标行为化”是设定课时目标的基本原则。课时目标一般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这需要教师在设定课时目标时好好把握。

目标表述的方式一般采取“学生能……”或者“学生具有……”等形式,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进行描述的,当然有时候就默认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也可以不写。另外设计教学目标时,尽可能将行为条件表达清楚,这样便于目标的实施与达成。

目标表述的方式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来表述。例如,在设定“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目标时就可以这样描述: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这里的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都是一种定性描述,它也描述了课堂上学生应该采取的学习行为。

例如前面提到的“认识千米”的案例可以这样设置教学目标:

①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解1千米=1000米。

②知道生活中1千米的距离,学会使用“百度”搜索身边1千米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③关注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设定目标关注学生实际

在目标设定时,不能简单依据课程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有些量化的标准一定要通过实际的了解才能给出具体要求。例如,在设定“9加几”的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是凭借经验以及课程标准给出的数据还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做一个前测:通过一组算式采取计算和问答的形式,了解班级有多少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多少学生会做不理解;多少学生根本就不会做;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再确定目标,会更切合实际,更容易达到目标。

(3)设定目标关注教育内涵

深刻了解课程目标是设定好每一课时目标的基础。课程标准从三个大的方面描述了课程目标,并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课程目标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例如,课程目标指出“教学中让学生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就应该考虑课时教学中有没有蕴含可以挖掘数学经验的材料。例如在设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有帮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这一条。

(4)设定目标关注核心概念

设定课时目标时要考虑课程标准列出来的十大核心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数学知识都是从属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就要考虑这些内容和十大核心概念到底有什么关系,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核心概念。例如,设定“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空间观念”的建立;设定“单式统计表”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设定“11~20各数的认识”的课时目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感”;等等。

(5)设定目标关注学生发展

在设定课时目标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特色,设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发展性目标。课程目标给出的是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一个普适性的目标,但是各个地区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在设定每一节课的目标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着准确的了解与把握,需要知道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什么?今天的知识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等,并能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设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也可超越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例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状况,把学生能借助网上地图验证实际“1千米”距离当成教学的目标。这样的一个目标是课标无法规定的,但是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如果教室拥有网络设备,这个目标完全可以达成,这对于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是有很大好处的。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学生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