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6-05-25梁秀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风临床效果

梁秀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梁秀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中风患者并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干预后效果,干预前后ADL评分及Fue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ADL评分(69.54±11.25)分和Fuel-Meyer评分(67.15±8.69)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43.84±9.55)分和Fuel-Meyer评分(41.59±6.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的活动力,加快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运动功能恢复

中风是中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研究[1]显示,该病发病后近一半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帮助中风患者早日恢复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了进一步寻找护理中风患者的有效方法,本院对84例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中风患者84例纳入本组研究对象,均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3.26±4.98)岁;病程1~30d,平均病程(14.84±11.98)d。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35±4.12)岁;病程2~32d,平均病程(16.58±14.23)d。本组研究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组患者均对本次治疗目的和治疗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过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中风者;年龄60~75岁,性别,民族,职业不限;自愿参加,且签署过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外伤不能进行康复训练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有精神病史者或依存性差无法完成本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包括基础护理和必要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① 选择恰当时机:患者入院后,在不影响抢救和治疗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恢复患者运动功能。② 预防并发症: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便秘、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深部静脉炎,针对这些并发症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定时翻身叩背、膀胱冲洗、促进有效排痰等。③ 保持正确体位:中风患者病情一般都较重,初期都应卧床休息,为了防止关节萎缩变形或脱位,应该将患者肢体被动的处于功能位。如仰卧位时,上臂应外旋并稍外展。肩部稍前挺上抬,腕部与肘部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伸展;大腿内旋并向内夹紧,髋部和骨盆前挺,在大腿外下侧放置软枕,防止下肢外旋,足尖向上,踝关节呈垂直。告知家属帮助患者变换卧位,患侧和健侧交替进行,避免长时间一个卧位。④ 按摩和热敷:按摩和热敷可以刺激患者感觉功能,还可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水肿,有利于症状恢复。在按摩时动作要轻缓,不要用力过度,按摩肌张力较高的部位时,要采用安抚性按摩。使其尽量放松,在按摩肌张力低的部位时,可稍用力或揉捏,按摩时可根据穴位进行,增加疗效。再给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患者,原则上温度为50℃。⑤ 患肢被动锻炼:患者由于昏迷或瘫痪肢体不能进行活动者,家属或护士应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动作要轻,活动幅度和关节顺序都应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每天至少要进行两次锻炼,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尤其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指关节伸展和踝背伸展运动。按摩和被动锻炼交替进行可增加治疗效果。平时多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鼓励和帮助患者多用检测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

1.3评价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3]: ① 治愈:患者行动自如,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② 显效: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生活可以自理; ③ 有效:肢体功能有所改善,日常生活需他人帮助; ④ 无效:肢体功能无恢复迹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症状未减轻并且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VDL评分标准[4]:日常生活评定量表包括10方面内容(进食、床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个条目根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的程度分为0、5、10、15四个等级,总分100分。0~20分为完全依赖;25~45分为重度依赖;50~70分为中度依赖;75~95为轻度依赖;100分为独立。Fuel-Meyer评分标准[5]:参照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100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V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

观察组干预后VDL评分(69.54±11.25)分和Fuel-Meyer评分(67.15±8.69)分与对照组VDL评分(43.84±9.55)分和Fuel-Meyer评分(41.59±6.58)分相比显著较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V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中风是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发病较多,且在这几年中出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6]。中风有较多的并发症有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其中偏瘫最常见,偏瘫会导致患者丧失运动功能,但研究发现[7],运动功能丧失并非全部是由偏瘫造成的,而是在偏瘫早期未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造成的。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只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等,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几乎显现不出来,若对中风卧床患者不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上很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下体位性痉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运动功能[8-9]。

首先,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消除烦躁、紧张的情绪,正视自己的病情,建立康复的信心,积极参与到康复锻炼中,从而增加康复的效果[10]。其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尽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的当天开始,每天对患侧肢体进行2~3次的按摩,每个关节都要按摩,避免患侧肢体出现深静脉血栓和肌肉废用性,也可刺激患者的感觉器官,促进昏迷患者的清醒[11]。定时帮助患者更换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并且保护骨隆突处,预防压疮的发生,基本每2h变换一次卧位[12]。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要求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运动,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位于健侧拇指之上,用健侧手臂带动患侧手臂做前屈、外展、内收等运动。还可对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运动练习,如翻身、坐起等运动[13]。翻身时患者平卧,双膝屈曲,护理人员扶住患者膝关节,让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自行翻身;坐起训练时,让患者翻身至健侧卧位,用健臂支撑自己的身体,双腿移向床下,呈半侧卧位,护理人员手压患者的骨盆处,同时向上推患者肩部,帮助患者坐起,每天训练3次以上,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次数[14]。在患者自主活动之前可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棍棒、绳索进行简单的活动,根据每位患者恢复情况,适时的增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刷牙、洗脸、吃饭、穿脱衣、洗澡、入厕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15]。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常与患者沟通,多鼓励患者,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减少负面情绪,积极参与康复,保持良好心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16]。在恢复期的初期锻炼时护理人员应该陪在一旁,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当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出院后,要告知患者仍需坚持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锻炼,只有坚持长时间锻炼,才会得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同时医院应进行定期的随访指导[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说明早期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中风患者的恢复,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可改善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的发生,无副作用出现,安全可靠。观察组干预后V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高。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加快了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8]。

综上所述,中风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有效的缓解了临床症状,减少了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的发生,加快了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提高了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玉娟, 贾院春, 席蓉, 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中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1): 162-163.

[2]Tanaka N, NakatSuka M, IShii H,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the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J]. PSychogeriatricS, 2013, 13(4): 199-205.

[3]刘爱花.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19): 122-123.

[4]傅晓红, 刘桂华, 齐锡友, 等. 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下整体护理对中风病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12, 26(4): 1007-1008.

[5]陈青辉. 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康复措施的体会[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z1): 308-309.

[6]刘秀荣. 护理干预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9): 140-141.

[7]赵丹, 王芳.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 2015, 15(7): 501-502, 505.

[8]Takeuchi S, Nawashiro H, Wada K, et al. Ventriculomegaly aft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with hematoma evacuation for large hemispheric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3, 115(3): 317-322.

[9]马君美, 李方莲. 中风护理常规的临床护理实施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8): 1289-1292.

[10]黄卡, 谭发林, 罗刚. 康复护理联合针灸对中风后遗症老人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 2015, 21(14): 110-113.

[11]王秀霞, 郭芙莲.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 2013, 27(8): 2619-2620.

[12]孙彦, 李春玲, 李萍. 运动干预对老年步态障碍患者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6): 4079-4081.

[13]Kumar S, Doughty C, DoroS G, et al. Recovery of Swallowing after dySphagic Stroke: an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4, 23(1): 56-62.

[14]耿秀霞, 白玉琴, 顾珍凤, 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 68-70.

[15]东梅, 李燕, 陈迎, 等. 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4): 305-307.

[16]符赞琼.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17): 1920-1922.

[17]Specogna A V, Patten S B, Turin T C, et al. The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n uncontrolled Setting[J]. PLoS One, 2013, 8(12): e84702

[18]沈亚平.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2): 370-371.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LIANG Xiuli

(TheAffiliatedHospit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Liaoning,11003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MethodsA total of 84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2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nursing effect,the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90.4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were (67.15±8.69) and (69.54±11.25)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3.84±9.55) and (41.59±6.58)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daily living and limb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ccelerat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8-011-03

DOI:10.7619/jcmp.201608004

收稿日期:2016-01-16

猜你喜欢

中风临床效果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复健可针药并用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