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的“先学后教、以考促学”教学策略探析

2016-05-14刘喜如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预学先学后教

刘喜如

摘 要: 长期以来,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弱化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此教学方式极不适应当今以素养为核心的能力立意高考。因此,面向高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必须促进教学方式变为能力导向的“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性基础上的,因此,落实“先学后教”的基本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自主“预学”。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预学”,必须坚持“学”“考”一致,“以考促学”。

关键词: 先教后学 先学后教 预学 以考促学

今天,全国高考已明显地从知识立意转到以素养为核心的能力立意上。唯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才能满足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应成为今后高中教学工作之根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教师必须以先进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学方式有效转变:先学后教。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决定学习质量的关键。当前,高中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归纳起来,比较严重的主要有:(1)忽视预习,学习总是跟在教师后面;(2)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上课自习心猿意马;(3)懒于思考探究,惯于死记硬背,做作业看答案……不良学习习惯养成的结果是学生成绩差。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当成教学之首要来完成。

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纵然有许多表现,但本质上就是“被动学习”,而“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养成,毫不避讳地说,与教师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紧密相关。

二、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弱化了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老师“抱着”、“搀着”、“赶着”学生走,结果培养了一批“懒”学生。“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奉行“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学生不是如饥似渴地提前学习、超前学习,而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消极被动地学习,结果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能力立意的高考背景下,其结果自然是学生成绩差。

“先教后学”的基本假设是:“教”是“学”发生的前提条件;教师不教,学生就不能学习。学生学习是跟随教师而行的,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是先教后学,教师的“教”很容易出现没有针对性和无效的情况,表现为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1]。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转换成能力导向的“先学后教”,这是根本出路。

三、能力导向的“先学后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只有建立在以学科素养和能力为核心内涵上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长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根本所在,是基底、是“根”、是“源”。今天我们要对学生高考负责,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什么是学习力?概括地说,学习力涵盖学习动力(兴趣、目标和动机)、学习毅力(学习精神、习惯、价值观)和学习能力(读、写、算、记、综合、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为此,我们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先学后教”方式,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以主动的精神“学”出能力与素养。实践证明,学科素养与能力根本上是学生“学”来的,不是教师“教”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是有学习力的,都可以提前学、超前学。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地提前学、超前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依赖教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学生的学习力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提高。

四、“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基础上的,独立性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唆;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2]。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实践证明,“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实现教为了不教,把教转化为学,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先学后教”不仅反映了教与学关系的辩证法,而且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规律。

教学论告诉我们:当学生已经可以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3]。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也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按照这条规律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就会很快发展起来;否则,学生即使到了所谓“独立”的年龄阶段或学习阶段,其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也是很低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法宝。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不仅是教学质量低下,而且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根源。先学后教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师、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提高教学质量,这三个要素都缺一不可。但是在这三个要素确定的情况下,怎么处理三者的关系就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三者关系定位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先学后教”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三者关系定位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先学后教”的基本策略是促进学生有效“预学”,教师“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基础上的,因此,为了具体落实能力导向的“先学后教”,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在教学策略上必须促进学生独立“预学”。

(一)什么是“预学”

预学,好比外出旅游之前先看看导游图,大概了解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预学和自学不同,自学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独立钻研,把新知识弄通弄懂,完全理解和掌握;预学则是对要学的知识有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老师的讲述完全弄通弄懂。预学虽然不同于自学,但对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自学习惯,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预学活动,为学生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机会。坚持不懈地对主要学科进行预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迅速提高。持之以恒地预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

鉴于目前中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已经很重,预学不必强调面面俱到,不必形式主义的每门功课都搞预学,预学的重点应放在疑点多、难度大、教学进度快的课程上。理科各学科的预学比文科更重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需要搞好预学,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重视预学。

“预学”是学生整体地学,不是零碎地学,所以,“预学”必须是以单元(章节)为单位的,内容上必须提前一章以上,单元过关考试时“预学”的考查范围必须提前一章以上。在“预学”过程中,做“概念题”要一节一节过关;做“基础题”要一章一章过关;做“能力拓展题”要一块一块过关。

(二)怎么样“预学”

实行“三不问二问”,分三步:

第一步,用第一本书学,做基本题,难题不做,基本题不懂的思考5分钟左右不懂绕过,圈起来,不“问”。一个模块(一章)完后,再返回看不会的题,还不懂,也不“问”。

第二步,用第二本书,做基本题,难题不做,基本题不懂的思考5分钟左右不懂绕过,圈起来,不“问”。一个模块(一章)完后,再返回看不会的题,还不懂,也不“问”。

第三步,把两本书中不懂的题集中起来思考(此时,可能会有较好收获)。不懂的题“问”优秀学生,还不懂,再“问”老师,坚持三个月必有成效。

(三)学习程度低的学生怎样“预学”

学生是有学习力的,但是,不可否认,学生之间的学习力是有差异的。为此,学习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放手让他预学;对于学习力比较差、学习程度暂时比较低的学生,则要考虑一定的策略帮助、促进他预学。

策略1:同学“帮”(小组合作学)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和困难都能在组内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而被解决,这些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优秀学生,发挥了任课教师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及时而富有针对性的满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大班课堂上一个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的问题,缓和了教学中的“一和多”的矛盾。

学生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生生互教互学,教师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角色不再泾渭分明,这是先学后教的一个亮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秘密武器。

策略2:教师“导”

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阅读的活动应是学生独立进行的。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既可以在课堂上现场进行,又可以通过编写导读(导学)提纲进行。教师“导”经过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教读(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引读(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自读(“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独立学习,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达到“自读”阶段的学习水平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从此以后,他(她)就完全具备了“预学”的能力。持之以恒,他(她)的学习力将变得越来越强。

六、促进学生主动“预学”的有效手段是“以考促学”,实现“学”“考”一致。

高考要实现的功能是“甄别”,是淘汰性考试,它不管你学什么,也不管你如何学。单元过关考试要实现的功能是“促进学习”(发展性评价),它要求:学生学什么就考什么,学生如何学就如何考,“学”“考”一致,发挥考试的“促学”功能。

现实地讲,学生的学习都带着一定的功利性,他们最看重的就是考试分数、学习成绩。既然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奔着“考试”而来,为着“分数”而去,那么,教师要面对现实,顺势而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用考试“倒逼”学生刻苦学习,以考促学,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怎么考。

为此,科任教师在每次单元过关考试前要尽早告知学生考试范围与考试内容。学生为了在单元过关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则会对教师预告的考试范围与内容提前学。这样,提前“学”的范围与内容很清楚,主动“学”的目的与动机很明确,学生提前“学”、主动“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被点燃,变“等着教师教”为“自己提前学”,学习随之变“被动”为“主动”。所以,阶段性考试、单元过关考试等一定要实现“学考统一”,即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怎么考,以考试促进、牵引学生学习。实践证明,如果考试内容和日常的教学脱节,“学考分离”,学生则认为平时的教与学都没用,不能给他学习成绩提高带来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学习动力减弱,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先学后教:中国本土的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5(2):17.

[2]江山野.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1983.

[3]余文森.先学让每个学生拥有课堂参与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4-10-29.

猜你喜欢

预学先学后教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目标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前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