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之传统与现在

2016-05-06张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青少年培养幼儿

摘 要:就餐礼仪即在就餐时应做好的各项准备和应该注意的各种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礼仪非常重视,对就餐礼仪也提出过许多观点,如“共食不饱,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等。然而如今人们对就餐礼仪却不够重视,孩子们从小便未培养起良好的就餐礼仪。因此对青少年的就餐礼仪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青少年的就餐礼仪。

关键词:青少年;幼儿;就餐礼仪;培养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4-),女,汉族,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人,于2010年6月毕业于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就餐礼仪即在就餐时应做好的各项准备和应该注意的各种礼仪。在古代,把黍米、切割成块的肉烤熟而食,捧着小坑的积水喝就是就餐礼仪的最初体现。在中国古代,就餐礼仪十分严格。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和大家一起吃饭时要检查自己的手是不是清洁的,不要用手搓饭团,也不能把多余的饭放进锅里,不能把咬过的鱼肉放回菜盘,不能在吃饭的时候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专据某一菜肴,也不要簸扬热饭,吃饭只能用手不能用筷子,不能大口囫囵喝汤,不能当众剔牙。子曰:“食不语,寝不言”,孔子认为吃饭时应该保持静默。“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即使吃粗茶淡饭也必须先祭祀祖先神灵,如斋戒般恭敬;“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正因为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人们从小便培养起“尊重他人”的美德,而尊重正是礼仪的核心所在,因此中国才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放眼当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就餐礼仪的教育意识欠缺,因此孩子们的就餐礼仪意识自然也相当淡漠。这一点有诸多例子可以对其进行考证。例如许多孩子在四五岁甚至六七岁时都还是家长喂食,一顿饭吃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孩子一边吃一边跑,家长一边喂一边追,并且孩子常常吃不完碗里的食物。当孩子更大的时候,很多孩子不会主动帮家长做餐前准备工作,比如摆好桌椅,擦拭餐桌,摆好碗筷等,吃饭也不尊重长辈,并且三心二意,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漫画、杂志或是玩手机等。对餐桌上的食物更是挑剔。若家长为其夹菜也不见其有感恩之心,餐后也不主动帮忙收拾碗筷。总的来说,现在的很多青少年都不具备就餐礼仪,从就餐礼仪的欠缺也折射出他们道德品质修养的不足。那么青少年应怎样做才符合就餐的礼仪规范呢?有以下建议:

首先是餐前准备,应主动帮家长做好就餐准备,摆好就餐的桌椅,用抹布将餐桌擦干净,摆好碗筷。并且将筷子一双双理顺,整齐地摆放于碗的右边,不能将筷子放在碗上。然后请长辈入席。饭前要清洁双手,并主动帮长辈端菜盛饭。盛饭的时候要注意顺序,先长后幼,如果家中有客人则先宾后主,自己的饭最后端。上菜的时候要把美味可口合乎长辈胃口的菜放在长辈的面前,也不能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如果有长辈疼爱你,将最好的或是你最喜欢的菜放在你的面前也应该礼让。就座时坐姿要端正。长辈还未用餐时不能先夹菜,不能紧盯着饭菜,也不能用筷子敲打餐具。

用餐时要文雅。长辈动筷后或者长辈说“大家一块儿吃吧!”后自己才能夹菜,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搅动或者多次翻菜,应该从靠近自己的盘边开始夹菜;不能将筷子当餐叉用,不能用筷子穿刺食物;不能用粘有菜渣或饭粒的筷子夹菜,应将筷子处理干净后再夹菜。夹菜时不能一次夹太多;不能把菜汁滴到其它菜肴或桌面上;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吃饭时要闭嘴细细咀嚼,慢慢下咽。口中含有食物时避免说话,如果必须说话则应轻声细语,就餐时尤其应该避免大声说笑,避免口中食物喷出。用餐时应该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若有长辈给自己夹菜则应道谢。吃饭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书报或玩手机。与兄弟姐妹一起吃饭时要注意礼让,不能嬉笑打闹。

用餐后,碗筷要轻轻放下,用纸巾把自己的嘴擦拭干净。如果还有其他长辈还未吃完,则应与他们打招呼再离开餐桌。待用餐完毕,帮助家长一同收拾餐具。

这些餐桌礼仪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培养青少年的就餐礼仪并非让他们掌握这些形式,而应让他们领悟到礼仪的本质,即尊重。尊重是礼仪的内容,没有内容的礼仪徒有形式,则可称之为虚伪。因此培养孩子们的餐桌礼仪应从小抓起,从幼儿时期就应重视餐桌礼仪的培养。对幼儿的餐桌礼仪培养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为幼儿进餐创造好的环境。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中,因此幼儿园应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园中布置一些与主题一致的内容,从教育孩子爱护一花一草开始,形成爱美爱整洁的意识;幼儿最初的行为大多来自于模仿,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起到好的表率作用;“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的爱心的形成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度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或是餐桌礼仪教育时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好的示范。通过相关故事、表演等,为孩子们树立好的行为标准。还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富有爱心的活动,比如: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捐爱心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爱、同情、善良、尊重,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自身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学会礼仪,而非掌握礼仪的形式;还可以让幼儿看与礼仪相关的录像、表演,听相关的故事、儿歌等丰富幼儿对礼仪的认知,然后举一些例子让幼儿判断这样做是否正确,为什么正确或不正确,提高幼儿的礼仪包括餐桌礼仪的判断能力;食欲与情绪密切相关,好的情绪可以使人有良好的食欲,并且能充分消化食物,而不良情绪则会使人食欲低下并影响消化。长期如此,则可能导致厌食。因此家长或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以鼓励劝导代替训斥。

其次应合理安排幼儿的就餐时间。在幼儿园中,由于师资不足,一名教师身兼保、教工作,因此中午的时候教师工作特别繁琐,要安排孩子们进餐、午休、大小便等,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教师往往会催促孩子进餐,使孩子精神紧张,不利于孩子进食。而当孩子在家中时,吃饭往往是一边玩一边吃,家长一边追一边喂,一顿饭往往花一到两个小时。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幼儿进餐时间为20至30分钟一餐。根据这一标准,家长与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就餐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餐桌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就餐时,面对不会自己吃饭的孩子,家长或教师不应职责和包办,而应与孩子一同进餐,给孩子做示范,并和蔼亲切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指导。

此外还应努力创造加强幼儿就餐礼仪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做游戏,例如过家家这个游戏,孩子们通过在游戏中做客和扮演主人,学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礼仪行为,在游戏中老师或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提醒他们遵守礼仪。也可以设置一些特定情境,比如家庭聚餐或是在餐馆就餐,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比如老人、爸妈、孩子或者服务员等,然后表演餐前、就餐和餐后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就餐礼仪。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与礼仪有关的任务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孩子们练习所学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礼仪非常重视,朱熹曾说:“古之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师、尊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之本。”就餐礼仪是礼仪的一种,也是一项基本礼仪,其中体现着孩子们尊老爱幼、谦让知理、感恩图报等美好品质,然而如今大部分青少年却不具备良好的就餐礼仪,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就餐礼仪培养迫在眉睫。毕竟,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傅媛蕾.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177.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3]李莉霞,晋丽.浅谈当前幼儿园餐桌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1):104.

猜你喜欢

青少年培养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