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低段应用题有效分析能力的教学良方

2016-05-06刘阿月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应用题题目解题

刘阿月

在从事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像看图写式这样简单的应用题题目,不应该错,把题目意思说给他听,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就不对呢。”“前两天刚做了一道这种类型的题目,现在题目稍微变了一下就又不会了。”“我们家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做作业还没看清题目就做完了,加减法老出错。”这种现象大多数学生家长抱怨孩子不细心,其实,关键是孩子对题目意义不理解,为什么一问就会,一写就错呢?

课程标准把“应用题”的内容分散到各个知识点和练习中,寓问题于生活,倡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却造成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片面地放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功能,过分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在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时也要冥思苦想,甚至束手无策。那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下面将从现状分析和改进策略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现状分析

学生不分析学生本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不明白又送来3个苹果,就是在14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反思原因,一方面,纯文字的问题信息,会“剥夺”孩子的做题欲望,从而造成不愿意去分析,影响题意把握,看不懂已知条件和问题,不知道怎样按已知条件整理思路去求问题的答案,不明白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动态的图,一看到“来了”就用加法,“走了”则用减法。另外,常见的是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不会从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信息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反应特别强烈。

(二)不会列式

13枝

此题能正确写出13-3=10的学生,约占总数的6成,对这类题,学生基本上列出10+3=13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明白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列式成13+3=16。学生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即使上学期出现这类问题时,老师已经不断巩固,仍有学生不会。反思原因,主要是没有理解算术法解题的形式,不少学生受“一图四式”的影响,觉得每一幅图和以前一样,即可以写加法算式,也可以写减法算式,而在“应用题”中有了特定的问题,是要根据已知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不理解这种算术法解题的形式,总习惯顺向思维,这样学生的逆向思维就得不到培养,算式所表达的问题也不明确,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则是混乱的,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算式中的结果就表示要求的问题,学生懂得了算术法的这种解题形式,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数量间的关系。

(三)分析不强

题目:小朋友们站队,小红前面有8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

有近3成的学生这样解答:8+3=11(人)受已有经验的负迁移,他们的经验常常是直接利用题中的两个数(加或减)解决问题,只关心的是有没有答案,而并没有关心自己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说明学生分析能力欠缺。反思原因,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容易受直接数据条件的影响,对文字中隐含的间接信息条件容易忽视,在本题中所有的人员分成三个部分,小红,小红前面的人,小红后面的人,但学生只关注到8和3两个直接的条件,忽略了小红本人。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这时,我们教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有理有据地分析解答,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一)引导表达,在有序中提高分析能力

在第一学段中,主要借助直观的实物或表象的分析、综合,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较清楚地说明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步进行有序引导。

1.会说完整的话。引导学生从图中搜集信息,用两个条件1个问题3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至少要把三个数量放在一起思考,所以在学数的组成、看图说话、动手操作时逐步发展到说三句话完整的话,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同时,因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不认识字的情况比较普遍,我的做法是:把教学中经常中经常用到的几个字写在黑板的一角,加上拼音,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自觉地对照黑板去找了。

例如一年级上册学生6的认识时,可以说图中有6个小朋友,一句话表示多少数量,可以说“左边放2个圆片,右边放4个圆片,一共有6个圆片表示完整的操作过程和两个数量合并的过程。也可以同桌互摆,互相提问题,如我要摆6个圆片,拿走2个,还有多少个等。

2.会对比信息。同类信息的呈现有时是凌乱的,只要经过推理,把凌乱的信息经重组对比,才能使人们形成清晰、完整的数学表象,便于理解,体会到应用题的数学价值,不断地自主建构新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1页第10题,小兰:我家栽了2行桃树,每行6棵。小芳:我家栽了2行桃树,一行6棵,一行4棵。哪家栽的桃树多?多多少棵?在解答本题时需要对两组信息进行对比思考,查找不同,找到突破口,小兰家2行都是6棵,理解为2个6相加,符合乘法意义,可以用乘法列(下转第95页)(上接第84 页)式,而小芳家一行6棵,一行4棵,两行不一样多,只能用加法列式。引导学生对比,查找不同,对信息进行比较,得出正确列式方法。

(二)建立模型,在有理有据中提高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实际情境转换为可以进行运算的数字和符号表示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学生分析问题的依据。然而在新课程教材编排中,各数学模型不像老教材那样集中章节进行教学,而是分散到各个知识领域中,造成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应用题模型的建立。如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数学关系模型——“加减乘除”数量关系模型,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而没有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各种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必要归纳与整理,没有对解题经验进行必要的概括与提升,从而也就无法将具体经验转变为一般解题策略与方法,无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也就使学生无法将经验进行类化和推广。因此教师要自主地安排相应的应用题课时,帮助学生建构各种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分析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时,会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透过问题的表层信息,抓住数学问题的深层结构,弄清各个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减法数量关系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男生有20人,女生有24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有几个数学信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24人里去掉与20人的同样多那部分人数,那剩下的就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这样把求相差数的问题同化到已有减法数量系的认知结构中。

(三)加强操作,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分析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笔尖上。低年级的教学要加强动手操作训练,此外用出声的语言表达操作活动,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操作中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借助语言交流悟出道理,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并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分析能力自然得到训练。同时,操作的顺序性又可以使语言条理化,完整化,便于把得出的结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除法的两种意义时,我要求学生拿出12支彩笔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学习,边分边说,把12支彩笔每3支一份,可以分成4份。把12支彩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一边操作一边说,学生对除法平均分的两种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做其他有关除法应用题时,学生会联系到自己动手分的过程,自觉进行对比类化,类比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的过程。显而易见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操作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据、有路、有法,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东海县驼峰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应用题题目解题
应用题
用“同样多”解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用“同样多”解题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