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劳动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6-04-27杨玲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技风车

杨玲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使他们保持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并能自立于未来社会非常重要和必要,而且对于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焕发他们的创造性活力具有特殊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课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劳技课在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之中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其中,以使素质教育的重点能在劳技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结合小学劳技课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实际出发,进行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重视激发创新动机

以往的劳动教育主要以“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引自《劳动课教学大纲》)为基本目的,尽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同上),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是被忽视的。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威台海姆所说:“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想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当今的小学劳技课,如果仅仅以传授学生从事某些劳动技能为目标,只是机械地教会学生重复操作,就不可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跟上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1.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及时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科学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独创性思维的辉煌成果,凝聚了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直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我们结合《养蚕》《采桑》和《学刺绣》等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日本的养蚕研究最新成果——他们养的家蚕不吃桑叶,而吃科学配制的饲料。这一养蚕新方法大大提高了丝绸生产质量,对我国的丝绸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我国的最大丝绸生产基地吴江市也已引进这一养蚕技术。这就是国际竞争,也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了解了传统养蚕技术的创新成果后,学生普遍感觉到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民族生存的危机感和面对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竞争意识。

2.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包含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创造发明经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劳动课教学中,给学生适当介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奋发学习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确立长大后为创造发明奉献终生的大志。如结合学习农业种植劳动内容,我们给学生介绍袁隆平培育超级水稻,登上世界绿色革命顶峰的故事;结合木工制作劳动内容,介绍鲁班、蒯祥的传奇故事;结合学生家电使用的劳动内容,介绍爱迪生、钱学森终生致力于科学探索的故事。由此,教育学生向科学家学习,胸怀大志,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

3.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适时介绍有关的历史故事。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惨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结合劳动教学师生共温这段羞辱史,可使学生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从而坚定未来从事科技创新的决心。如我们结合学习《制作“动”画——虎门销烟》《做舰艇》等内容,向学生简要介绍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壮举,但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武器装备非常落后,鸦片战争最终归于失败。这一历史故事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教兴国”的紧迫感。

二、勤于引导创新实践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指出:“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们一些例子,让他们参与,在一种从头到尾的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创新,只有通过直接经历,才容易理解创新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实践——创造性劳动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形成是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获得创新灵感的基础。学生的创新实践可以在课内通过完成劳功作业来实现;也可在课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兴趣小组活动来实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共享创新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成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到新的境界。

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办的“做风车”比赛中,当三(3)班48位学生各做成了一个纸风车后,教师向他们提出:“能否为全班48只风车做一个精致的造型?”经过讨论,孩子们想出了一个方案:做一辆小火车模型,把风车插在火车两侧,一定很新颖别致。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小火车能不能开呢?”有学生提出,车轮就用现成的赛车轮子代替;又有人提议,可以给小火车装上赛车的小马达,一只不够就用两只、三只……使它能开动起来;火车一开,车上的风车受流动空气的推力就会转动起来。他们说干就干,分工合作。通过全班学生动脑动手,一辆电动小火车模型终于制成了,上面插满了五彩缤纷的纸风车。开关一开,小火车自己跑了起来,纸风车跟着飞转起来,孩子们禁不住拍手欢呼。在全校50多个班级的风车比赛中,他们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大奖。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家普遍反映获益匪浅。

三、注重激励创新精神

教学评价既指向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还指向学生今后的学习行为,它对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发挥着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评价”部分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劳动课成绩评价,偏重于对劳动成果和劳动态度的评定,显然,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劳动课评价体系必须加以完善和改革。为此,我们把“有无创新精神”纳入评价体系之中,把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和创新精神综合起来考虑,并改变以往的百分制和单纯的等级评定方法,采用“三星制”方法评定。基本上达到目标就打一个星(“★”),较好地达到目标就打两颗星(“★★”),三个方面都很好的打三颗星(“★★★”)。倘若在创新思维和创造上有突出表现的甚至可以打上四颗星“★★★★”。每次上劳动课,教师都要鼓励学生不忘创新,提示学生要“多想一想有没有更好一点的设想和办法”。每节劳动课的总结评价,都要对有创新尝试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在学习《清蒸鳊鱼》一课时,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烹饪方法的基础上,分组操作实践。同时,教师提出:“怎样使你们一组的清蒸鳊鱼在色、香、味、形等四方面胜人一筹?”学生们积极动脑,纷纷出谋划策:有的给鳊鱼背上划出花纹;有的把葱花、姜片围成图案,并加上好看的红辣椒丝;有的在出锅时淋上香喷喷的麻油;也有的给蒸好的鳊鱼浇上番茄酱。由于大家都有创新探索,清蒸鳊鱼制作得各有特色,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打上了“★★★”。

又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剪贴小鸟》时,有位学生没有按规定要求把材料上印制的“小鸟”剪贴到底版上,而是把材料边角上一群小鸟图样的花边剪贴了上去。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原来的小鸟太大了,贴上去不好看。边角上的小鸟贴上去,才像是天空中飞鸟。”虽然这样的剪贴似乎不合“要求”,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位学生的想法又合情合理,于是评价时老师给他打了四颗星“★★★★”。

评价方法的改变体现了评价指导思想的调整和转变。正是由于我们关注了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过程中不时萌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思维的激活也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教师普遍感觉到学生学习中趋同思维少了,求异思维多了,等他们长大后“真要刮目相看了”。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技风车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小风车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小风车,转呀转
《太闲了》等
劳技教育使农村小学生受益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