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分制改革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6-04-26徐冰龙石爱

老区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改革

徐冰 龙石爱

浅谈学分制改革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徐冰龙石爱

[提要]回顾2015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推行学分制教育改革之后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分制改革;弹性学分制;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健全的学分制教学运行机制是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赋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通过选(转)专业制、辅修制、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学业导师制、学分互认制、学业预警制、重新学习制、教材自主订购和信息发布制度等,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充分条件。同时要突出制度导向,强化规范保障,按照“废改立”原则,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积极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为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学分制改革坚持以“创新创业型大学”新定位为统领,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建立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先导,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以科教融合和协同育人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要求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新时期高校赋予了新要求,提出了新任务。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中央政府2015年出台的关于高校创业政策文件就有十项之多,如大学生创业持证享税收优惠政策等。教育部更是高度重视,年初提出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岁末又通知发文,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政策。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1.伴随国家层面众多创业政策相继发布,各高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也逐步成熟:明确以社会需求和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认真研究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质量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教育培养方案,认真、切实可行地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建设,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一是加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三是强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校地(校企)共建课程、MOOCs、微课等多样化课程体系,提高选修课数量和质量。

2.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制,支持学生在弹性学制年限内,保留学籍休学进行自主创业活动,也可以自主合理安排修读进程和学习时间,边学习边创业。并且出台相关办法和措施,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特聘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及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一对一指导。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全国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42.3万人,与2014年同比增加6.8%,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整体水平不高

《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大学生创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的大学生在整个毕业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很小,根据麦可思研究结果,2014届大学毕业生有2.9%的人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二是创业项目的创新含量低,统计表明中国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服务、餐饮、零售等行业,而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创业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除了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外,还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三、如何大力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中央一系列关于高校创业政策文件及2015年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讲话,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抓好:

1.大力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主题讨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建立调整结构、多方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发展。

3.加大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大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4.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机制,实行休学创新创业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业培训。

6.加大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

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首先要培植全社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力。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成高校“独角戏”,需要学生、教师、高校、社会的互动,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目前我们的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正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但如何使全社会自下而上地自觉形成鼓励创新、自觉创新的氛围,真正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仍然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角,首先我们要在观念上统一认识。时代瞬息万变,从2015年的高校建立弹性学分制和休学创业,到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措施及其背后的深远意义显然还没有在高校形成共识。笔者认为中国大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理想主义缺失和过度行政化管理所导致的大学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而不是创业就业教育本身。创业导师俞敏洪先生认为创新创业成功最需要的三要素为坚持理想、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坚持不断地突破。俞先生把坚持理想放在首位,认为创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理想的实现。另外,用行政手段推进创业就业显然难接地气。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及日本的高校都在创业教育实践上积累了富有特色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标杆。

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不仅需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或开设创业专业,而是教育范式的大改变和大改革。著名创业教育家美籍华人赵勇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转变为培养个体化的人才。这就是现代大学与传统大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因此真正创业教育的改变,是课程的改变,课程要跟着学生走。根据麦可思调查,我国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缺乏的三大创业能力是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销售能力。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阅读能力,数字计算的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开创事业的信心,遇到问题能够坚持下去的韧性和跨文化思维的意识。

大学要实现这些转变,关键是拥有大量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足也是我们高校的短板,有效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孵化资金,加强与产业界合作,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五、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注重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分制为指导,通过对学分制的研究,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新的思路和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

学分制改革要坚持以“创新创业型大学”新定位为统领,通过学分制改革,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先导,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以科教融合和协同育人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徐冰.高校实施学分制再思考[J].理论导报,2014,(5).[2]李树化.论学分制与高等教育改革[J].电子高教研究,2011,(1).[3]王承宽.关于实施学分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3,(21).[4]张丽丽.高校学分制模式的选择与校本学分制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5]熊志翔等.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李曼丽.通识课程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徐冰(1979—),男,硕士,讲师,南昌航空大学教务处教学建设与研究科;龙石爱(1976—),男,硕士,南昌航空大学教务处教学建设与研究科科长。(江西南昌330063)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分制改革模式选择与构建研究”(14JY44)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学分制课程体系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改革备忘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改革创新(二)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