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2016-04-20吴甜甜

大观 2016年3期
关键词:口译难点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掀起了英语口译教学的热潮,但口译对译者接收源语言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转换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口译教学因此成为高校语言课程的难点。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着重分析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口译;难点;精力分配模式

前言

口译是指翻译人员在口头上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口译分为两种模式,即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通常应用于正式的国际会议中,译者位于会场的口译室,收集发言人的信息,并在发言人讲话的同时,对着麦克风进行翻译,与会人员可以通过耳机接收译者的翻译。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人讲话与译者的翻译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联合国会议,大型的峰会,经济论坛都采取了同声传译。翻译理论家琼斯认为同声传译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智力行为,这个行为包括:“听,理解,分析和再表达。”[1]71交替传译时,译者可以边听讲话,边快速做笔记,当发言人讲话停止时,译员要准确流畅地用目标语表达出发言人的讲话。正式的中型会议,商务谈判,学术会议都可以采取交替传译。

一、英语口译教学中的难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互动交流为口译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由此催生了高校口译专业发展的热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列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必修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程。口译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往来,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与外国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都对译者接收源语言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转换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风俗文化知识有极高的要求,我国优秀口译人才缺口较大,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口译教学的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为市场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英语口译的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难点。笔者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曾担任过翻译与口译课程,在教学中发现,相对于笔译,口译课更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不少学生反映口译太难,一个学期下来,口译能力提高不明显。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

首先就是教学设备的问题。口译课是一项专业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口译的环境当中,因此相应的口译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就笔者不完全统计,我国仅有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重点大学配备了同传实验室,其他大学通常都是采用语音室进行口译课程的教学。简单的教学设备不利于在课堂上组织口译活动,也不方便录音录像进行后期的观摩,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实际运用的问题。口译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反复的练习与实际运用的,否则再多的理论知识与课堂活动都是纸上谈兵。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普遍重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缺乏进入企业为大型会议,活动,商务洽谈做口译的实习机会。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问题,因而也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

担任各个课程的教师之间的沟通配合不够,也是英语口译教学的问题之一。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比较落后,尤其体现在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上。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开设有英语精读、泛读、口语、听力、英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除了提供口译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搜集信息,瞬时记忆,快速笔记的能力。而口译教学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口译教学可以通过实际运用强化和巩固其他专业课知识。各科老师沟通教少,不能为口译教学做好铺垫,使得口译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补充词汇知识,背景知识,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

最后是担任口译课程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的问题。尽管口译是一项实践技能,但许多教师仍然在口译教学中以语言知识点和口译理论为主,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与掌握。很有教师仍采取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即教师放音频材料,学生速记,然后由学生根据笔记轮流逐句进行翻译,然后教师给出讲评,整个课堂显得非常枯燥。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缺乏练习,遇到口译任务时,不自觉地产生消极畏难情绪,不愿意开口。

二、精力分配模式的解读与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重视口译教学,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备;积极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进行口译的实习机会;各科教师也应加强沟通合作,设置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另外,笔者认为精力分配模式为高校英语口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解决策略。著名的法国翻译专家丹尼尔· 吉尔(Daniel Gile)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译员精力分配模式,即口译是听力理解、记忆和组织译语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吉尔用公式对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进行了说明: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言语表达(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Phase I:I = L + N + M + C Phase II: I = R + R+ P即:交替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笔记(Note-tal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Reading Notes)+表达(Production)。

通过公式,吉尔清晰地揭示了口译的本质,理想的口译应当是对精力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协调完成各项任务的结果。因此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口译的兴趣。口译是一项技能任务,教师应当将口译理论的教学放到次要地位,注重从听力与分析(听辨)、口译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读笔记、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借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局限于直接的口译任务,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新闻锻炼学生的听力和笔记能力,通过采访、问答、情景模拟、戏剧表演、小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协调和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在选择口译材料时,也应当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选取时文趣事,当下热词和热点关注问题,分专题进行教学,并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进行录音录像,便于课下学生进行复习和反省。

吉尔指出在现实中,译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又受到语言能力,认知知识,源语负荷,个人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难免会顾此失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简单句的速记和翻译开始,逐步过渡到段落,然后才是篇章和视频的口译,并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口译理论介绍给学生。学生由易入难,能够感受到自身的进步, 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和培养学习兴趣。另外,在口译中即使是专业的口译人员,也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译、漏译现象。研究人员甚至认为,“在口译的过程中,源语信息与译员传达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2]132。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译不出来不是因为书面表达能力差,或者是英语口语不流利,而是害怕出错,难以集中精力去处理听觉信息。因此,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口译中出现的错误,调整自己的畏惧心理。

三、结语

在不断提高的口译人才市场需求大背景下,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教学难点和研究重点。一方面我国高校应积极提高口译教学领域师资力量和教学实验设备,为英语口译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努力探索适合当前口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Roderick Jones,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Jerome Manchester,UK, 1998

[2] 芮敏.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7).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C].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3] 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Benjamins,John Publishing Company,1995

作者简介:吴甜甜(1987—),河南省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口译难点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建构主义口译教学观: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力的口译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地方院校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难点与策略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