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机织工程”的建设

2016-04-17潘如如王鸿博高卫东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资源共享

潘如如,王鸿博,徐 阳,高卫东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机织工程”的建设

潘如如,王鸿博,徐阳,高卫东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机织工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江南大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建设期间,紧扣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研讨并行,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并重,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将课程录像、课件、教案等各类资源上传网络,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机织工程”课程;卓越工程师;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机织工程”是纺织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学位课程。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从2013年开始,我校(江南大学)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建设计划,紧扣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机织工程”课程,以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基础,以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课题组的团队合作为后盾,在机织方向的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一、 课程建设目标

“机织工程”课程紧扣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各类织物的形成原理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织物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学生通过“机织工程”课程的学习,掌握机织生产工艺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熟悉机织设备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织产品工艺设计与管理的综合能力,了解机织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发展方向,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今后从事纺织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二、 课程建设措施

“机织工程”课程的建设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

1. 教材建设

“机织工程”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我校课程教学团队参与主编的《机织学》,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机织工程”课程建设期间,针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课程教学团队邀请南通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纺织院校的专业教师,共同编写了纺织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纺织工程系列教材《机织工程(上册)》(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并于2014年开始使用。

结合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课程教学团队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并重新设计了实验教学方案,组织编写了与课程教材配套的“机织工程”实验指导书,使用后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网络资源建设

在课程建设期间,“机织工程”课程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国家资源共享课。通过课程建设,对“机织工程”的全部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录像,并对相关教学课件和教案进行了更新,结合国家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将全部课程教学资源放在“爱课程”( 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395.html)网上。除了课堂教学录像、课件、教案外,还上传了教学重点、习题、试卷、参考资料、教学视频、部分专业文献等各类教学资源。结合网站中的学习笔记、课程答疑等多个模块,鼓励学生通过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互动。

3. 教学理念和组织形式

在“机织工程”课程建设期间,我校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传统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转变为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主题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新编《机织工程》教材,对教学课件进行了重新编写,课堂教学总计80学时,其中54学时由教师主讲,侧重于理论讲解和实践研讨,并对相关最新技术进行跟踪讲授;另外26学时为课堂主题讨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结合相关主题(与课程的重要章节相配套)进行资料收集,分组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讲解,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教师负责讲解个别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践教学

课程的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机织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对传统的机织工程实验进行研究和探讨,精心设计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组织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将机织工程实验分为机构认识和机构性能测试,与课程教学的学时相配套,共18组实验,用32学时完成。通过实验教学的配合,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安排在短学期内,内容为对机构的认识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一流的织造企业参观生产现场,在上海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观察最新的织造机械),以及机织产品生产工艺设计和试织综合实验,采用集中的方式强化学习,巩固课程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各项比赛。

5. 考核方式

对“机织工程”课程的考核,采用多样化的综合考核方式,即课程考核由考勤、课堂表现、主题讨论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考勤、课堂表现、主题讨论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实践教学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报告、产品设计能力和试织等多个部分。在校内实验工厂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或实践操作,学生应尽可能自己动手,提高学习效果。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写出详细的实践报告,作为实践成绩的考核依据。以实践表现与实验报告成绩进行综合评分,课前准备占10%、实践表现占60%、实验报告占30%。

6.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形式多样,包括网络交流、作业、实验报告等。

(1)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并定期进行讨论总结,由专任教师加以辅导。

(2) 结合工厂参观等现场教学,邀请厂方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并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由工厂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3) 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

(4) 邀请往届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与学生座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信心,提高专业认同感和专业满意率。

(5)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与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参赛作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三、 建设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机织工程”课程教学团队按照项目计划,完成了课程建设的项目指标,取得了下列成果:

(1) 参编的教材《机织学》(朱苏康、高卫东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机织工程》教材获批纺织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纺织工程系列教材,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材。

(2) 国家资源共享课“机织原理”已获批,并完成了网络资源的建设。课程录像、课件、教案、习题、试卷、参考资料、教学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均已上传“爱课程”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

(3) 在“机织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

果[2]。实践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获得江南大学2015年度教学成果特等奖。

(4) 在“机织工程”课程建设期间,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先后发表了5篇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织物设计比赛,在比赛中获奖21项。

(5) 与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培养新型的高素质、高水平实用型人才,为国内纺织行业注入新活力、新力量。通过与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南通联发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功实现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孙洁.“机织工程”课程讨论课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5(7):149-151.

[2] 潘如如,王鸿博,高卫东.“织物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应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5,30(4):324-32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潘如如(1982—),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纺织技术。E-mail:prrsw@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3-0226-03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