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6-04-14王乃宁

江苏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供给侧改革实践

王乃宁



中学德育“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王乃宁

【摘要】利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审视当下中学德育工作,发现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供给侧”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导向,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在德育供给思路、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环境等方面,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中学德育;“供给侧改革”;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词汇。经济学上,“供给侧改革”全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虽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也体现了一种思维方法。在破解中学德育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新矛盾时,我们不妨借鉴和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

一、当前中学德育的“供给侧”问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学教育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学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果,但其“供给端”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活动的碎片化比较突出,系统性不强。

学校德育活动,往往缺乏一个学校、一个学年、一个年级的整体规划,即使有规划,也较多停留在“纸面上”,并且常常给“升学率”让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的“面子活动”多,系统性“常态活动”少。

2.内容的理论性比较普遍,实践性不多。

德育的内容,往往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大时代步伐。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实践性体验类德育课程比较薄弱。“大道理”讲的多,“小细节”关注少,使得品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空泛化。

3.方法的单一化比较严重,创新性不够。

开展德育工作,较多强调理论灌输,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方法和手段单一,忽视需求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发展,造成德育工作效果的弱化。近年来,学校德育出现了一些诸如辩论演讲、参观考察、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新路径,但这些方式总体使用不多,有些活动也没有切实考虑当前中学生的品德基础和品德发展需要,实乃“新瓶装旧酒”。

二、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的中学德育探索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需整体考量,以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供给侧改革”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需突破常规,以防“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供给侧改革”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需理性把握,以防“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笔者在担任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校长以来,基于这样的思维导向,引领我校的德育工作,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为宗旨,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1.德育供给思路上,改变“管理”导向,注重“服务”导向。

学生是德育供给端的最终体验者,任何德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要把学生放到正中央,以学生为本。中学德育理应摒弃“管理”学生的导向,树立“服务”学生的导向,德育的关注点应由关注“静态的结果”转向关注“动态的发展”,实现由单向传输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2015年10月,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契合校情实际和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广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优秀公民”的学生培养目标。与此配套,我校围绕为“为学生人生打上精神底色”的德育目标和“学做人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探索构建四个维度且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特色鲜明的“生本德育”课程体系:一是围绕“人与自己”主题,继续强化养成教育、信心教育;二是围绕“人与他人”主题,不断创新感恩教育载体;三是围绕“人与社会”主题,开展责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四是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开展尊重教育。

2.德育供给主体上,改变“一元主体”,注重“多元主体”。

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充满变革的时代,在学校德育供给主体上,坚持学校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将社会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优秀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都纳入到学校德育供给的主体系统中,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大力拓展、开辟新的德育资源,努力构建“多元主体”的德育供给新格局。

我校德育在供给主体上,坚持学校供给主体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了新的德育供给主体。一是发挥“优秀校友”的供给主体作用;二是发挥普通高校教授、博导的供给主体作用,启动“十三五”期间“百名教授博导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省内外高校的教授、博导们为师生开设专题学术讲座,增添德育供给的“学术味”;三是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供给主体作用,如邀请了盐都区“夕阳红”法制宣传队到校宣讲法律知识,与盐城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新四军纪念馆和中国海盐博物馆等单位签订协议,积极创设德育工作新平台。

3.德育供给内容上,改变“随意性”,注重“系统性”。

为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弊病,学校坚持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把德育工作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量,杜绝德育工作的应急性、随意性和无序性。一方面,学校探索构建“生本德育”课程体系。围绕“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德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开发系列化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新德育供给端。

学校正在开发建设十大类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包括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教育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公民教育类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类课程,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类课程,以追逐科技发展前沿为主的科学精神教育类课程,以放眼世界和开拓视野为主的国情比较类课程。这些课程集知识性、活动性、体验性于一体。同时,将创设与课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全面育人,培养全人,校园充满生机,使学生生命得以成长。

4.德育供给方式上,改变“说教式”,注重“走心式”。

90后、00后的孩子早已 “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较多的“说教式”灌输早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多样化的“走心式”体验是德育供给的新方向。“说教式”灌输是统一的、僵化的,“走心式”体验是丰富的、鲜活的。

2015年以来,学校围绕四大主题,先后开展了多层次的“走心式”体验类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围绕“人与自己”主题,开展养成教育和信心教育,我校通过举行“入楼轻声、入室则静、入座即学”专项活动集会暨升旗仪式、励志报告会、励志跑操、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十八岁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自己的关系,努力遇见最优秀的自己。二是围绕“人与他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去年11月26日,组织了“讲讲咱父母的故事”大型报告会,培植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热爱之情。今年4月17日,高三年级开展了“责任·感恩·理想·奋斗”十八岁成人仪式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步入“成人门”,走过红地毯,佩戴成人纪念章,进行成人宣誓等。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他人的关系,唤醒人文情怀,培养感恩意识。三是围绕“人与社会”主题,开展责任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四是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开展尊重教育,通过开展“人与自然”德育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与万物与他人和谐共处。

5.德育供给环境上,优化物质“硬环境”,提升文化“软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学校小环境由物质“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构成。学校十分重视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以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优化设计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案,积极营造健康、文明、进步的校园环境,传播文明风尚。一方面,学校不断优化物质“硬环境”。在传承历史、彰显现代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造美丽的环境文化,坚持让墙壁说话,用环境育人。将低碳教育、廉洁教育、法制教育、“八礼四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与板报、橱窗、标语等高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另一方面,学校努力提升文化“软环境”。学校对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提升,并在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勇争第一”的学校精神,并通过举行特别升旗仪式、励志报告会、励志跑操等形式和途径,以“自胜自强”的校训为师生固本,塑造斗志昂扬的“勇争第一”的学校文化,激励全体师生不断实现自我,追求卓越,勇争一流。学校还提出了以“纪律最严明、行为最规范、学习最投入、精神最震撼”的年级文化来统领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特别是最美班旗设计评比活动的成功举行,催生了新的班旗文化。各班的班旗虽然寓意有别,但都洋溢着一股正气,蕴含着一份力量,凝聚着一个梦想。班旗文化又是学校“勇争第一”文化的一个新载体。各班级以旗立班,以文化人,面貌为之一新。

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的德育探索与实践,不是对学校原有德育工作的否定,而是通过优化供给、创新供给,实现精准供给,提升德育供给的高效性,完成全面育人的终极德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55-03

【作者简介】王乃宁,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江苏盐城,224005)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供给侧改革实践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