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相关性

2016-04-13靳风英郭燕华

中国性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复发细胞因子

靳风英 郭燕华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不同类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100例,其中初发患者50例,复发患者50例,按照发病情况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此外,征集正常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取各组患者阴道分泌物,ELISA 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IFN-γ、IL-10、IL-23、HBD-2的表达水平,统计并记录下结果。结果:对照组志愿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5±0.25、0.63±0.31、0.73±0.21,初发组患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3±0.23、1.34±0.38、1.16±0.22,复发组IL-4、IL-12、IFN-γ分别为0.39±0.27、0.74±0.42、1.19±0.23。三组志愿者者IL-4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F=0.36,P>0.05),而各组IL-12、IFN-γ等具有明显差异(F=15.21,P<0.05;F=83.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组间经t检验两两比较,初发组患者IL-1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和复发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患者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复发组与初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志愿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526±0.626)ng/L、(8.43±3.46)pg/mL、(1.34±0.39)pg/mL,初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934±0.335)ng/L、(10.23±3.57)pg/mL、(1.13±0.36)pg/mL,复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1.764±0.619)ng/L、(13.07±3.83)pg/mL、(0.91±0.35)pg/mL,三组志愿者IL-10、HBD-2、IL-23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明显(F=9.56,P<0.05;F=7.25,P<0.05;F=6.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且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初发组患者IL-23无明显差异(P>0.05),但复发组患者IL-23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各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但其中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复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中图分类号】R711. 31【文献标志码】A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1\],累及部位以阴道黏膜为主。有资料\[2,3\]显示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其中45%的妇女经历过2次以上的发作。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白带为典型豆腐渣样或者凝乳样,混合其他细菌感染者多有尿频尿急尿痛。VVC常规治疗容易治愈,但治愈后复发是VVC患者常见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妇科疾病,VVC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逐渐受到重视\[4\]。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关于免疫因素对于复发型阴道念珠菌病(RVVC)治疗价值的研究逐渐开展\[5\]。其中IL-12、IL-4、IFN-γ、IL-10、IL-23、HBD-2等细胞因子的研究较多,这些细胞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阴道局部的免疫能力,具有参考价值。有学者\[6\]发现,健康志愿者、VVC以及RVVC患者之间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若能弄清楚阴道局部免疫功能情况和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关系,必定能在RVVC的预防以及治疗中有所突破。为此,我院对150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VVC患者100例,其中初发型和复发型患者各50例,分别作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另外征集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初发组患者年龄在25~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7)岁,病程在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6±2.5)年,已婚女性39名,未婚11名;复发组患者年龄在25~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6)岁,病程在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8±2.6)年,已婚女性37名,未婚13名;对照组志愿者初发组患者年龄在24~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8)岁,已婚女性40名,未婚10名。排除标准:本身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无法保证本研究顺利进行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严重感染或者患有HIV、乙肝等传染病患者;处于月经期患者;患者检查前1周内自行使用抗生素者:免疫功能异常,严重营养不良或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者。以上患者均于我院确诊为VVC,并且各组患者年龄、结婚情况、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

1.2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的志愿者均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确定未感染VVC,且既往体健。VVC患者均与我院进行再次确诊为阴道念珠菌感染。具体检验方法:患者取截石位便于医生观察以及操作,将2根无菌棉拭子用生理盐水润湿,置于患者阴道后穹窿处,并停留30s左右取出。将1根棉拭子置于备好的1.0mL含有蛋白酶抑制剂PMSF的PBS液中,搅拌混匀后放入离心机。速度调整为3000r/min,离心3min。取上清液500μL放入-70℃冰箱保存。将另一支棉拭子进行涂片、培养、鉴定,根据真菌学的结果及临床症状体征分别归入上述各组。细胞因子定量采用ELISA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将分泌物样本加入到酶标板中,按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实验室检测,在酶标仪上以450nm波长测样本吸光度值,根据试剂盒提供的样本制作标准曲线取得回归方程,计算出各样品中待测细胞因子的含量(100pg/mg)。以上操作均为无菌操作。所用试剂盒(hp2008091521)均购自上海岚派生物制剂有限公司,酶标仪型号为美国宝特ELx800(ht200907032112)购自上海巴玖实业有限公司。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酶标仪上(白介素)IL-12、IL-4、(干扰素)IFN-γ、IL-10、IL-23、(防御素)HBD-2等细胞因子于450nm波长处吸光度值,计算出细胞因子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经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进行χ2检验,P<0.05时,所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者阴道分泌物细胞因子水平

对照组志愿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5±0.25、0.63±0.31、0.73±0.21,初发组患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3±0.23、1.34±0.38、1.16±0.22,复发组IL-4、IL-12、IFN-γ分别为0.39±0.27、0.74±0.42、1.19±0.23。三组IL-4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F=0.36,P>0.05),而各组IL-12、IFN-γ等具有明显差异(F=15.21,P<0.05;F=83.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组间经t检验两两比较,初发组患者IL-1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和复发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患者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组与初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念珠菌病指念珠菌属真菌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累及皮肤、黏膜,亦可累及内脏和各个系统器官而造成严重后果,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7,8\]。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常寄生于人的皮肤、口腔、阴道和肠黏膜等处,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容易引起念珠菌病。此外,阴道多褶皱,若不注意卫生,致病菌容易在此驻留\[9-11\]。有报道\[12,13\]指出,VVC的复发可能与阴道局部免疫能力有关,局部免疫能力的降低会增加VVC患者复发的几率\[14\]。机体对于念珠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即T细胞主导的免疫。其中Th1和Th2类免疫因子在免疫过程中起到主要的免疫调控作用,Th1类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使其进入抗真菌状态以增强其对于念珠菌的免疫能力。而Th2类细胞因子可以抑制Th1类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而降低其免疫能力。两者在念珠菌免疫反应中相互制约,达到平衡。VVC患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但是某些患者治愈后常常复发,这可能与患者免疫机制的缺陷有关。有学者认为,通过对IL-12、IL-4、IFN-γ、IL-10、IL-23、HBD-2等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对于念珠菌的免疫能力,并借此研究各类细胞因子对于念珠菌病复发情况的关系\[15-18\]。为此,我院对150例患者及志愿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志愿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5±0.25、0.63±0.31、0.73±0.21,初发组患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3±0.23、1.34±0.38、1.16±0.22,复发组IL-4、IL-12、IFN-γ分别为0.39±0.27、0.74±0.42、1.19±0.23。三组IL-4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F=0.36,P>0.05),而各组IL-12、IFN-γ等具有明显差异(F=15.21,P<0.05;F=83.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组间经t检验两两比较,初发组患者IL-1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和复发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患者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复发组与初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表明,VVC复发组患者以及初发组患者与健康女性体内IL-12、IFN-γ水平有明显差异,可能与VVC患者高复发率有关。对照组志愿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526±0.626)ng/L、(8.43±3.46)pg/mL、(1.34±0.39)pg/mL,初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934±0.335)ng/L、(10.23±3.57)pg/mL、(1.13±0.36)pg/mL,复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1.764±0.619)ng/L、(13.07±3.83)pg/mL、(0.91±0.35)pg/mL,三组IL-10、HBD-2、IL-23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明显(F=9.56,P<0.05;F=7.25,P<0.05;F=6.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且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志愿者和初发组患者IL-23无明显差异(P>0.05),但复发组患者IL-23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表明,VVC复发组患者以及初发组患者与健康女性体内IL-10、HBD-2、IL-23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IL-10、HBD-2在复发组患者中明显高于初发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志愿者,可能与VVC患者高复发率有关。

综上所述,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各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但其中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俊艳,占志萍,孔祥君,等.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9):699-700,708.

\[2\]刘红芳,黄进梅,薛汝增,等.阴道局部免疫状态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18(6):369-372.

\[3\]李春阳,李颖.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与控制对策.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8):489-492.

\[4\]孙爱军,林守清,郑淑蓉,等.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初发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疗效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5):295-298.

\[5\]谷晔红,黄醒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8):505-507.

\[6\]姚冬梅,濮德敏.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2):60-61.

\[7\]夏毓,喻楠,何秉洁,等.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IL-12和IL-23的检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2):103-105.

\[8\]罗萍,张洪文.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3):179-180.

\[9\]张萍,濮德敏,陈素华,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29(3):243-245.

\[10\]范红燕,孙媛媛,李淑娴,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伴发解脲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9,25(5):550-552.

\[11\]黄凤珍.61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8):49-51.

\[12\]杨志英,曹艳华,阳帆,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23-24.

\[13\]张国平,董佳辉,吴海娟,等.惠州地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因素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4,(12):82-83,84.

\[14\]樊尚荣,刘小平,严冬霞,等.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7):3068-3070.

\[15\]路会侠,李绍波.IL-10、IFN-γ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2):25-27.

\[16\]Watson CJ, Pirotta M, Myers P, et al.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esults of a practitioner survey.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2,20(4):218-221.

\[17\]Rosa MI, Silva BR, Pires PS, et al.Weekly fluconazole therapy for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167(2):132-136.

\[18\]Vergers-Spooren HC, Van DerMeijden WI, Luijendijk A, et al. Self-sampling in the diagnosis of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osis. Journal of Lower Genital Tract Disease,2013,17(2):187-192.

(收稿日期:2015-05-08)

猜你喜欢

复发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等的变化以及OFR在SAP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脓毒症的分子细胞学研究进展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老年肥胖患者结肠癌的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与大便潜血联合检测对肠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6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膦甲酸钠治疗扁平疣及对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系统治疗鼻咽癌残存或复发病变的疗效
对付肿瘤的细胞因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