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之音韵的奇葩
——美国隐居女诗人玛丽·基林·迈泽尔及其格律诗

2016-04-13丁浩君

关键词:音步女诗人音韵

丁浩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诗之音韵的奇葩
——美国隐居女诗人玛丽·基林·迈泽尔及其格律诗

丁浩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美国女诗人玛丽·基林·迈泽尔可称为是继朗费罗之后的另一位“歌的诗人”,其对先辈诗艺的追寻与拓新,使我们见证了传统与继承间诗歌脉动的生命之泉。分析了其诗歌创作的生态土壤及所遵循的不同的诗歌美学旨向,并对诗人迈泽尔娴熟的诗歌节奏与斑斓的诗歌韵律作以评介,从而感受传统的魅力。

迈泽尔;格律诗;音韵;节奏美玛丽·基林·迈泽尔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爱尔兰移民的第二个孩子。其父母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爱尔兰移民来到美国,并落脚于蒙大拿州的铜矿城市巴特。

美国Webster大辞典曾对当代女诗人下过这样的定义:“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具有极大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表达才能及对所述之笔有独特的掌控能力”作为一位终生执着于诗的求索境界,且以诗美韵律的实践为第一生命的隐居女诗人,其孤凄的身世、以诗为伴的生平都堪与美国先期于世的另一位隐居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相得映照。迈泽尔于迪金森去世三年后出生,俨然承继了孤独女诗人的大部分特征。作为平民百姓,两人都未曾有过长久的读书生涯,却都在孤寂的一生中皈依诗门,并以各自独特的、对诗的阐释、对诗的不同的美学追求及其表现手法,为后人再现了平民诗人内心涌动的诗潮,也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美国诗人原生态的土壤及可资可鉴的异邦诗人生长的独特境遇。就其隐居、寂寞及对传统诗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成就方面,玛丽·基林·迈泽尔则是位堪与美国先期的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比肩的美国近代女诗人。

一、孤独,诗之生命的选择

迈泽尔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凭刻苦自学获得了教师终身证书,结婚后便辞别讲坛。再生第二个孩子后,因患神经紊乱症后隐居在家。”在清醒时,她“如饥似渴地读书,尤喜于研究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事物作出精细的品味”。迈泽尔的隐居,虽有不幸的疾病在先,却显出奇迹般的神通,由于婚前的教书生涯及对事物的积累,她对历史事件,公众所关心的话题以及当地的风俗事貌都一一了然于心。“她所倾注的情感、细微的事态描述简直就是一个举世观光的旅行者的视觉和境界”。然而,她的诗作都是写作于加州海陆相交的城市旧金山。她的足迹至远未曾超越过旧金山湾区数百公里范围内。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不乏诗人选择退居山林,独处苦思或避纷争于朝,或弃功名于世,独处苦思并将他(她)们的精神之思积淀成诗,流传于世。而孤独,则成了他们诗之生命的选择,落得个清静悠闲。他们孤独的隐居生活都是和自然界的景物有关,又都从外界渗透到内景——隐居的处地和独居偶所。自称为画诗的美国诗人卡明斯则干脆把孤独这个词的英文字母拆散并排成一首诗,形如零落飘下的孤叶,将孤独之境与视觉的秋叶飘然下落的视觉完美融合。中国古代的一些表现孤独与落魄的诗句也每每既有写景又有抒情,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又如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孤夜人”等。这种窒息的孤独使诗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生”与“死”的主题间徘徊,从立意写生变幻成悲然写死,由伤感变幻成为狂喜。

迈泽尔的一首诗,冠以“求生”,将生与死作了瞬间的切换:

我,未曾亦永不会得生,

只因你心之庇所拒绝将我收容。

我将以无形之体于死亡中悲吟,

直到生命的呼吸体施与降临

像灰濛的雾霭头顶弥漫,

如死亡之幽灵轻踮着脚尖——

婴儿的心灵,渴望贴与你的心房,

却不曾被丢弃给无尽的遗忘。

太久的渴望,那副欣喜

你屈状的臂弯,你亲吻的热息,

于宽阔的隧道,死亡不时威立

我却在等你,平伸出渴望的手臂,

次复一次的伤击,隧道变冷

比卷缩的盖单还促人心惊

比你身卧的葬衣,那引发愁绪的尸身,

还引人心痛万分。

在这里,诗人以一个纤细的生灵,呼唤着一个“将生”的机遇。乞望着“这无形之体”成为“生命的呼吸体”。在对“母亲”的殷切呼唤中,找寻开启“隧道”的生命之机,渴求心灵“贴于你的心房”,而变冷的“隧道”,使生灵难以存息,然而,对生命的冷漠对一个渴望面世,寻求温暖的生灵的漠然,又何尝不在当世的人间获以饱尝而苦苦寻求“再生”的解脱呢?病魔在身,久无亲友陪伴,从一个孤独的隐居女人心里迸发的,俨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也出现了扭曲。依如美籍德裔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费罗姆所阐释的“……因为人类一经产生就离开了自然,居于动物王国之上并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被抛弃者。动物王国的无法返回和物质家园的没有依靠迫使人类自诞生就永远怀上了深深的孤独情结。”亦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阐释的那样“或许我们正处于一个恐慌的时代,人类在世界上的处境已失去了稳定和不变的自然程序,失去了一整套的正常的礼仪”。

这无助的恐慌,这孤独的精神氛围之下,我们却读到了一种挣脱——从一个柔弱且带有病身的女子身上绽放的冲决之力。她在一首题为“萎靡之路”(A Weary Way)的诗中,发出了“我要一跃”(I Would Go Out)的呼声,面对命运的苦涩,死亡的威胁,她从内心迸发出决然的抵御:

“I must have space when Death’s swift shadow falls,

So that my wings may spread for my last flight”

“我须留与空间待死亡的疾影临落,

方展双翼凌空作最后的振翅一飞”

诗人的单音节选词犹如一颗颗子弹,铿锵有力,并选以“抑扬格”的步律,以“轻重”的往复,笑傲死亡的降临。诚然,她也有常人的反省和自悟,欣喜于与上帝的心灵对话和接受自我般的心灵抚慰,她写到:

多少次于恐惧中呼唤

却不曾有人听见,

倘有人会意听懂,

亦不会报予一声。

于是,默然于一个人的萎靡,

无人与我相依,

无人赐予一记激励

来承接我的恐惧。

是我的心在哭,却无人得听,

我是否不该这般痴情,

敢于众人面前点评

是否该将这命运一一顺应?

某处定有颗心温暖慈祥

会向这里投来观望;

会停下来祝福与我,

把爱的怜悯细语倾说。

……

你说过“我的孩子,你可曾思量,

你本不该陷入这般悲伤”,

这是我所听到的唯一

“你不必这般悲伤于恐惧”。

“你要知道我就荡在你的身边

你却不能将我窥见,

是你自己封闭了自己

于这悲伤的笆篱”。

这里,诗人以悲怜的哀痛,向造物主上帝发出“承接我的恐惧”的救赎之声,并幡然于自己所囤的“封闭的篱笆”,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的与上帝的亲近。从这种反省自悟中,我们也看到诗人明快的一面。两位相继于世的女诗人,凭己卓越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自陷孤独却乞灵于诗,斗室之围下却完成了一个智者驰骋千里的精神漫游,她们的诗作不求发表,只求在奇特的意境中、超然的韵律节奏下记载心灵的激越流动。作为中产阶级女子,她们或许渴望像男人一样走出家庭,到大千社会中去尝试,但她们面对男权社会的高山面前,迪金森选择的是退却,而迈泽尔虽走入了婚姻,却未安于相夫教子,在与疾病的苦苦搏斗中,她高扬了女权主义的大旗,追求自我,放飞心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突围。

二、音韵,听觉意象的飞翔之翅

关于诗歌的押韵,黑格尔曾视其为“同韵的复现”,隶属于浪漫型艺术。他曾揭示到“浪漫型诗一般着重感情的‘心声’,所以专心致志地沉浸在字母、音节和字的独立音质的微妙作用里;它发展到对声音的陶醉,学会把声音的各种因素区分开来,加以各种形式的配合和交织,构成巧妙的音乐结构,以便适应内心的情感”。“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诗歌由于有了押韵而使得它在歌唱或朗读时产生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对于饱读诗书的迈泽尔来说,其音律的追求和拓新,从诗歌听觉形象的营造和追求,尤其是对美国以朗费罗外代表的诗意娴熟、音韵优美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其人生艺术生命不同的一面。

作为倾毕生精力于英诗格律研究的大师,迈泽尔的格律诗创作实践充满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对音律模式的刻意追求。在她的800首诗中,英诗之传统体式的英雄双行体占有一定比重。这种诗体每节两行,每行五音步,抑扬格,两行同韵,如诗人的“Via Crucis”一诗:

“What purpose can be served because men live”[A]

Agnostics cry,and who can answer give?[A]

“Is life in vain because men soon must die”[B]

And petulant with pain he questions why![B]

(两节中,除第二节第二行第二个音步为非主流音步“抑抑格”外,其余均为“抑扬格”音步)

“既然得生,那人活着该为哪般?”[A]

于莫名的哀号,谁人解惑这疑难?[A]

“既然必死,那生是否归于徒劳?”[B]

于痛的恐慌,他迸发出一记问号![B]

诗人也写了为数不少的三行诗(Tercet),三行同一尾韵(triplet)。并尝试各种韵式的组合,其中包括隔行尾韵“ABAB”式的四行体诗(Quatrain),但也有称之为吻韵(抱韵)的诗(envelope stanza),比如诗人的“当年轻已死”(When Youth is Dead)一诗中,诗人感叹于年老将至,坦然地写道:

Come softly,Age,that I may not despair,[A]

That I may see how beautiful you are,[B]

No shrink in fear,from seeing you afar,[B]

Be gentle,Age,and take me unaware.[A]

(该诗为抑扬格五音步,第一行第一个音步为扬抑抑格。最后一行为四音步,其第四音步出现短缺音节Catalectic)

……

轻些来吧,衰老,我当不至陷入焦躁,[A]

我许会一睹你是那般的优美,[B]

且不会远远望来,因惧而颓废,[B]

温和些来吧,衰老,请在无意中将我捉牢。[A]

还有些六行诗,(6—line staza)其韵律安排简直就是她的专利,她未按“AABAAB”“ABABCC”“AB⁃CABC”或“ABCCBA”的传统押韵模式,而以“ABABAB”创而代之,如“黄昏中的孩子”(Childrenat Dusk)

Sweet are the various bird notes,[A]

Piping or cheeping or trill,[B]

Pouring from many absurd throats[A]

When the day’s traffic is still-[B]

The multitudinous-heard notes[A]

That ripple from hollow and hill.[B]

(该诗为抑扬格,四、三音步交错排列。第一、二、三行以扬抑格开始,俗称“变格”)

美妙是众鸟的歌喧,[A]

吱吱,咕咕,啾啾,[B]

莫名的群嗓倾吐婉转,[A]

当白天的繁忙走进清幽[B]

涌来的是八方的和弦,[A]

细浪般在凹地与山峦间奔走。[B]

而在其他的六行体诗中,诗人亦作出了不同的韵脚安排,其形式更为独特,如诗人的“鱼情心驰”(Fishing Fleets)一诗的第一节:

Tis no kind of night for fishing,[A]

With the water madly swishing[A]

On the shore.[B]

The thunder heads are brewing,[C]

And the frightened Kittens mewing[C]

At the door.[B]

(该诗一、二、四、五行为三音步,第五、六行为一音步,分别接续第二、五行的内容使意义有突降之感。此外,三音步各行尾韵均为“扬抑抑格”,和整体混步,兼有听觉、视觉双重美感。)

这不是典型的垂钓之夜,[A]

水面哗哗欢纵剧烈,[A]

扑向岸旁。[B]

迅雷急瀑在匆匆酝酿,[C]

恐惧的猫咪的声声哀响,[C]

传自门廊。[B]

诗人的五行诗的韵脚更是集五行诗之所有形式,但用“ABAAB”形式(兼有其余“ABABB”和“ABCCB”两种形式)为多,四音步,抑扬格,十音节,如“雪鸟儿”(Snow Birds)一诗

Gleaner of Beauty!The wonder is why[A]

The poets are woefully still.[B]

Have they not seen you go fluttering by[A]

Like spangles of jet on the tissue of sky[A]

That is blown from the snow-sheeted hill.[B]

You are small restless bodies that ceaselessly form[A]

Quick patterns with changing of wings;[B]

You beat through the snow in a crusading swarm [A]

Like scraps of confetti blown in by the storm[A]

To retrace these invisible rings.[B]

美之聚者,真弄不清[A]

诗人竟会对你暗然。[B]

可否一睹你振翅疾飞的靓影[A]

像机翼的掠光远衬着如沙的天穹[A]

从覆雪的山上一路飘旋。[B]

你飞扬的纤体不停地聚集[A]

羽翼轻旋交织着疾逝的阵容;[B]

你征战的群体掠过雪地,[A]

像五彩纸絮被来风一扫而去[A]

复卷起一环环飞动的隐形。[B]

翻阅迈泽尔九本英诗作品,人们不禁为一个精通诗韵的奇才而发出惊叹,作为对英诗音韵的娴熟驾驭者,堪为英诗音韵的集大成者,在为自己的隐居独处注入诗韵的情趣、自觉接受传统诗美熏陶的同时,她为自己作品中音韵的调整与修改浸注了多年的心血。“在长达二十年漫长的恢复期以后,她的身体逐渐康复并继续她的诗歌写作,经年不辍,不断朗读,不断修改终达臻今日的成熟”。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源于她的教师身份——一个传知解惑、充满灵性的思维之体。婚前及患病以前的教师生涯的灯前批阅,培养了她严谨求精的质量意识,出自她手中的一首首诗歌,宛如她先前围坐身边的一个个嗷嗷待哺的知识学子,她要把内心中最明亮的一面展示给他们,把最动人的心灵之声传递给他们,那种本能的艺术良知召唤着她要用毕生的努力为孩子、为世人捧献出最优美的诗句,因而,她选择了最令学子和大众“读则上口,背则顺畅,进而能留下来、传下去”的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来启迪她的老幼读者。作为诗人、教师终身证书获得者的迈泽尔与迪金森所不同的另一点还在于,她是位诗歌诵读的努力倡导者和精心实践者。在她的诗句中,你几乎找不到信手写来、不拘韵律节奏的诗行(诗句),这种努力当然会遭致一些“因韵害意”论者的批评,但却给世世代代诗歌传送者一个不容诋毁的事实,深邃的意境,伴与优美的旋律,是古今中外诗家之作品得以传世的基本要素。捧读女诗人的篇篇诗作,我们每每几乎都要诵读出声,这种集英汉两种诗学传统、两种文化积淀基础上的一致,使我们看到了芸芸众生,大千世界的内在规律,使我们欣慰地感知“地球村文化”背景下,中西诗学所流淌的、一致的脉动。

三、身后的发掘与评价

迈泽尔一生共创作了格律诗800余首,这和狄更生所写下的1800首诗歌相比,仅是她的一个零头,就数量来说不免微不足道,且没有一首在她生前得以面世。两位美国隐居女诗人的诗作均是死后由亲友或家人陆续发现、整理和结集出版的。迈泽尔则由于家境原因,其于1965年去世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88年,其儿子哈里·济·迈泽尔将母亲的16本诗稿整理成9本诗集,于1988—1990年间陆续出版。这9本书分别是:《Vista for Age》(生轮忆往)、《Children at Dusk》(黄昏中的孩子)、《Moments of Vision and On Quiet Wings》(凝重之视和恬静的羽翅)、《The Bend in the Road and Wind Among the Ce⁃dars》(路至转弯处和雪松林的风)以上4本由美国皮尔。波因特(Pierpont Press)出版公司于1988年出版。《Sober Hours of Day and The Fifth Virgin》(日间清醒时和第五位圣女)、《Where Beauty Bannered and This Secret Ground》(美在飘扬处和奇妙之地)、《Reins of Far Lands and Let April Languish》、(驾驭远方和任四月淡去)、《The Recluse Heart and Some Happier Tomorrow》、(情愫正当时和明天更好)、《Broken Cedar and In Lyric Mood》(断裂的雪松和抒情之际)则由美国温特姆出版公司(Wyndham Hall Press)于接下来的两年内出版。

其儿子在介绍文章中说“世间万物,从一个深居简出的女人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真诚,那番别致、细微和虔诚。那些娴熟于诗歌韵律的人都会对她的致力于效仿韵律大师的努力而肃然起敬,这也是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诗人诗选的编辑Mike Bcuch在编后记(An Af⁃terwords)中说:“任何一位精于英语诗歌韵律的人在诵读的同时,都会感到她那种极力追寻和仿效先辈诗人卓绝的诗律技巧和手段的致力之心,与此同时,又会欣赏到她那与众不同的诗律创新之处”。

Joe.M.Ruggier美国著名诗歌编辑,在他的诗歌杂志Ivol.3,No.1中评论到:“她的诗歌中所透出的哀婉之心和悦耳之韵,使我们看到一位隐居一生,多愁善感的智者诗人。她的作品浸满真诚,确属新奇。她深谙人间之爱,又深深领受了人间之痛。她无论对何物有感,都是那样的深厚,而激情从未减退。她的直率的镜像都倒映在她那晶莹透光的诗句中。她的作品体现了英诗的音韵之美,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韵律节奏,验证了人间的各种美律,为世间的艺术创造点亮了人性之光”。

另一位诗人Knelt在“与她的诗共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后”说到:“我为她的诗激动得落泪,尽管有的地方读来稍有不平衡之处,我却感到她那过人的机智,清晰而有洞察力的直觉,精妙而又富于激情的细腻……”。

诗人曾满怀期望地留言,要将自己的诗留给“能读并喜欢保留的人”,正如其诗歌的编辑者、她的儿子Harry.J.Meisel在该诗集的序言中所表述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能保留下来而不致失传”。

诗人玛丽·基林·迈泽尔去世前曾预言:“大多数作家的作品在生前总是默默无闻而不为人所关注,而逝后总会被人发现,并最终赢得赏识”,也许她自己便是一个典例。

[1]Mary Keelan Meisel.Broken Cedar,In Lyric Mood [M].Wyndham Hall Press,1990.

[2]Mary Keelan Meisel.Sober Hours of Day[M].Wynd⁃ham Hall Press,1989.

[3]Mary Keelan Meisel.Where Beauty Bannered[M]. Wyndham Hall Press,1990.

[4]Mary Keelan Meisel.Reins Of Far Land[M].Wynd⁃ham Hall Press,1989.

(责任编辑:彭琳琳)

丁浩君(196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语部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16-10-19

I106.2

A

猜你喜欢

音步女诗人音韵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中国优秀女诗人作品选读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音步转型下ABB韵律结构与文体分布的变化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和组合结构的韵律差异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女诗人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