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忘却:分析过程中的转化体验
——道家思想的心理学启示

2016-04-13以色列加利亚帕特沙米尔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庄子蝴蝶分析

[以色列] 加利亚·帕特-沙米尔

(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 特拉维夫)

忘却:分析过程中的转化体验
——道家思想的心理学启示

[以色列] 加利亚·帕特-沙米尔

(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 特拉维夫)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纵观当今的哲学争论,尤其是在对怀疑主义的讨论中,有关“梦”的论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都有夜晚做梦的体验,但梦中通常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因此,从逻辑上说,我们时刻在做梦的说法是成立的。例如,我可能现在就是在做梦,我可能并不是在键盘上敲打这些文字,敲打键盘的手指并不一定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的身体可能并不是属于“我的”,而且在身体层面意义上我可能不一定存在。勒内·笛卡尔在著名的梦的讨论中,从类似体验中得出结论:“我思故我在。”换言之,类似“我怀疑”“我想”的表述,说明“我”是一种心灵意义上的存在。这一论断泾渭分明地界定了肉体和心灵的区别,即成形和不变的状态相对于变化的、感知的和概念的状态。这一区分引出了当代最棘手的哲学问题,即肉体与心灵问题,并吸引了当代西方社会诸多伟大哲学家对其进行探究。

假如庄子生活在现在,比如在特拉维夫,如果他写下了上述文字,那么他极有可能会被怀疑罹患精神障碍症(或者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如果他告诉医生,他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只蝴蝶,那么他很快会因为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被送往某一精神病机构接受治疗。有趣的是,庄子的梦并没有让他受挫,也没有让他与生活世界隔离。事实上恰恰相反。那么,通过这个梦的寓言,庄子希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首先,做梦是生活的一种体验。事物发生的“事实性”与人的体验无关。当庄子是只蝴蝶时(梦中),他就是一只蝴蝶。这种体验或存在于梦中,或存在于觉醒时。因此,梦的论断是对世界的再次肯定,而不是对世界的怀疑或者与之脱离关系。其次,当庄子醒来的时候,他其实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做梦。他很清楚这一点,就好似你我都能区分睡眠和觉醒二者的不同。然而,在成为一只蝴蝶后,他不再仔细探究为了理解生命而存在的不同心灵状态的区分。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白天活动,还是夜晚梦中活动,人的体验都具有独特价值。最后,“成为一只蝴蝶”的体验有助于对自我的深刻理解。这里,蝴蝶被赋予了两种特质:一是“自由”,二是蝴蝶是“转化活动”的最终表征。清晨醒来还是一枚蚕茧,到了傍晚已变成一条毛毛虫,然后很快变成了一只蝴蝶——甚至在它还未能对自我定义进行必要思考前身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表明,只有忘记现实身份“高”与“低”的区分,人们才能将自己视为一种时刻转化的动物,从而更主动地张开双臂迎接新体验。这就好似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毛毛虫,它丝毫不会受到对于“我是谁”这类问题回答不确定性的困扰,因为在回答爱丽丝的过程中它已经变成了一只蝴蝶。生命即变化和转化。由于语言难以捕捉生命的这一本质特征,因此人们倾向于借助固定概念和思维,但正是这些固定表达使人类远离了自身的体验。

在另一个段落中,为了回应孔子的观点,庄子说: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

庄子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梦”,每一件事情也正因此而存在。这之中并无“对”“错”之分。孔子所说的是梦话,他的对手也是在做梦,并且庄子知道他自己所说的也同样只是梦中说梦话,因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悖论,那么或许在遥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位大智大慧的圣人,他就能说个一清二楚了。但是,庄子又补充说“我们每天都遇见圣人”,也就是说,我们照镜子时都会遇见圣人。如果每个人都是圣人,那么成为圣人需要的不是去学习什么特别知识,而是要忘却一些东西。孔子是当时最知名的道德家,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庄子当然不相信那些通过学习、记忆和区分所掌握的道德知识。因此,在以下的引文中,庄子假借孔子之口来批驳儒家观点(也可能是为了增添一些乐趣):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庄子·大宗师》)

要达到“两忘”(forgetting distinctions)境界,首先需要忘却仁义道德,然后达到“相忘”(forgetting society),即忘却以礼乐为核心特征的儒家观念。引文中的“孔子”认为上述乃“两忘”的必经之路。当人们追求真善美时,他们就区分了善与恶、美与丑和真与伪。如果没有这样的区分,就不会有恶人、丑恶行为和错误的存在。毋庸置疑,这里,“忘却”不是指一种记忆缺失或遗忘症,而是忘却人为的评价标准,认为天下万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以及生命本身是一个转化过程。“坐忘”的结果就是“自忘”(one forgets oneself),从而在以下独特意义上达到“空”之境界: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 ,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山木》)

上文表明,无人会迁怒于一只空船,无人会加害于一只空船。同样,一只空船既不会发怒,也不会加害于任何人。在以下一段引文中,庄子认为,为了达到“空”的状态,人们必须忘却差异、喜好和评价: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天运》)

对于搁浅的鱼儿而言,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相互之间吹出湿气以呵护对方,吐出唾沫以湿润对方,仿佛它们深深知晓“鱼的本质”:鱼必须生活在水里。如果没有了水,鱼也就没有了生命。此处,庄子认为,当死亡来临时,鱼的“鱼性”和“自我身份认同”就显露出来了。这一比喻可谓寓意清晰。人类创造了伦理、宗教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以解释死亡。当世界井然有序时,人们不会提出任何诸如“我是谁”的问题,也不需要任何宗教、哲学或心理学的学说来解答。生命即自然。当痛苦来临时,人们就开始寻找各种学说解释自身。人们不是仅仅自然而然简单地生活,而必须到专业诊所里寻找自我。庄子希望他的读者回归简单,就好比乌鸦自然就是黑色的而白鹅自然就是白色的。

庄子认为这一点非常关键,所以他在书中以另一种方式强调了搁浅的鱼儿: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庄子·德充符》)

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被认为是濒死的症状。将二者都忘却,才能将自己从概念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自由转化。接受转化就能以无惧的心态迎接死亡的来临,然后也就不再感到需要在他人面前隐藏自己的那些“所有”(possessions),比如灰白头发、皱纹或者劳累,我们也不再需要用华丽词语来掩盖意义,或用蛊惑人心的技巧来掩饰意图。“将世界藏于世界中”,是最为可靠的,之后我们才能最终“忘言”,并以更为有效的方式使用语言。因此,庄子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我们很愿意接受庄子的邀请与之进行一番对话。事实上,我们希望提出一个可以忘却语言的方法,以此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以心理分析的方式来彼此交流思想。因此,让我们邀请逍遥游途中的庄子到精神分析学家的沙发上坐一坐。

现在让我们从哲学思想领域进入分析学领域。荣格在其著作《符号与梦的解析》(写于其去世前不久的1961年)中将“忘却”定义为一种情境,在其中,梦的内容借助偏移的注意力与自我意志相对立并游离于视觉范围之外。

当我们指出“忘却”是将自我从概念桎梏中解脱以便更好地转化时,我们是否站在了道家思想的对立面呢?

以下我们分析一个梦的案例。我们分析的依据分别为荣格分析心理学和道家思想。两种体系都高度重视梦境,将其视为生命的体验。不过,庄子是从认识论角度讨论梦、做梦者与世界,而分析心理学则认为梦具有补偿功能。我们相信,尽管道家思想自身不能成为一种治疗手段,但它可为心理分析过程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为丰富和具有创造性的视角。我们建议将“忘却”视为一种与生命转化需求相吻合的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以兴趣为引导具有随意性的事件。因此,我们主张,“忘却”或许正是人们将自己从各种模式和情结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所需要的工具。让我们看看来自心理分析诊所的一个案例。

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性回忆她做的一个梦:“我正在沙滩上,准备游泳。我在水里漂浮了起来,渐渐地,我离开了岸边。我在波浪中摇摆,感觉美妙极了。突然,我意识到我游到了深海,并且明白除非我采取行动,否则将再无法回到岸边。我看到自己的丈夫、母亲和同事们都站在岸边,他们看起来很惊慌,朝着我的方向拼命挥手,让我醒醒赶快返程。我意识到,如果我不马上清醒过来,海浪就会将我冲得越来越远,我将再不可能返回岸边。我感到非常恐惧……可那海水却是那么的令人舒适……”

做梦者是一名深陷消极父亲情结的内科女医生。她顽固的父亲迫使她过着一种充满难以忍受的竞争和不凡抱负的生活。她发现自己长期都处于冲突之中,一方面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谋求功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自我内心深处强烈的“顺其自然”的倒退思想。这种冲突没能让她实现她的潜能,反而更多地表现为无用和无能感,还伴随有过度焦虑、逃避事情、情绪波动、自杀冲动和偶尔酗酒以及吸毒狂欢。

在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1939)中,荣格详细阐述了做梦过程和精神疾病症状之间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两个过程共有的特点是“精神水准降低”。这一概念最先由法国著名医生和心理分析的奠基者之一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提出。“精神水准降低”指取消自我意识对精神官能的支配和控制,从而使具有自主性的情结不受束缚并使做梦者(或精神病患者)的意识泛滥。荣格将这种“降低”归因为衰弱,即“意志薄弱”,就好像在正常睡眠或者各种病理状态下常常发生的一样。

很显然,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每一个神经症患者,事实上包括我们所有的人,都涉入一种时刻进行的迫使无意识力量屈服于自我意识的斗争之中。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诱惑,想停止斗争而屈服于无意识以及源自无意识的幻象和表征。我们在这里要对付的是一种心理分析学和象征意义上的“混乱”。对这种混乱的渴望,会依据自我发展的不同阶段改变其面目和形式。埃利希·伊曼(Erich Neumann)在他的著作《意识的起源与历史》中曾对这种“混乱”给予了极其生动全面的描写。

这是心理分析,尤其是荣格分析心理学运作的主要领域。我们分析记忆和回忆,我们分析内心对话,旨在整合内在心理、个人以及机体无意识的原发镜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讨论上述梦境。

我们倾向于将那个梦解析为源自做梦者内心意识的一种警醒,一个抵制后退思想诱惑的警告。在梦中,这种诱惑表现为屈服于大海、随波逐流以及远离梦中由母亲、丈夫和同事代表的日常工作。做梦者尤其被重点警告要抵制她在海浪中漂浮时获得的愉悦感以及屈服于那种快感的愿望。她认识到除非她采取行动,使用她的意志力,也就是说,游回岸边,否则她会被海水冲走并溺亡。这个大海显然可被理解为代表了无意识。渴望屈服于无意识则表征为一种混乱的愿望。这种混乱的愿景将有助于废除(或者解除)她作为一名职业医生、妻子、女儿、活着的人以及人类社会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不过,尽管从梦的开始,这即是做梦者可能适用的解析方向,但这个梦也可能会隐含其他的意图。

依循这条尽人皆知的分析心理学路径,我们认为,正是源自自我意识中对回归日常责任与义务的呼唤,将做梦者带进了令人窒息且纠缠不清的情结。此处或许需要一种主动的忘却。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种主动和积蓄能量的“反自然而行”(Contra Natura)过程,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否定或者漠视过程。我们要面对的是对客观现实有目的的忘却。也就是说,看到了海岸并且明白它的所指,但并非恐惧地向它游去。相反,这应是一种对无意识呼唤的大胆冒险尝试。这样,它就有可能会为做梦者找寻到源自无意识的力量,从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正如梦境所暗示的,很可能屈服于大海就是屈服于无意识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将会整合新的镜像、内容和洞察力,来扩大做梦者的行为和认知能力。日常现实、各种情结、责任和习惯通常都难以让人们触及自我内心世界或者触及源自内心的新事物。它们被看做是危险的和不相容的,因而受到压制,处于阴暗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忘却过程:忘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接受新事物,从而最终使之转化成为可能。

案例中的内科女医生正伫立于一个十字路口,她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即在她的父亲情结阴影下持久的冲突:一方是海岸所预示的竞争和未来可能的失败,另一方是那些等待她,挥手和呼唤她返程的亲人和同事们。第二种选择是全新和未知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现实,即凭借着无意识丰富但也具有欺骗性的力量在未知的大海中遨游。因此,我们提议一种对另一个现实世界的主动忘却,尝试将她自己从过去惯有的思维路径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学习新事物,让自己暴露于源自无意识的 “全新环境”。第二种选择将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将自己停歇在一个熟悉的港湾是舒适的,因为只需要依循旧有的常规模式就很安全。而在未知的大海里,人们可能会溺亡或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可能会丧失理智。

要获得这些远离已知情结的新镜像或新的生命潜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受第二个现实是英雄的选择。

巨人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那里偷取了火种(或者说心智的一部分从自身偷取了新的意识),但承受着永无止尽的痛苦。但是,只有巨人才能逃脱神的愤怒。因此,只有英雄,只有那些知晓如何游泳的人,才不会在大海中迷失方向,并且将以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返回岸边。

案例中的内科女医生是英雄吗?

在这个层面上,庄周梦蝶寓言的关联性要远远超出人们此前的预想。

(译者:梁燕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国赫尔大学博士。)

【责任编辑:高建立】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7-0027-04

猜你喜欢

庄子蝴蝶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为了蝴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捉蝴蝶
《庄子说》(十五)
捉蝴蝶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