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精准扶贫所面临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6-04-12莫元圆

市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帮扶精准扶贫挑战

◇莫元圆

10.13999/j.cnki.scyj.2016.01.011



我国精准扶贫所面临挑战及对策研究

◇莫元圆

10.13999/j.cnki.scyj.2016.01.011

摘要: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基本上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贫困人口总数减少6.7亿人。但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仍有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这对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构成巨大阻碍。为此,在新形势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帮扶;挑战;对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动扶贫项目,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扶贫工作中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不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统计监测公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有7017万,说明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6月,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贯彻落实好精准扶贫,这是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我国精准扶贫面临挑战

精准扶贫,实质上是我国扶贫工作从战略上、思想上、实践上的一次重要调整,是适应新常态下我国贫困状况的扶贫模式。当前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精准扶贫政策的顺利推广,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1.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也是落实扶贫工作的基础。在现实中,由于数据统计困难以及社会压力,造成精准识别难度极大。以往我国确定贫困人口数量是以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划分的依据,自上而下进行分解,推算出全国及各省贫困人口的数量。到了村级,贫困人口的识别则是由村民民主投票确定,在此过程中,村民根据自身对贫困的理解进行投票,同时也可能伴有宗族因素,因此,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社会选择性质。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地区以农村居民的收入为基础建立档案卡,并以此作为识别贫困对象的依据。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精准统计出农村居民的一次性收入几乎不可能。因此按照这种方法所确定的扶贫对象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他们又享受着极高的社会待遇,统计误差的存在极有可能造成村民间关系的紧张,甚至对当地农村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2.精准确定致贫因素

精准确定致贫因素,是扶贫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利实现精准扶贫,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从2013年底开始,全国各地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核心,全面开展贫困识别,对8900万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在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调查表中,关于致贫原因共设计了8个选项,分别是因灾、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劳动、缺资金、其它。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快速找到居民致贫的原因,从而保证帮扶的方向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致贫因素的分类过于简单,无法对致贫的深层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无法保证扶贫效果。

3.精准帮扶途径有限

精准帮扶途径有限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一大挑战。笔者认为,帮扶途径有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致贫因素多样化且复杂化,单一的帮扶手段并不能切实起到帮扶的作用;另一方面,现有可用的帮扶途径有限,且部分途径与相关政策和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这使得纵使知道该如何进行帮扶但是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4.精准帮扶体制约束

精准帮扶体制约束主要是针对资金与项目。众所周知,在精准扶贫中资金与项目的精准是顺利完成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目前我国扶贫资金及项目的规划、审批、实施和监管来看,未制订出一个统一的规范,也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扶贫工作。这样一来,不同部门按照自定规则进行资金项目的审批及监管,严重影响了扶贫效率。另外,很多扶贫资金及项目的管理制度,与中央所要求的扶贫到户的原则相抵触。

5.精准帮扶管理考核缺失

管理与考核是精准帮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帮扶工作到位的关键。由于受贫困数据缺失以及管理体制混乱的影响,当前我国精准帮扶工作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都相对较低。而在扶贫考核中,现行考核机制有扶贫资金考核机制、扶贫绩效考核机制、扶贫实绩考核机制等,多种考核机制并存,给精准扶贫考核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二、实现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是实现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重要抓手。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精准扶贫管理制度、处理好扶贫工作中的利害关系等。

1.转变扶贫观念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是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精准扶贫”尚未形成科学认识,理解趋于教条化、简单化,在他们眼中扶贫就是给扶贫对象物质上的帮助,短期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人均收入。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精准扶贫在实际贯彻落实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实际上,精准扶贫指的是科学扶贫、全面扶贫、持续扶贫、高效扶贫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并非简单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时除了要始终贯彻落实好上级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扶贫项目规划,确保高质量完成扶贫项目,提高扶贫对象的脱贫能力。

2.创新管理制度

政策的落地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为此,精准扶贫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位,与管理制度是否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创新精准扶贫管理制度,敢于摒弃不适应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与管理制度,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起管理高效、权责清晰、协调统一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首先,针对当前混乱的管理体制,应明确责任,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方针,强化党政领导一把手责任制。其次,对精准扶贫中所使用资金实行统筹安排,针对部分重点贫困县,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再次,简政放权,让基层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制订上享有更多的决策权与管理权。

3.完善工作机制

精准扶贫不仅仅是新的扶贫理念和思路,还要求在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上要更加高效。首先,确定地方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建立和完善地方扶贫考核制度。其次,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始终贯彻需要、能力与责任并重的原则,为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力和物质保障。再次,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扶贫工作,简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4.理清利害关系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应理清以下几个利害关系。第一,在关注贫困户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应兼顾扶贫对象在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用水等方面的需求。第二,处理好精准扶贫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脱贫的速度,而应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脱贫的质量以及持续性上。第三,在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精准扶贫项目中。第四,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确定致贫因素等工作上,要充分发挥贫困户及贫困社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彬斌.新时期政策扶贫:目标选择和农民增收[J].经济学. 2013(03).

[2]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7(12).

[3]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中国农村经济.2013(02).

[4]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 (06).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帮扶精准扶贫挑战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