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北京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动能活力仍需增强

2016-04-12张超

市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融资企业

◇张超



新常态下北京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动能活力仍需增强

◇张超

摘要:为及时了解近期北京市中小微企业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常态下中小微企业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企业活力逐步激发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市场需求不足、研发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建议政府加大扶持,综合施策,强化服务,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希望之翼。为深入了解新常态下北京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期对全市2667家中小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结合常规监测的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统计数据,对北京市中小微企业的运行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整理,并提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新常态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特点

(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

2015年以来,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环境下,部分新兴领域和产业发展较快,成为拉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前3个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5.2%,收入比全市中小微企业平均水平高14.5%。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今年以来第三产业中“互联网+”相关领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1~9月,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收入增速达到6.1%,收入比平均水平高15.4%。

(二)科技型企业主体活跃,创新引领作用增强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群体,也是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2015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同比增加或持平的比例达到91.9%,高于全市中小微企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19.6%的科技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比中小微企业平均水平高11.4个百分点。其中,户均拥有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6.3项,均高于中小微企业平均水平16%以上,科技型企业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简政放权、推进商事和税收制度改革等方面密集施策,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中小微企业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调查显示,2015年,34.1%的企业认为“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认同率在5个回答选项中最高,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提升。45.5%的企业享受税费减免、融资服务等政府扶持政策,比重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在企业感受上,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在取消下放审批事项、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方面表示“成效明显”和“成效较为明显”的两项合计占比分别为52.2%和53.1%,表示“没有变化”的企业经营者仅占10.6%和12.0%,中小微企业对政府各项改革措施认可度较高,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四)“招工难”问题有所缓解,人员素质稳步提升

调查显示,33%的中小微企业存在招工困难问题,比上年调查结果下降7.4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有所缓解。此外,用工需求较为稳定,中小微企业判断未来半年用工“保持稳定”的企业比重达到72.4%,高于上年同期9.2个百分点,为近3年的最高水平。

未来用工趋稳的同时,北京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继续显现,人才素质稳步提升。从企业职工学历构成看,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34.7%,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呈逐年递增态势。人才素质的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人才短缺现状。

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规模偏小,经营判断趋于谨慎

在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北京市调整疏解深入推进的复杂环境下,尽管中小微企业经济量有所增长,但仍存在经济总量偏小、占比下降的短板。1~9月,中小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营业收入占比为31%,比2014年下降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比13%,下降3.6个百分点。从投入产出效益看,1~9月,中小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95.6万元/人,远低于全市140.5万元/人的平均水平;人均创利也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三成。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微企业对经营形势判断趋于谨慎。2015年,认为“经营较差”或者“很差”的企业占34.3%,高于判断经营状况“非常好”或者“较好”的企业(23.6%)。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判断“经营较差”或者“很差”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8.6%和37%,均高于中小微企业平均水平。

(二)需求不足情况更加明显

受生产领域持续低迷、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消费支撑点较为单一等因素影响,北京市企业市场需求不足局面进一步加剧。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问题时,33.9%的企业把“市场需求不足”作为首选,比上年大幅提升16.4个百分点,比居于第二位的“资金紧张”认同率高5.8个百分点。采购经理调查也显示,1~3季度,“市场需求减少”的月度认同率达到37.8%,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表明实体经济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内生动力较弱,企业经营风险有所放大。

(三)融资难困境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但从企业反映情况看,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依然存在三大困境:一是融资企业少。调查结果显示,年内进行过融资活动的中小微企业仅有9.0%,低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除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外,大部分企业缺乏融资意识或对融资有畏难情绪也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活动少的重要原因。仅有4%的企业表示“融资容易”或“非常容易”;而认为“融资困难”或“非常困难”的企业达到44.2%,比2014年提升6.6个百分点。二是融资方式单一、渠道窄。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69.0%)和民间借贷(44.4%)两种,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三是融资目的短期化。从企业融资投向看,在有融资活动的中小微企业中,42.3%的企业首选将资金用于维持企业正常运营,而用于技术改造和投资于新的市场机会等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融资比重较低,占比分别为10.0%和10.9%。

(四)科研创新投入低,研发资金渠道单一

企业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产品。但中小微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多数企业缺乏科研技术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多达85.9%的中小微企业年内没有任何创新活动。即使在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创新资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0%及以下的企业多达72.3%,其中,占比在1%及以下的企业达到28%。此外,中小微企业在营销手段方面的创新明显滞后,仅15.6%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营销。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科技开发活动的中小微企业中,86.9%的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来自于内部自筹,通过银行贷款的企业占比接近20%。除以上两种方式外,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国内外合作等其他方式的企业比重较低,而仅有9.6%的企业研发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投入,表明研发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受到一定限制。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认同率达到40.5%,已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中小微企业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自身“造血”和金融体系扶持,还应多渠道拓展研发资金来源。

三、几点建议

(一)做好宣传服务,搭建企业营销平台

开拓市场,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是提振市场需求关键环节。开拓市场既要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建议:一是要强化行政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深入企业做好服务宣传工作,提升企业预测市场和风险防控的能力。二是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高精尖”经济结构但经营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博览会、展销会、嘉年华等形式引导企业参展营销,并给予一定补贴,还可通过与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务机构合作引入客源,为企业产品打响知名度。

(二)加大政策倾斜,拓宽融资途径

一是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二是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贷款担保收费,简化贷款担保手续,提高审保和放贷效率。三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多元化的服务中小微企业品种,如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第三方监管质押贷款等,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综合施策,引导企业创新管理和经营模式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有实力、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二是用好“互联网+”战略,重构企业的技术、管理、风险防控方式和商业模式,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逐步把传统实体店优化成“实体+智能”、线上线下互为融通的“互联网+数字店铺”,给消费者提供多元的产品服务,成就“智慧中小微”。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10.13999/j.cnki.scyj.2016.01.017

猜你喜欢

融资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房企融资能力对对碰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融资
融资
9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