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效果观察

2016-03-30张慧艳作者单位118001辽宁丹东丹东市振兴区医院综合内科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效果观察阿托伐他汀

张慧艳作者单位:118001 辽宁 丹东,丹东市振兴区医院综合内科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效果观察

张慧艳
作者单位:118001 辽宁 丹东,丹东市振兴区医院综合内科

【摘要】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丹东市振兴区医院2010—2014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29±0.28)mm,斑块积分为(3.64±0.56)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3±0.31)mm和(4.25±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7、2.991,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心律失常改善35例,占77.78%;对照组改善26例,占5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1,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而且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控制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冠心病;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效果观察

当前,随着我国居民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群体主要为>40岁的中老年人群,而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城市患者多于农村[1]。目前,冠心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包含调脂药物的内科治疗,而且近年来其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肯定。瑞舒伐他汀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之一,临床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并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失常,并且经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入组标准:既往未接受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无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无引起血脂异常的原发性内分泌或者代谢性疾病;能配合研究及随访者。入组患者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37~72岁,平均(53.2±11.8)岁;病程0.5~11年,平均(6.1±3.9)年;室性心律失常38例、室上性心律失常52例。本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履行充分告知义务,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

1.2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化的内科治疗方案,包括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10 mg/d,晨起空腹服用;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d,晨起空腹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2]。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比较心率失常发生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情况。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指标选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法计算,即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而分别将两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各孤立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出颈动脉斑块积分[3]。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血生化改善情况 观察组TC、LDL-C、hs-CRP、Hcy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HDL-C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斑块改善情况 观察组IMT为(1.29±0.28) mm,斑块积分为(3.64±0.56)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3±0.31)mm和(4.25±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7、2.991,P<0.05)。

2.3 心律失常改善情况 经治疗后,观察组心律失常改善35例,占77.78%;对照组心律失常改善26例,占5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1,P<0.05)。

3 讨论

目前已知,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仅仅是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的结果,而且炎症过程也参与了它的发生发展。hs-CRP是一个重要的炎症指标,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4]。而高Hcy致冠心病的机理涉及多个环节,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中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可能是重要机理,包括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对血小板的影响和对凝血因子的作用等几个方面[5]。瑞舒伐他汀为第三代他汀类药物,是一种选择性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转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为甲戊酸盐—胆固醇前体的限速酶,与胆固醇合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上述两种药物对于颈动脉斑块及心律失常发生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这三方面瑞舒伐他汀均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冠心病患者应该将瑞舒伐他丁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药物,以期获得更优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7-229.

[2] 丁百炼,张幼婷.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5):3200-3201.

[3] 李莉,张鸿举,丁少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4] 陈静.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4,8(12):170.

[5] 陈小平,毛节明.同型半胱氨酸和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2):81-84.

表1 两组血生化改善情况

临床经验荟萃

(收稿日期:2015-12-28)

【文章编号】1672-7185(2016)03-0036-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3.018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瑞舒伐他汀效果观察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